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吼叫的經歷,當自己有了孩子後,會告訴自己不要輕易吼孩子,要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爸爸 / 媽媽。
可說實話,我們難免會有情緒崩盤的時候,尤其是遇到工作、生活上壓力大,身體精神比較勞累,又遇上孩子「不聽話」、難溝通,就會忍不住吼娃。
吼完孩子後,看著 ta 掛著淚珠、驚慌委屈的眼神,又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擔心:
聽說吼孩子會對孩子大腦造成傷害,影響大腦發育……
吼孩子會不會影響孩子安全感,會不會讓他性格變得膽小......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作為兒童心理學專家的蘇靜老師,生活中也是兩個男孩的媽媽,她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有忍不住吼娃的時候。
今天就讓蘇老師和我們好好聊聊,關於吼孩子的焦慮。
吼孩子真的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讓孩子變笨嗎?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吼叫,確實不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但想要完全不吼不叫育兒,真的非常難。
我們不是毫無情緒的 Ai ,很難做到不管孩子怎麼鬧騰,都能保持情緒穩定、內心平靜。
在網路上常常會刷到很多關於「吼孩子對讓孩子大腦變笨」「對大腦發育危害極大」的內容,很多家長都會擔心來問我,這是真的嗎?
確實,各種研究、權威性機構的核心觀點是:「經常性的暴力吼叫」會對孩子的大腦和性格產生不良影響。
耶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發現:經常性暴力吼叫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影響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的前額葉皮層以及與壓力反應相關的杏仁核的功能。
長期暴露於負面情緒的環境下,孩子的大腦會過度釋放皮質醇(壓力激素),這會影響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正常發育;
皮質醇的長期過度分泌還會使孩子更容易陷入焦慮和抑鬱情緒。
但敲重點的是——這裡指的是「經常性的暴力吼叫」,要滿足的條件有:① 經常性,② 暴力吼叫。
偶爾一次大聲吼叫,若不是極其嚴重,並不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傷害。
孩子面對偶然的一次吼叫,當下會感到害怕,受到威脅,大腦會進入緊張狀態。但隨著負面壓力的釋放,大腦會逐步恢復正常,並不會因為偶爾一次吼叫,造成長期影響,甚至大腦損傷。
我們不用為此過度擔心,但還是需要注意:這並不能預設吼叫是一種正常的育兒方式,更不能經常使用。
我們還是應該儘量保持與孩子的互動處於積極正向的狀態,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愛、支援與理解的家庭環境。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偶爾吼孩子會讓孩子膽小、沒安全感
甚至影響親子關係嗎?
很多爸爸媽媽在吼完孩子後不斷自責,也是怕吼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更怕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受到影響。
心理學家喬·道欽(Jo Daugherty)的研究則表明,孩子面對偶發的吼叫時會產生短暫的情緒波動,但如果家長能夠在事後進行修復性互動,並解釋其情緒失控的原因,孩子反而會從這種互動中學到如何處理和化解負面情緒。
簡單來說就是:吼孩子後及時和孩子進行關係的修復,對化解負面影響很重要。
這就好比有個「親子銀行」,我們和孩子親子關係是裡面的一個賬戶,積極的親密互動是在往裡面存錢;吼叫等消極互動,是從裡面取錢。
我們在維護這段親子關係時候,儘量做到多存少取,這樣可以讓我們和孩子關係穩固,讓孩子內心充盈。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對夫妻關係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積極互動與消極互動的比例大於 5:1 時,關係才能保持穩定且健康的發展。
這一發現不僅適用於婚姻關係,同樣也為親子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當我們實在沒忍住吼了孩子,我們是可以通過後續和孩子積極互動,去彌補、修復親子關係,往裡面多存,讓親子關係重新穩定,讓孩子重新感受到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對安全感,心靈得到滋養。
如果你沒忍住吼了孩子
先停止自責,再修復親子關係
吼孩子看起來「佔上風」的是我們,但心裡不好受的也是我們。
很多家長在吼完孩子後,內心會夾雜著愧疚、自責,想著如何哄馬上孩子開心,修復親子關係。
這個時候,我要勸你「先停下來」。
因為,比起急於去修復親子關係,更重要和優先順序更高的是,要關愛自己的情緒健康。
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將孩子放在首位,為了他們的幸福和成長不惜一切代價。然而,這種無私的奉獻有時會讓我們忽視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當我們不斷地為了孩子的需要而犧牲自己的需要時,我們不僅會耗盡自己的精力,還可能因此變得易怒和不耐煩,最終影響到與孩子的關係。
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對於我們自己還是孩子,都是不利的,我們和孩子都會變成「輸家」。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當我們情緒崩潰,甚至吼孩子時候,首先要安撫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第一步:平復自己的情緒,放下內心的過度自責
當我們情緒失控後,我們可以嘗試深呼吸幾次,冷靜下來。
在確保孩子安全情況下,暫時離開現場幾分鐘,這樣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失控,也給自己一些時間來平復情緒,接納情緒,給情緒一個「暫停鍵」。
我們需要告訴自己,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每個人都會犯錯,都會有糟糕的處境、糟糕的情緒和糟糕的行為。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的耐心往往會變得十分有限,難以敏銳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也可能無法理智地處理與孩子之間的互動。
偶爾的情緒失控並不等同於長期的情感虐待,不要過度自責,每個人都會經歷情緒波動和挑戰,包括我們自己以及孩子。
我們接納自己的情緒失控並不意味著對此無能為力,也不意味著我們對傷害孩子的行為無動於衷。
這種接納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反思,表明我們願意面對自己的不足,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在我們選擇去冷靜,短暫和孩子分開時,我們還需要坦誠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
例如說:
爸爸 / 媽媽現在很生氣,要離開一會兒冷靜一下。
這不是你的錯,只是爸爸 / 媽媽需要一點時間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溝通,是在進一步平復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孩子理解家長的離開並非因為他們的過錯,而是爸爸媽媽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減輕孩子的恐懼和不安。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第二步:及時給孩子道歉,解釋原因
真誠和開放在關係中非常重要。
當我們平復情緒後,需要及時給孩子道歉,並說明吼罵原因,討論解決的辦法。
及時向孩子道歉,能讓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顯示出爸爸媽媽對這段關係的重視,讓孩子看到我們的誠意,從而能更積極地回應父母的情緒調整。
研究發現,家長在道歉時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當時的情緒和行為原因,可以有效減輕孩子的內疚感,也能教會孩子在未來情緒失控時如何誠實面對。
我們道歉後,要坦誠解釋自己當時生氣的原因,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家長的生氣是針對他們的行為,而不是針對他們本身。
我們可以這嘗試和孩子說:
寶貝,爸爸 / 媽媽為自己剛才的大聲說話,感到非常抱歉。
爸爸 / 媽媽剛才太生氣了,因為你沒有按時收拾玩具,但時間又很晚了,我怕明天我們起不來,上學會遲到。
透過這樣的方式,孩子能夠理解問題的所在,並感受到家長的情緒是對事情的反應,而不是對他們個人的否定。
這樣也能培養他們自己在面臨情緒風暴來臨時,學會區分這些負面情緒是對「這件事」,而不是對「這個人」。
接下來,我們也可以和孩子討論事情怎麼解決,讓大家重新從情緒回到解決問題本身,也讓孩子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例如:
爸爸 / 媽媽知道大吼不好,寶寶,我們可以約定一個口號提醒爸爸 / 媽媽。
爸爸 / 媽媽還是希望寶寶可以按時收拾好玩具,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互相提醒彼此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第三步:擁抱孩子,用肢體和語言再次強調我們的愛與歉意
臨床心理學家斯通克·勞沙爾(Stone Kraushaar)在《擁抱療法》一書中提到,擁抱可以提高體內催產素的水平,這種激素與幸福感、快樂感、平靜感和信任感密切相關。
積極溝通、道歉後,我們可以和孩子互相抱抱,在擁抱裡,釋放掉負面溝通產生的負面情緒。
互相抱抱時,還一定要記得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你依然愛他們,吼叫並不代表你不愛他們。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最後想說,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都是學習者,都在不斷地試錯與成長。記住,偶爾的「吼」不是洪水猛獸,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如何修復。
同時別忘了,愛自己也是愛孩子的一部分,讓我們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也不忘照顧好自己的內心。
育兒之路,漫長且不易,只有當我們自己足夠好,才能成為孩子生命中那束最溫暖的光。
參考文獻
[1] Moed, A., Dix, T., Anderson, E. R., & Greene, S. M. (2017). Expressing negative emotions to children: Mothers’ aversion sensitivity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1(2), 224.
[2] 羅娜·雷納.(2016).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ISBN:9787552010817
[3] 傑弗裡·伯恩斯坦.(2017).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原書第2版).機械工業出版社.ISBN:9787111575627
[4]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liking-the-child-you-love/201412/get-closer-to-your-child-by-giving-up-yelling
[5]自驅型成長.實踐篇
本文專家
蘇靜
合作專家
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鄭鵲
稽核專家
牛津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碩士
香港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策劃製作
策劃:蘭蘭
監製:大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