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崇拜龍的呢?
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在內蒙古自治區牛翁特旗三星他拉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有細長而作曲折狀的玉龍,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可以看到用玉石雕刻和用泥塑而成的豬形龍,在南方的良渚文化遺址中也發現有龍的形象,它們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的龍外形相似,但在不同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西方的龍雖形態各異,但代表的含義卻幾近相同。
歸根結底,人類的這份對自然、對大地、對萬事萬物的崇敬,都源自歷史上經過口耳傳頌、以筆書歌、或經或文,對繁天星羅、山川河流、風火雷雲投注的真摯情感。
唐鎦金鐵芯銅龍
唐鎦金鐵芯銅龍,1975年出土於西安南郊草場坡,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第三展室。
出土地草場坡一帶在唐時長安城正是永樂坊,據《長安志》記載,永樂坊位於大唐長安中心區,是達官貴人們聚居的高階地產。
唐鎦金鐵芯銅龍 | ©視覺中國
更多文物
赤金走龍
陝西曆史博物館還有一組小金龍,拇指大小,據說是祭祀用的一次性用品。
赤金走龍 | ©視覺中國
2024年值得關注的展覽(館)
2024年5月18日,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秦漢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新館位於渭河北岸、五陵塬下。
秦漢館將以“秦漢文明”為主題,展覽敘述結構採用“大歷史+小專題”形式。內部包括主展廳“秦漢文明”,遺址展廳“城與陵”、藝術展廳“技與美”等。
其中,“技與美”則主要藉助雕塑、壁畫、畫像石、陶製模型等物質遺存,展現秦漢時期人們豐富且多元的形象世界。
蚌塑龍
現藏於中國考古博物館的夏綠松石龍形器是非常知名的文物,此綠松石龍形器可算極品國寶,於2002年出土於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
而我們要介紹的是另一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蚌塑龍。此龍形蚌塑於1987年出土於河南濮陽,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號,出土地是顓頊遺都,仰韶文化的聚落遺址。
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廳 | ©視覺中國
紅山玉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地下一層“古代中國”展廳的這件紅山玉龍於197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賽沁塔拉的紅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遺產。
紅山玉龍 | ©視覺中國
大約在距今7000年前,仰韶文化在黃河中游興起。
500年後,當仰韶文化向著中原和華北地區強勢擴張,橫掃大半個中國時,在東北和內蒙古高原上,紅山文化悄然崛起,並在之後的1500年裡,與仰韶文化一北一南,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紅山文化——玉豬龍 | ©視覺中國
紅山文化的玉龍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這隻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體態捲曲若鉤,整體呈“C”型,背部的孔設計巧妙,用繩子吊起來,龍頭和龍尾正好處在一條水平線上,堪稱是“中華第一龍”。
故宮博物院藏紅山文化玉龍 | ©視覺中國
更多文物
鄧仲犧尊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型是鄧仲犧尊(盛酒器),因有銘文“鄧仲作寶尊彝”,因此被稱為鄧仲犧尊。
九龍九鳳冠
孝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出土於明定陵地宮,前部飾有九條金龍,現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文物”展廳可以看到。
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 | ©視覺中國
2024年值得關注的展覽
從“九層妖塔”到阿柴王陵——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精品文物展
阿柴王陵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完整、體系最複雜的高等級陵墓,被當地民眾稱為“九層妖塔”。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之際,觀眾可以近距離感受青藏高原鮮活的歷史圖景和青海道鐫刻的絲路印記。
展覽時間:2023年9月28日—2024年3月28日
西漢帛書《易經》
現存湖南博物院的西漢時代的《易經》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易經》,於1973年12月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館牆壁浮雕 | ©視覺中國
《易經》第一卦“乾卦”——爻辭從初九“潛龍勿用”開始,直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從古代天文學角度看,這是古人對蒼龍七宿一年當中在天球上運動軌跡的觀察所得。
湖南博物院藏馬王堆漢墓出土辛追黑底彩繪漆棺神怪形象 | ©視覺中國
更多文物
T形帛畫
帛畫上寬下窄,長205釐米,頂寬92釐米,末端寬47.7釐米。天界部分被繪製在最頂端,右上角一輪紅日,日中有金鳥,日下的扶桑樹間,還有8個太陽。
另還有神龍、神鳥和異獸相襯,顯示出天界的威嚴與神聖。
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出土T型帛畫 | ©視覺中國
人物御龍帛畫
此帛畫為喪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時平放在蓋板與外棺中間的隔板上。
畫面正中繪頭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長劍的男子,當為墓主人形象。他側身立於龍身邊,頭頂有一華蓋;龍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鶴,舟旁有一鯉魚隨行。
這件藏品被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精品。
人物御龍帛畫 | ©視覺中國
2024年值得關注的展覽
安樂如意 長壽無極——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
1972—1974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先後發掘的三座西漢墓,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發現。
墓中出土了3000多件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其中:700多件亮麗如新的彩繪漆器代表了中國古代漆器的巔峰時代;恍若新織的衣物和繡品寶庫,印證了西方文獻中的“絲國”(Seres)記載……
勾勒出一幅西漢文明的絢麗社會圖景,引領我們回到大氣恢宏的漢帝國,去感受漢代文明的神奇與浪漫。
四神雲氣圖
漢代是中國墓葬壁畫創作的第一高峰期,壁畫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在拙樸中透出閎放,其美學藝術風貌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
西漢時期的墓葬壁畫是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和文化現象,“四神”形象以及靈芝、花朵、雲氣、玉璧等紋飾,是祥瑞的表達,體現了漢人對生命的認識和熱愛。
四神雲氣圖 | ©河南博物院
墓室壁畫四神雲氣圖於1986年發現於河南省商丘市永城縣芒碭山,梁孝王之子梁王劉買之墓。
這幅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畫面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壁畫現藏於河南博物院,主體由青龍、白虎、朱雀、怪獸等內容組成,正中繪製了長鬚飄擺、驕首蜿蜒的青龍。
河南博物院 | ©視覺中國
更多文物
雕漆雲龍紋圓盒
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生活用具,蓋頂部正中雕刻“弓”字形騰雲駕霧五爪戲珠龍,神氣十足。蓋身和器身均刻飾兩對追逐嬉戲的龍紋,或回首或抬頭,四爪和身軀踩踏於雲紋之間。
這件文物採用了半浮雕技法,使飛舞的龍與雲相結合,彰顯了清代帝后的審美和喜好。
雕漆雲龍紋圓盒 | ©河南博物院
2024年值得關注的展覽
“禮閤中國——商周禮樂文明”展精選了260餘件/套青銅器、玉器、陶器、原始瓷等文物精品,充分展示了商周時期禮制的創立、成熟以及自我革新的過程和數千年中華禮樂文明史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3日—2024年2月28日
《九龍圖》
成語有“畫龍點睛”的說法,傳說點睛能讓二維的龍迴歸三維世界,在看到《九龍圖》的時候,著實驚歎“畫龍點睛”誠不我欺。
此畫現藏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二層亞洲展廳,作者陳容為南宋莆田太守,後官至朝散大夫。
《龍保帖》
王羲之《十七帖》是其書法的代表作,是王羲之給自己的好友益州刺史周撫寫的信。別看叫《十七帖》,卻是29封信的合集,只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
這29封信歷經14年完成,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對研究王羲之草書的發展和變化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視覺中國
目前尚流傳於世的《十七帖》最好的版本是宋代根據唐代弘文館學書所用拓本摹刻的版本。
《十七帖》中有一封信被稱為《龍保帖》,因信首“龍保”二字而得名,其中的“龍”字閒逸灑脫,筆意連綿。
桑香佛舍中的納迦雕塑
“桑香佛舍”是中國古籍中對吳哥窟的稱呼。這是一座宗教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美妙殿堂,其中雕塑精品無數。許多廊橋上都雕塑著印度教“攪拌乳海”的神話故事。
所以,這裡最顯眼和著名的雕塑就包括九頭的龍王婆蘇吉。
吳哥窟全景 | ©視覺中國
因為吳哥的建設者蘇利耶跋摩二世得位不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大肆興建廟宇。為他加冕的婆羅門於是為他設計了一座供奉毗溼奴的神殿。
到1330—1339年間,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曾遊歷吳哥,並稱之為“桑香佛舍”。這表明在14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改為佛寺。
吳哥窟被春樹覆蓋的寺廟建築 | ©視覺中國
青銅神龍
1914年,河北易縣農民在除草時,偶然用鋤頭挖到了這件精美絕倫的青銅神龍。
後來幾經轉手,來到歐洲。2017年隨著阿布扎比盧浮宮的開放,這件中國神龍成為其鎮宮之寶,也是好萊塢的動畫片《花木蘭》中神龍造型的參考。
動畫電影《花木蘭》中的木須龍(Mushu) | ©《花木蘭》
這件青銅神龍石是戰國時期的文物,可能是宮殿或墓葬中的裝飾元素,體格巨大,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單體龍雕塑,全球僅此一件。
編輯/張瀟
文/方佳翮、西瓜
封面/視覺中國
頭圖/方佳翮
文中圖片來源見標註
新媒體編輯/張婷
本文原刊載於《時尚旅遊》2024年2月刊,文中有刪改。
互動有禮
你還知道哪些博物館裡的龍呢?
歡迎關注《時尚旅遊》影片號
評論區互動有可能獲得“2024旅行臺歷”!
《時尚旅遊》2024旅行臺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