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YouTube、網路
撰文 | 阿嫻
審校|河邊的卡西莫多
1974年冬季,一艘潛水艇在極地地區的海底,首次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一根冰柱不知是從哪裡起的頭,從上向下彷彿有生命一般在生長,直到觸碰到海底。令人驚奇的事情還沒完,與冰柱相接觸的海底也瞬間結冰,結冰範圍還在繼續向周圍擴大,將那些沒來得及逃脫的海洋生物凍結,像“死神的鐮刀”一樣收割生命。
影片來源YouTube
但當時由於沒有足夠專業的裝置記錄全程,因此只有文字描述。直到2011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檔節目《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首次清楚地用攝影機拍攝到它的動態畫面,人們才對它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
影片中,攝影團隊利用時間加速攝影技術,在南極洲羅斯群島附近的小雷澤貝克島(Little Razorback Island)拍攝了冰柱形成的全過程。這樣的奇景被命名為海水冰柱(Brinicle),通常發生在南極和北極的海域,看起來就好像是一隻被冰霜覆蓋的手指,於是得名綽號“死亡冰手指”。
海冰(右側)形成鹽水通道,食用色素可以滲透其中。 淡水冰(左側)完全是固體,沒有通道,食用色素聚集在冰的頂部或流到冰的側面。 |Kyle Kinzler
當南、北極的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後(一般為零下幾十攝氏度),海洋表面的海水結冰。不過,海水結冰和普通的淡水結冰有很大區別,如果你曾經觀察過河面結冰時的樣子,你一定能看到淡水結的冰是晶瑩剔透的,且內部沒有多少氣泡。
而海水凍結成的冰塊一點也不透明,內部有很多小孔,像海綿一樣。這是因為海水結冰的時候,鹽分和其它雜質會被迫從冰晶中析出【下圖示識1】,在冰塊內部留下許多空腔。
圖源Nix Sunyata(CC BY 4.0)
這些從海冰中析出的鹽濃度非常高,會把周圍未結冰的海水變成過冷濃鹽水【上圖示識2】——當鹽濃度高的時候,結冰所需的溫度越低,條件越苛刻,鹽水就會一直保持液態,不會立即結冰。再加上過冷濃鹽水密度高,比普通海水重,它就會下沉【上圖示識3】。就像火中的熱空氣會以羽流的形式上升一樣,這種寒冷、密度高的水也會以羽流的形式下沉。
水從濃度高的地方會流向濃度低的地方。由於過冷濃鹽水的含水量較低,因此會吸引周圍的水過來。過冷濃鹽水像貪婪的吸血鬼一樣,不斷吸取周圍海水的熱量,使得接觸的海水溫度進一步降低至冰點以下而迅速凝固,在過冷鹽水的外部形成一圈冰壁【上圖示識4】。類似於倒置的冰“煙囪”,包圍著向下流動、不會結冰的過冷濃鹽水。這樣,一個快速向下生長的冰柱——死亡冰指,便在深海中悄然誕生。
2013 年,西班牙和義大利的研究人員推測,地球上的第一批生命形式可能出現在極地海洋,與熱液噴口一樣,冰柱可能透過創造有助於生命形成的條件,在地球生命的起源中發揮了一定作用。|YouTube
不過,想要形成一個穩定、且持續下沉的死亡冰指並不容易, 不然為何在首次發現的37年後,人們才能拍攝到這一奇景呢? 首先,海水環境必須要相對平靜才行。死亡冰指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結實,它的內部沒有結冰,而是充滿了過冷濃鹽水,它的結構並不穩定。如果海水非常動盪,上層海冰析出的濃鹽很快就會被稀釋,長成的冰指也容易斷裂。
其次,溫度要足夠低。起初,冰柱非常脆弱,管壁很薄,但不停析出鹽分以及較冷的濃鹽水不斷下沉讓周圍結冰,支撐著冰柱的生長,讓冰壁逐漸變厚,冰柱變得更加穩定。科學家也發現,冰柱內過冷濃鹽水的鹽度會隨著氣溫而變化。溫度越低,鹽水濃度越高。氣溫為−1 °C時,鹽水鹽度在30~35 ‰,而海水鹽度為28 ‰;當氣溫為−12 °C時,鹽水鹽度升至120~156 ‰。
圖源Nix Sunyata(CC BY 4.0)
如果在冰蓋之下的海域很平靜,海底也不是很深,那麼冰柱就可以深入海底【上圖標識6】。在海底散開,形成一層冰網,附著在海床上。冰網的生長速度快到足以吞噬海星、海膽和其他行動緩慢的海洋生物,並將它們凍死在原地。影片中這根冰柱從冰蓋開始向下結冰時,只花了五、六個小時就抵達了海下1千米深的海床,隨後並將底棲生物瞬間凍結。
幸運的是,它們只對海膽等較小的海洋生物構成威脅,而不會對海豹、鯨魚等較大的動物,或在寒冷的極地潛水的人類構成威脅。不過,如果冰柱出現在佈雷區,水雷接觸到冰柱會引起小範圍爆炸。
參考資料:
[1]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23/feb/16/brinicles-icy-fingers-of-death-antarctic-ocean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inicle
[3] https://masters.tw/121851/brinicle
[4]https://science.howstuffworks.com/environmental/earth/oceanography/underwater-brinicles.htm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點個贊,助力小編吃一頓青苔烤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