【品橙旅遊】如果告訴你,一座山嶽型景區最高處標誌性打卡點原來只是一塊空心的“人造石頭”,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近日,深圳市梧桐山風景區最高處標誌性打卡點“鵬城第一峰”巨石因被發現是水泥搭建的空心場景而引發網友們的群嘲,不少網友表示第一次知道。而在“鵬城第一峰”被群嘲前,被網路圍觀的還有“雲臺山的人造瀑布”和某些景區人造的魚鱗壩等。
自然景觀與人工元素的結合在旅遊業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旨在為遊客提供更多令人難忘的體驗。然而,有些山嶽型景點的人工元素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遊客的不滿和吐槽。
梧桐山頂這塊被揭穿身份的水泥石,無疑為旅遊業界提供了一個觀察當代旅遊文化的新視窗。
山嶽型景區人造景觀頻惹爭議
人造“鵬城第一峰”的熱議,引發了業界內外有關“景點景區是否要人造景觀”的爭論。
有遊客認為,人造石的存在豐富了城市的景觀,讓繁忙的都市生活增添了幾分寧靜和美感;另有遊客則表示,這種不自然的景觀會使遊客產生誤導,偏離了對自然景觀的尊重和保護。
更有網友表示,“鵬程第一峰那塊大石頭竟然是假的 人造石 突如其來的震驚 到底什麼是真的啊 勸誡以後去梧桐山的人不要爬上去了 安全要緊”。
不過,據品橙旅遊瞭解,早在2013年,梧桐山園林生態研究的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該景點是應市民的要求建的——“因為市民爬上山,有的還不知道這裡就是深圳最高處。”他說,許多市民在登頂時表示需要有一個標誌性的東西,“我們也是從生態學的角度,考慮建了這個石頭。”
對於建一塊假的石頭,這名工作人員回應說,風景區管理條例中,國家規定了風景區應對遊客提供標示系統、道路建設等服務,其認為這是屬於提供標示服務的一種。
有趣的是,“鵬城第一峰”巨石事件曝光後,那塊“假石”反而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對此,有業內專家指出,梧桐山“鵬城第一峰”人造水泥石維修被網友質疑造假上熱搜,可能是一個奇怪的輿情現象。
暨南大學深圳旅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董觀志認為,這個“鵬城第一峰”是一個仿摩巖景觀石,主要是為了方便登山者拍照留念,只要景區沒有把這個景觀石的高度疊加在梧桐山的自然海拔高度上對外進行宣傳,主觀上就不存在故意造假景。但是,如果有關機構把這個人造景觀石的高度疊加到了梧桐山的自然海拔高度之上,就明顯地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涉事景觀石與相關責任人需要依法處理。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山嶽型景區都致力於透過建設人造景觀以豐富遊客的體驗,提升地域吸引力,有關人造景觀而引發爭議的案例,也並非孤例。
例如,廣州增城的白水寨瀑布,就是利用山腰部的水庫開閘放水形成的;有著“亞洲第一高瀑”的雲臺山瀑布也被傳出“人造瀑布”的訊息,有人對這一“造假”行徑表示失望與憤怒:“這樣如‘表演秀’般的瀑布,無疑給我們的情感帶來極大傷害。”
多位山嶽型景區相關人士認為,從歷史經驗看,把人造景觀放到自然景觀當中去,是不是合適?這個要因景區而異,沒有特定的定論。
老君山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張鵬遠表示,“我們應該研究這個人造景觀是否是景區的核心景點。如果只是一些拍照的打卡點,人造景觀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是景區的核心、標誌性吸引物造假,那可能就很不合適了。”
“景區的景點既要美觀,又要給遊客提供好的情緒價值。”宜昌三峽大瀑布風景區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勤說,遊客對“鵬城第一峰”巨石的吐槽,並不是因為它是人造景觀,更多的是這塊巨石的人工痕跡重、缺乏審美、管理等細節性做的不夠好——梧桐山景區做得是否足夠精緻,給遊客提供情緒價值的時候有沒有去抓相應的細節,在管理上是否有漏洞,這都是值得商榷和反思的問題。
然而,成都文化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李瀟卻認為,對於傳統的山嶽型景區而言,一般很少打造各種人造景觀,其投入大不說,即便打造了,其實際效果也不如名山大川。
重新審視“人工奇觀”的本質
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山嶽型景區人造景觀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如有保護性,有修復性的,有文創性的,有經營的。只要是在法律許可範圍內建設的人造景觀,就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隨著業界內外圍繞人造景觀的討論不斷深入,其不僅涉及美觀和使用功能,還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文化和經濟意涵。
有環境學者指出,人造景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種視覺和心理上的享受,但與天然景觀相比,缺乏了自然的多樣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時,人造石不僅在成本上與天然材料不同,其維護和環境適應的挑戰也是值得深思。
有建築專家表示:“人造石所打造的虛擬山峰,雖然在視覺效果上吸引了大量遊客,但長期來看,這種依賴可能會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潛在的負擔。”
顯然,隨著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日益受到重視,未來的人造景觀規劃將需要更加註重天然與人工的平衡。從短期的遊客訪問量來看,或許景區和專案方需要自問的是:這類投資是否真的對生態和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鵬城第一峰”熱議的背後,不僅反映了人造景觀發展的趨勢,也讓旅遊業界對於自然與人工、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度反思。
在旅遊業界,“旅遊就是造景、造勢、造謠”的說法已流傳多年。對此,董觀志認為,這種說法違背了邏輯常識,是不專業、不負責任的譁眾取寵,甚至是惡意引導旅遊業走歪路或者邪路,在具體實踐中大機率存在觸犯法律的風險。尤其是那些不可逆的人造景觀更應該慎之又慎,論證、規劃、設計、建造、監理、監測等程式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對於那些違法的人造景觀,無論理由多麼高大上,都必須依法處置。
未來,如何在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道路上找到一條平衡路,將是旅遊業介面臨的共同挑戰。或許,真正的美並不只是山高水長,而在於對自然的敬畏與珍惜。
山嶽型景區需要怎樣的造景
近年來,面對飛速發展的旅遊業和逐漸龐大的市場需求,自然景觀的相對匱乏,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中國絕大多數的山嶽型景區不是名山、沒有大川、缺乏古剎、少有遺蹟,這些景區要發展旅遊、讓遊客滿意,就必須在藉助景區環境的情形下,結合遊客的需求,營造場景,進行一定的文旅造景。
一個景區是不可能沒有人造景觀的。但是,山嶽型人造景觀專案在被提上構思日程的初始階段,專案的提出者和建設者就應該對其是否應該建設多打幾個問號:專案景觀建設的立意和規劃水平如何?是否有科學的證據和全面考量以及持續性創意的注入及清晰的市場定位?
在李瀟看來,非名山大川資源的山嶽型景區都有漫長的過程,要解決的痛點太多了。對於這些景區來說,人造景觀只是錦上添花的專案,而非核心內容。因此,是否打造人造景觀,這並不是主要矛盾,核心還是內容體系,主線清晰了、錦上添花才有存在價值。
以宜昌三峽大瀑布風景區的網紅打卡點、人造景觀“飛來峰”為例,透過使用鐵鏈“拴住”一座懸浮狀態並佈滿綠色植物的山峰,營造山峰就要往上飛走的效果。每天前往“飛來峰”的遊客絡繹不絕,來到現場的遊客都很驚訝,都要仔細去看看究竟是如何實現這個效果的。
此外,武漢的黃鶴樓每次修復都會引來各種輿論的爭議,但幾十年過去,現在依然是一座古蹟,遊客遊覽黃鶴樓熱情高漲;西安的華清池,說到底它就是一個土坑,但是,透過加入大型實景歷史劇《長恨歌》等情景演繹,華清池對遊客的吸引力效果就特別好。
安勤表示,景區的自然景觀也好,人造景觀也罷,其設計不僅要融入周邊的自然環境、借勢而造,還要有一種工匠精神,甚至要達到“哪怕遊客明知道它是假的,但也會覺得是一件藝術品”的效果。缺乏融入各種場景和工匠精神的人造景觀,往往容易讓遊客感覺不舒適、不美觀。
張鵬遠認為,景區的建設就是把原始的資源打造成旅遊產品,讓遊客的體驗變得更好。旅遊景區的產品沒做好,與是不是人造景觀沒有必然的聯絡。但是,對於人造景觀受到遊客的質疑時,景區需要給公眾一個合理的解釋。此外,對於景區而言,與其過於在意各種輿論,不如以自己未來的發展計劃為核心。
人工元素雖然能為景區增添一些特色和吸引力,但自然美和吸引力,才能同時滿足遊客的期望和需求。這也提醒景區管理部門需要平衡自然與人工元素的結合,以確保遊客能夠獲得最好的旅遊體驗。(品橙旅遊Jack)
參考資料:
《鵬城第一峰竟是人造石?真相背後隱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