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說清,這裡是閔行最晚入眠的地方,還是每日最早甦醒的角落。
新春已在路上。在上海龍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汽車引擎的轟鳴聲、搬運貨品的嘈雜聲、大框小籃相互撞擊的聲響交織在一起,將閔行的夜晚分割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邊是人們在夢鄉中安然酣睡,另一邊則是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這裡,是一座“不夜城”。
40年熬出大眼袋的“菜場界OG”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說:“瞭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
踏入龍上市場的最深處,這裡的一排攤位後面都有一個冷庫。李玉之的檔口占據著拐角的絕佳位置,兩個寬敞的檔口搭配兩個冷庫,在這片區域堪稱規模最大的攤位之一。市場 裡相熟的人都親切地稱他為老李。
“這個是櫻桃蘿蔔,那個是荷蘭黃瓜,旁邊是奶油生菜……我這兒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品種。”老李一邊熱情洋溢地介紹著,一邊手指向對應的蔬菜,“今年冬天天氣暖和,陽光充足,蔬菜的質量大幅提升。”
說著,他拿起一個櫻桃蘿蔔,黝黑的臉上堆滿了笑意,“你瞧瞧這個蘿蔔,色澤多鮮亮,往年可沒有這麼好看。飯店用它做糖醋蘿蔔,特別受歡迎。”
老李家住山東臨沂,與蔬菜打交道已有40多個年頭。1984年,初中剛畢業的他,懷揣著對大城市的無限憧憬,僅帶著40元就來到了上海。那時的上海,中山東路還沒有高架,十六鋪碼頭成了他闖蕩開始的地方。
從最初賣生薑,到後來逐漸拓展業務,開始售賣大蒜、香蔥等各類蔬菜。風裡來,雨裡去,老李雷打不動地每天從下午四五點開始忙碌,一直持續到次日早上七八點。無數個漫漫長夜,熬出了他深深的眼袋,也熬出瞭如今的生活。
“沒想到就這樣幹了一輩子,讓我幹其他的,我也不會。”老李聊起過去,臉上露出了靦腆又溫柔的笑容。如今,他每天都有一車貨送達,蔬菜品種多達七八十種,其中西餐用的小眾品種尤為豐富。較多的有來自廣東、福建、雲南等地的椒類、菜花、娃娃菜等,每天的交易量在5萬斤左右。他的配菜客戶多達六七十家,和記小菜等知名餐廳都是他的長期合作伙伴,會定期向他下達訂單。
“一年能賺多少?”面對記者的提問,老李擺擺手,“賺錢嘛,討生活,哪算得清楚。”老李坦言,他並不期望菜價大幅上漲。以娃娃菜為例,一包售價三塊五時,十分暢銷;一旦漲到六塊錢,便鮮有人問津。對他而言,能有15%的利潤就已心滿意足,再扣除包裝、發貨、人工等各項費用,“剩下的都是辛苦錢”。
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兒子在雲南開啟了自己的事業——種植蘆筍。兒子的生產基地運營得有聲有色,懂事又孝順,能幫老李分擔不少壓力。“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也能吃苦,看著他把蘆筍種得越來越好,我這心裡別提多踏實了。”老李談及兒子時,滿臉都是自豪。
4℃裡的滿頭大汗
夜越深,市場裡越熱鬧。燈火通明,人來車往,從凌晨便開始了這場 “奔赴”。
黃運明的檔口位於市場蔬菜區內,他正在卸貨,一袋袋土豆、一箱箱蔬菜,被他熟練地遞給搬運小工。記者見到他的時候,貨品已經卸了一半。在4℃的低溫環境下,他卻忙得滿頭大汗,幾縷頭髮被汗水浸溼,胡亂地貼在額頭。
“大白菜五六毛一斤,洋蔥一塊七八,土豆一塊五……咱這兒可有五六十個品種,今天這一車就有差不多1800箱的貨。”眼前的黃運明,瘦瘦高高的,穿著一件毛絨絨的睡衣,站在車廂裡,見到記者前來,便一躍跳下車子。在這熙熙攘攘的批發市場裡,80後的他是相對年輕的攤主。
黃運明每天晚上七八點就開始在市場上卸貨,卸完貨後,緊接著就是裝配工作。他認真地將不同品種的蔬菜分類擺放,按照客戶預訂的清單,仔細核對每一樣菜品,確保數量準確無誤。
凌晨一點到四點,是他最忙碌的時候:馬不停蹄地安排發貨,與前來取貨的司機溝通交接,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苟,一直忙碌到早晨六七點鐘。10多年來天天如此,春節前夕更是連軸轉。
“沒有最忙,只有更忙”。黃運明告訴記者,從他這裡進貨的大多是單位食堂和飯店的採購人員,都是透過電話或微信提前預訂,近期的採購量相比之前有所增加。
生意場上,心態放平至關重要。秉持著誠信經營的理念,黃運明和老婆在這一方小小的蔬菜檔口,撐起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這些年,黃運明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孩子遠在山東讀高中,平時幾乎沒什麼時間回去。過年回去早了可不行,得給客戶把貨都備得妥妥當當,既然做了這生意,就得對人家負責。”
他苦笑著說,票沒搶到,這次回家,他準備開著貨車踏上漫長的歸程。這一路,要開6個多小時。
煙火人生裡的質樸憧憬
日夜顛倒的生活,往往是舊的一天還沒來得及回味,新的一天就已經開啟。
再往市場的裡面走,能感受到陣陣潮溼的氣息,也就進入到了“水菜區”,這裡售賣的都是水靈靈的本地菜。和前兩個檔口不同的是,這裡的檔口是露天的,每一個攤位前的小燈,是夜色中的唯一光亮。從青浦、浦東等地運來的本地蔬菜在幾個小時前陸續抵達了市場。
“老闆,這薺菜怎麼賣?”“三塊一斤,剛剛到的,新鮮著呢!”一位聲音輕細的女攤主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只見她身穿黑色棉衣,戴著兩隻紅色袖套,一雙綠色的橡膠手套,長長的頭髮紮成馬尾,沒有一絲凌亂。
她叫張穎,今年39歲,或許是剛卸完貨,臉上有些許緋紅,卻沒有什麼倦色。她低著頭彎著腰麻利地抓了一把薺菜,上稱、打包,一套動作行雲流水,“五斤多一點,算五斤吧”。
儘管身材嬌小,但在搬運蔬菜時,她卻展現出驚人的力量與敏捷。一捆捆青菜、一箱箱蘿蔔、一筐筐土豆,在她和工人們的協作下,很快便整齊地碼放在檔口。
在龍上從事蔬菜批發工作的10多個年頭裡,曾經那個初出茅廬、滿臉青澀的小姑娘,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行家裡手;從最初對蔬菜市場的懵懂,到如今對各類蔬菜的特性、市場的供需瞭如指掌,她付出了無數的心血。
“倒騰這些蔬菜已經十多年了,早就習慣了,我這腰都直不起來了!”談及過往,她的眼神中不禁流露出一絲愧疚之情,“剛開始做這行時,孩子還小,我就帶著他一起出攤。這些年,忙著生意,陪家人的時間太少了。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多抽點時間陪陪孩子和老人。”
在採訪的過程中,很多人發現記者在這個氛圍裡多少有點格格不入,投來疑惑的眼光,但也就一瞬間,他們並不在意。在他們眼中,“菜場就是戰場”。這裡的凌晨寒冷又不冰冷。在斷斷續續的批發交易後,就等著天亮後人們來買菜了。
“近段時間天氣較好,蔬菜產量沒有遭到不利天氣影響,當下各類蔬菜的交易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還要低一點,預計春節前蔬菜交易價格漲幅不大。”該市場負責人夏兵兵說,像老李家這樣的冷庫有100餘個,庫容超過5000立方米,儲存山藥、洋蔥、香菜、大蒜、西蘭花、芹菜等大宗蔬菜10多萬噸,全力保證春節期間市場需求。
作為閔行重點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之一,龍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承擔著閔行區部分地區以及周邊長寧、嘉定、青浦等地的農副產品供應與保障。資料顯示,去年市場交易額近50億元,年交易量約為55萬噸。春節前,龍上也進入了交易高峰期,這裡每天有近7000車次忙碌進出,市場日交易量已由平時的1500噸升至1800噸左右,增加了20%;豬肉銷量由原來的每日300頭升至400頭左右,全力保障春節期間物豐價穩。
在那昏黃暖燈照亮的小小一方天地間,生活的喜怒哀樂如同四季更迭般,每日都在上演著。在這裡,還有許多像李玉之、黃運明、張穎一樣忙碌打拼的身影,他們或許無法像大多數人一樣在深夜裡擁抱夢鄉,但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守護著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煙火氣”。
記者:毛海萍
初審:陳依婷
複審:姚怡瑩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