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來不需要一條道走到黑。
如果你總是碰壁,那是在提醒你,該拐彎了。
文|凌想
1
上個暑假,離開學沒幾天了,橙子的作業還沒做完。明明在假期一開始,我就和他一起制定了假期計劃,儘早完成作業,有時間背背單詞,做做延伸閱讀。
結果呢,現實很骨感,這傢伙整個假期玩得飛起,能在開學前把作業做完就不錯了。
一想到這些,我就有些急,想著要是能集中幾天寫完作業,至少還有三四天的時間看看書背背單詞,也是好的。
一著急,動作就有些變形——我帶著橙子上了兩天自習。我看書,他寫作業。
我想著,我在旁邊盯著點,他多少能抓緊點時間吧。
結果呢,這傢伙一邊寫作業,一邊把手機放在旁邊,時不時地瞄一眼球賽。
這麼吊兒郎當的樣子,哪是寫作業的狀態?
我想把他的手機收走,橙子死活不讓,說你別管了。
我的火氣壓了又壓,索性坐到遠處去看書了,主打一個眼不見心不煩。作業是他的事,他不著急,我這麼著急幹嘛?
自習結束,往回走的時候,我心裡還是有點氣,徑直走在前面,橙子在後面慢悠悠地跟著。
我仔細體會了一下那股火氣——那種感覺很複雜,又急又躁又無助,還有濃濃的沮喪和挫敗。
那一刻,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為孩子學習著急上火的媽媽們是什麼心情。
我在諮詢中接觸過很多媽媽(因為媽媽居多,這裡指代家長),她們為孩子的學習費盡心力,從孩子很小就開始各種報班,盯著上網課,督促著寫作業,一遍遍地訂正講題,但孩子對學習還是不上心、不主動,不催不動,不盯著就偷懶。
當媽媽們說到這些的時候,她們的神情是相似的,疲憊、焦慮、擔心、無奈,還帶著一絲憤恨、委屈。
你明明知道什麼是對的,怎麼做才是好的,但孩子就是不這麼做。他好像壓根不在意學習這件事。
你使勁把孩子扳過來,甚至乾脆把他按在書桌前,但他人在曹營,心早就不知飛哪兒去了。
你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你只能在一旁看著,乾著急卻沒辦法,有勁卻不知道往哪兒使,這種感覺讓人特別沮喪、挫敗。
身心俱疲。
在那一刻,我多多少少體會到了這種感受。
我突然就明白了,這就是撞南牆的感覺。
這種挫敗感就是在提示你:在學習這件事上,你的方法不對,越努力越白費。
此路不通,趕緊掉頭。
2
在孩子的學習上,當你總是感覺挫敗、焦慮、憤怒時,就說明這件事你比孩子還上心、還著急,你是在千方百計拉著、拽著、推著他跑。
你成了主力,孩子只是在配合你。
你們的位置顛倒了。
當你比孩子還上心,就會忍不住催促他、監督他、各種干涉,對結果特別在意。
不知不覺中,你就越界了,把孩子的事變成了自己的事。
越界就會碰壁。
結果至少有兩個:
一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變成了外驅力。
你變成了他學習的推動力,不累才怪呢。
很多家長說,我這麼盯著他學習還這樣,要是不盯著,還不定出溜到哪兒去了。
確實,小學時這麼盯著、督促著,多少還管用。
等孩子上了中學,你會發現,你根本沒法盯、沒法管了。你能做的就是給孩子報班、找老師輔導,但孩子聽不聽、能聽進去多少,你都無能為力。
最終,你還是推不動他。
二是當你越界後,孩子會把力量用在和你的對抗上。
當一個人的自主感被壓制,他本能地會反抗。
年齡小的孩子,力量還不夠強大,往往採用消極抵抗的方式,比如各種磨蹭、走神、拖拉著不寫作業、頭疼肚子疼、頻繁喝水上廁所,等等。
等孩子上了中學,力量強大了,反抗得會更直接。
橙子說“你別管了”就是在很明確地表達,在這件事上,我有我的安排,你不要干涉我。
還有的孩子,反抗的方式更激烈:你讓我學習,我就是不想學了,你能拿我怎麼樣?
或者更慘烈:我也想學,就是學不下去,我都抑鬱了,我都上不了學了,我都拿自己沒辦法,你還要我怎樣?
孩子小時候,家長還能管得住,逼著他學,多多少少也能學,起碼做做樣子。那種挫敗感、無力感,家長感受得還不深。
有時感受到了,家長緩一緩,就又振作精神繼續雞娃。
等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反抗更有力了,家長就會更深、更頻繁地感受到這種挫敗、無力、灰心喪氣的感覺。
這意味著,在學習這件事上,家長的干涉終究被挫敗了。
孩子在用這種方式表達他的自主性。而學習,成了這場權力之爭的犧牲品。
3
話說回來,在學習上,為啥很多媽媽比孩子還上心?
很可能是媽媽自己有太多的焦慮,對未來有種莫名的恐懼,擔心一不小心就會滑落到底層,或者各種糟糕的後果。
這種焦慮太過強烈,媽媽自己hold不住,就會付諸行動,把壓力傳導到孩子身上。
就會盯孩子的學習,給他報課,千方百計讓他多學、提前學。這樣,孩子的成績就看起來不錯。
成績好了,媽媽的焦慮就緩解了。
小學時,在家長的管控下,孩子的成績可能還不錯,但誰也經不起長年累月這麼緊繃著。
時間長了,孩子就疲了,學不動了,不想學了,成績下滑了,不配合了。
這時,媽媽的焦慮、無力、崩潰感就出來了,經常被挫敗感淹沒。
這個時候,就不要再用蠻力了。
越用力,很可能越適得其反,最後兩敗俱傷。
最好停下來,反觀一下自己的狀態,聽一聽這些情緒給到的提示:自己是不是過於焦慮了?是不是越界了?
我們需要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處理自己的焦慮,把自主權還給孩子,給到他生長的空間,允許他有自己的節奏,允許他走走彎路。
這條道才能越走越寬。
4
那天,當我察覺自己的情緒,我意識到,因為焦慮,我的動作變形了。
回到家,我和橙子好好聊了聊。
原來他認為假期作業都是對舊內容的複習,意義不大,所以做得差不多就行。他自己心裡也有數,開學前完成作業是沒問題的,所以沒太著急。
這麼聊完,我知道他是怎麼想的了,對他的內心多了一些瞭解——不管這麼想對不對,起碼是他現在的想法。
多一些瞭解,心裡的結就鬆動了一些。
我也合計了一下自己可以做的事:
一是允許他嘗試自己的節奏,哪怕可能會走些彎路。畢竟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二是看看能不能引導他提升認知——這需要時間和契機。
再進一步,看看可以做些什麼,能讓他的目標感更強一些——這更需要時間和契機。
這些看起來很難,也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但,也許這才是我們在自己的界限內可以做的事情。
既然撞了南牆,咱就得調整方向,尋找真正合適的路不是?
所以,如果孩子還小,你就已經有些這種使不上勁的感覺了,說明你對孩子的學習太上心了,導致動作變形,逾越界限。
這種感覺就是在提醒你:及時掉頭,做出調整。
否則,孩子越大,這種感覺會越強烈。
最終,也許只能被迫放棄努力,放棄孩子,無可奈何地接受失敗。
--------End---------
繼續閱讀:
作者簡介
凌想親子心理(ID: lingxiang127),凌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出版人,專注兒童心理,著有《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