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網看到一條帖子,一位碩士畢業工作兩年的28歲女士,決定辭掉工作,花一年時間備考,插班學芭蕾舞專業。
家人集體反對,女士感到痛苦,在網上徵求意見。
反對方網友認為:在這個年齡學舞蹈,很難學好,零基礎開舞蹈班,成功機率也很低。
支援方的意見是:人活著就該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不然一輩子不甘心。
這真是一個兩難選擇。
難就難在,到了這個年齡,試錯成本太高。
為什麼要到了這個年齡才想到去學舞蹈?
按照發貼女士的說法,其實自己從小就喜歡舞蹈,小時候也有進舞蹈藝校的機會,但是家裡人反對,而自己又是一個乖乖女,不敢違逆家長的意見,所以走到了這步田地。
看到這個故事,我想再談談一個富有爭議性的話題:孩子的人生,究竟是應該由父母規劃和掌控,還是交給孩子自己做主?
目前市面上正反兩派意見都有。著名的華裔學者吳軍說過這樣一句話:
越是讓孩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家長,子女後來的發展就越好;越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道路發展的人,哪怕一開始家裡給了很好的條件,也就是提供了很考前的起跑線,後來發展得反而不好。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這個28歲辭職學舞蹈的案例,就是印證。
但現實往往更為複雜。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第一,孩子是否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有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第二,孩子的資質和能力,能否支援他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有把這兩個問題回答清楚了,才能確定到底是該父母規劃,還是該讓孩子自己選擇。
先說第一個問題:孩子是否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知道自己該過怎樣的生活?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在見識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可能說不出具體的答案。
但是,孩子也會懂得觀察對比身邊人的生活。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自己父母(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
有一類孩子的想法就是:“我喜歡我父母的生活方式,我將來就想過這樣的生活。”
另一類人的想法是:“我不喜歡父母的生活狀態,我痛恨我的原生家庭,所以我將來一定要擺脫原生家庭,過一種更父母截然不同的生活。”
舉個例子,我自己的人生選擇,其實受父母的影響還是挺大的。我的父親是一位道橋工程師,我小時候就覺得他的工作很厲害,所以我讀大學時就選了一個跟他相近的專業。
另外,我的父母生了4個孩子,我從小生活在一個熱鬧大家庭,所以我自己結婚後也想多生幾個孩子(可惜三胎政策來得太遲)。
但是我也認識一些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長大以後堅決只生一個孩子,甚至不生孩子,那是因為他們從小體驗到的孩子多的“壞處”遠遠多於“好處”。
說到這裡,我想提出一個觀點:
如果想讓孩子過父母設定的人生,也不是不行。只要父母自己先去過這種人生,並且過得不錯,帶給孩子很多幸福的感受,孩子也不會排斥去過以父母為模版的人生。
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父母以及原生家庭,持有負面的態度,那麼孩子大機率不會聽從父母的安排,甚至會想方設法逃離原生家庭。
還有一些孩子,跟父母的關係還好,但就是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明確的目標。這種情況下,父母也可以結合孩子的能力特質,幫孩子做一些積極的規劃和引導。
再說第二個問題,孩子的資質和能力,能否支援他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父母的,要對孩子的天資稟賦做一個客觀判斷,也要引導孩子認清自己的優勢和短板。
這需要較長的體驗和觀察。比如孩子喜歡跳舞,那就先讓她跳著試試看,去舞蹈機構跳個三五年,看到底是個什麼水準。
如果覺得孩子跳的不錯,可以再去查查舞蹈專業孩子的就業情況,以及事業成功的案例,是百分之一,還是萬分之一?
把這些資料跟孩子的水準比一比,就大概知道該不該選這個方向。
如果孩子有天賦有能力,咱們不要埋沒;如果孩子能力有限,也沒必要花錢硬捧。
將孩子的“目標”和“能力”兩項因素進行組合,就會出現四種情況:
(1)有目標,有能力
(2)有目標,沒能力
(3)無目標,有能力
(4)無目標,無能力
針對這四種不同的情況,父母在孩子“人生規劃”這件事上,採取的策略不一樣。
第(1)種,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只需盡力為孩子做好後勤保障。
第(2)種,讓孩子從小多體驗,多撞南牆,讓他們對自身有更客觀的認知,並且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在此基礎上,父母再幫孩子調整合理的人生目標。
第(3)種:父母可以結合家庭資源,為孩子做一些規劃;沒有資源,放手讓孩子自己發展也不會太差。
第(4)種:父母需要儘早幫孩子尋找“託底”的方案。
再回顧吳軍的那一段話:
“越是讓孩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家長,子女後來的發展就越好”——這其實對應的是第1種情況,即孩子有目標,也有能力。
“越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道路發展的人,哪怕一開始家裡給了很好的條件,也就是提供了很考前的起跑線,後來發展得反而不好”。——這對應的其實是第2種和第4種情況。
回到文章開頭那位28歲女士的案例,這女士其實心裡“有目標”,但小時候過於溫順,聽從了父母的安排,乖乖地放棄了自己的目標,不,應該是將它埋在了心底。
至於她有沒有靠舞蹈謀生的能力,因為她從前沒有進行充分的體驗,所以至今仍然是個問號。
假設我們換一個劇本:這女孩小時候沒那麼乖,就一定鬧著要上舞蹈藝校,結果可能也是兩種,一種是這女孩的能力夠了,可以以舞蹈為業,人生無憾。
另一種是學了一段時間,感覺不好,再調轉方向——這也會造成一些損失,但比28歲了再掉頭轉向的試錯成本還是低一些。
所以,我常說,孩子小時候早點叛逆,其實是好事。問題暴露得越早,解決問題的時間也越充分,撞南牆回頭也來得及。
我在家長課堂接觸到很多中學生家長,他們經常說的是:這孩子小學時很乖,成績也不錯,不明白為啥一上初中就變了,每天都衝撞父母。
孩子其實從兩三歲時就會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如果孩子的自主意識一直被父母壓制,或者他們自己無意識地剋制,那麼到了初中或高中,孩子的自主意識會猛然爆發,堅定地要“我說了算!”
當然初中和高中爆發也不算最晚,也好過到了二三十歲了再才覺醒。
最後,我對這位28歲女士的建議是:
如果你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買單,你儘可以大膽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不必理會父母家人的建議。
如果你要讓父母幫你出學費,事業失敗了需要家人為你兜底,那麼對不起,你沒有任性的權利。
自由跟責任對等,能力跟目標相稱。
這一點,我們得從小就教會孩子。
--------End---------
我是華川(川媽),一位心理諮詢師和家庭教育工作者。諮詢問題請加個人微信,Chuanma04.(已新增川媽微信的家長請不要重複新增)
作者簡介
華川(川媽),著有《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二胎媽媽正面管教踐行記》,《遊戲,破解教育難題的金鑰匙》,《婚姻關係的七道考題》。噹噹網、淘寶網等平臺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