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中國人冬季的菜盤子豐富多彩起來,反季節蔬菜已很常見。其實在古代,為了豐富人們冬季菜盤子裡的蔬菜,也做出了不少的探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據《漢書·召信臣傳》載,漢元帝時,召信臣曾經在皇家苑囿上林苑的太官園中“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從這個記載來看,當時溫室生產方法是:播種後在其上造房屋,上面覆蓋天棚,然後在室內晝夜不停地生火以使室內氣溫升高,便可以培育出嚴冬季節十分罕見的時鮮蔬菜。由此可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人們就在寒冬時節生產出了蔥、韭等蔬菜,開創了溫室栽培蔬菜的先河。
01
唐代用溫泉種植蔬菜
到了唐代蔬菜種類不斷增多,北方常見蔬菜品類達三十多種,其中菜瓜、菜豆、蕪菁、蘆菔、茄子等較為普及,人們的菜盤子更為豐富。在此基礎上,又引進了三個新品種,《唐會要·雜錄》載,貞觀二十四年三月,“泥婆羅國(今尼泊爾一帶)獻菠菱菜……火熟之,能益食味。”菠菱菜即菠菜。《清異錄》載:“咼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萵苣也。”萵苣原產地中海沿岸,唐代詩文就記載了不少在長安食用萵苣的情況。還有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也在唐代出現了。
當時,為了保證冬季菜盤子的供應,一方面在條件最好的宮中,提前大量收購各類新鮮蔬菜,儲藏起來,以備冬用。《太平御覽》有載,當時冬季儲藏各類蔬菜預計規模也在如今200萬斤左右,可見當時冬季宮內儲藏蔬菜量很大。其儲藏技術主要有冰鎮和窖藏。另一方面,他們也用溫室種植反季節蔬菜。唐代的溫室多用溫泉及蘊火增溫。唐代設有溫泉監官職務,專門負責管理京城附近的溫泉,並進行種植,使瓜果蔬菜早熟。《新唐書》卷四十八記載:“凡近湯所潤瓜蔬,先時而熟者,以薦陵廟。”王建《宮詞》中也有描述:“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御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同時,唐代利用火室栽培蔬菜很多,並且規模也不小。
02
宋代冬季就有韭黃
宋代人們除了使用溫室以外,還利用澆糞,透過糞土發酵所提供的熱量來給土壤加溫等技術,使得蔬菜能夠在寒冷的季節生長上市,這樣普通百姓就有機會品嚐到稀有蔬菜了。宋代詩人蘇軾有詩曰:“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記載了冬春時節韭黃上市,受人們歡迎的情況。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十中有詳細記載:“十二月,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陸游《與村鄰聚飲》詩也說:“雞蹠宜菰白,豚肩雜韭黃。”從這些詩文記載來看,韭黃、芽菜等稀有蔬菜,經過溫室種植已經不再是少數權貴的專利,而市民百姓乃至鄉村農民也都能吃到了,這也反映了宋代溫室蔬菜生產的普及程度。
而到了南宋,其溫室栽培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據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六載,在杭州發明了一種溫室,他們先在地上鑿地為坎,在坎上用紙糊個不透風的“密室”,室內用竹芭做床子,床上覆以一定厚度的肥土,上面種上各種花卉。坎下壅以糞土,摻入牛尿、人尿、硫磺之類,使之發酵生熱。若遇到天冷氣溫降低,則還要往糞土中不斷增灌開水,增加熱量,加快發酵,使室內溫度增高。這樣,溫床上的花卉便很快相繼開放。這裡記載的溫室是半地窖半密室式的,採用綜合增溼法,即利用糞便、硫磺發酵生熱及日暖等同時增加地溼和溫度。可見,溫室技術已經很成熟。
03
明清溫室大棚新突破
到元代時,人們繼續利用畜糞進行冬季蔬菜生產,王楨《農書》載:“舊畦內,冬月以馬糞覆陽處,隨畦以葛黍籬障之,用遮北風。至春,其芽早出。”這是當時人們使用一種溫室增溫方法來種植反季節韭菜。因為畜糞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後不僅可以增溫,且可以起到肥料的作用。這種方法因為技術含量低,簡單易操作,成本較低,更易於普及,至今北方的一些菜農仍沿用著這種方法。
明清時期,用火室和土窖培植蔬菜花卉很是普及,明嘉靖時太常少卿王世懋《學圃雜疏》載:“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種之火室中,逼生花葉,二月初即結小實,中官取以上供。”明代對於土窖的使用更為廣泛,它的原理是:用馬糞覆培植物根部,利用馬糞發酵生熱以增加地溫;同時在窖內燃馬糞生火以增加氣溫,從而培育出各種蔬菜花卉。在明代的大量文獻中包括徐光啟《甘薯疏》、劉侗《帝京景物略》等對此種方法都有記載,京師等地用這種方法培育出了白菜、芫荽、韭黃、黃芽、黃瓜、椿芽、鮮小桃、鮮郁李等反季節蔬菜和水果。
明清時期還有更為先進的溫室,早期是一種土牆紙窗結構的溫室,建設方法是以黃土築牆建屋,在南面牆上安裝傾斜的紙窗以透進日光,增加室溫。室內分為三部分:靠紙窗的前面部分用於栽培植物;中間部分是人工加溫的裝置,包括火爐、火炕、煙囪等;後面部分用紙窗隔開,作一氣溫的緩衝地帶。可以看出,這種溫室實際上是日光溫室和火室的結合體。
◎本文原載於《北京日報》(作者劉永加),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