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392
連日來,北方某省18歲阿斯伯格青年小新刺傷爺爺事件(點選檢視連結:)引發社會和發育障礙家長群體的廣泛討論,專業律師也進行法律層面的分析(點選檢視連結:)。
從自閉症診斷康復專家的角度如何看待小新事件?小新刺傷親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衝動還是蓄謀?小新事件又能給家長什麼啟示?在養育阿斯孩子過程中,父母應遵循怎樣的教育理念?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醫師鄒小兵教授第一時間提供幫助,並刊發此文:
阿斯伯格青年是真正的“巨嬰”
這個悲劇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一下。
聽到爸爸描述孩子的發育史和事情經過,我感覺這個年輕人是真正的“巨嬰”。這個巨嬰,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某些成年人啥事都不幹、依賴父母的“巨嬰”,而是社會認知落後的真正的“巨嬰”。
智力也稱認知,包括對自然世界的認知和對人際社會的認知。這個年輕人的社會認知顯然是落後的。
爸爸發來小新和爺爺的照片,從小新的畫畫作品、文字、父親的描述和 外觀上綜合來看,也不是那種兇殘的樣子。他像一個單純幼稚的孩子,不像是一個反社會人士,這也符合AS特徵。雖然實際年齡有18歲,智力可能也正常,但他的社會認知(包括社交能力)可能還處於5~6歲水平。
阿斯人士發生小新這類情況,一種是衝動型,一種是蓄謀型。
蓄謀型是指阿斯人士在清醒狀態下,由於對某人某事懷有仇恨,而進行的攻擊性行為。這類行為,一般來說法律責任較大。
衝動型則是阿斯人士在脾氣爆發時,自己無法控制情況的發生,屬於精神失控。相對來說,法律責任輕一些。
比如,小新說,自己希望“偷偷溜出去書店”,這對他可能是既開心又刺激性的刻板行為,當這一行為被阻斷,小新突然就失去了理智,發起了脾氣,類似一個5~6歲的孩子,因為父母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就突然在地下打滾,砸東西。而小新已經18歲了,個子比較大力氣也大,具備了“成年人”用刀的能力,於是就發生了這樣的慘劇。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個“巨嬰”行為。
從這個孩子的繪畫作品以及文字描述,孩子小的時候的價值觀好像還好,就是有一些喜歡“戰爭”的描述,好像還想做孫悟空去拯救人類的意思。
這個孩子三歲的時候,他的媽媽就離開了他,而且從爸爸的轉述中得知媽媽一直沒有再聯絡過孩子。
爺爺和爸爸對他的過去的教育感覺還是有很多嚴厲成分的,例如爺爺用刀來威脅他。但是如果爺爺也曾經給他餵飯,說明也的確是有溺愛成分,非常矛盾的教育方法。
這是一種極端矛盾的教育方式。
阿斯的干預要以社交為核心
對阿斯伯格人士來說,早期診斷很重要。並不是如有些人所說,把AS納入自閉症譜系就是診斷擴大化,是“矯情”,是醫生希望多一些病人。完全不是。我常說:“自閉症重度可以不重,輕度可以不輕”,就是這個道理。
看爸爸的描述,這個孩子得到了早期診斷,但是不知道長期以來,這個孩子的家人、同學、老師以及其他周邊的人對孩子有沒有施加傷害(包括:孤立、歧視、虐待、霸凌等)。
從小孩子所接受的也就是“感統訓練”,而不是以社交為核心的訓練。
對於小新目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要顯著地提升社交能力是很不容易的(早期低年齡時容易很多)。小新和家人首先要學會接受自己的症狀,今後爭取做一些不需要太深入的社會交往的工作。當然如果小新自己願意去提升社交,可以透過一些針對成年人的自閉症社交課程去提升。
有一些阿斯成年人因為了解了自己是阿斯,釋然了,懂得了自己,跟自己和解了,也是有好處的。但小新的社交能力(社會認知)似乎較低,能否進一步認識自己還有待觀察。
人類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很多都是由於社交問題造成的。阿斯如此,我們普通人其實也是如此。在電影《通天塔》裡就探討了不同文化、語言和地理背景下的人類隔閡與溝通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如何影響個體的命運和人際關係。我們這些NT們不也是因為交流障礙引發了更加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甚至戰爭嗎?
說起來,阿斯的社交障礙引起的人類情緒行為問題多數還是個體的。人類(NT)之間的溝通交流障礙引發的“情緒行為問題”甚至是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群體之間的。
阿斯伯格孩子的“教育三原則”
小新其實很小就獲得了診斷,也接受了干預,但很可能是干預的方向不準確,沒有針對其社交能力和社會認知進行干預,所以他的社會認知依然落後,這給了我們(家長、從業者、機構)一個提醒或警示,要將自閉症干預的核心放在社交溝通和社會認知的提升上,早期確診和介入合適的干預對阿斯的預後很重要。目前國內大量的機構將孤獨症干預放在感統、學業、普通認知、語言、運動方面,是不恰當的。
家長要注意,對阿斯孩子,一定要重視他們的問題行為,要及時發現、科學干預,堅持“教育三原則”。
教育三原則:
1.理解、包容、接納、尊重和賞識。要避免“把自閉症兒童改造成一個和別的普通發育兒童一樣的孩子。
2.適度的改變。在堅持原則1的基礎上幫助運用一些巧妙和溫和的方法改善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幫助他們快樂成長。
3.特殊興趣和能力的發現、培養和轉化利用。幫助自閉症孩子找到自己擅長和熱愛的事情。
警惕阿斯人士的“精神反芻”
同時也要特別注意,不要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去管理AS孩子的問題行為,不能用普通的懲罰方式,太嚴格對AS孩子就是災難,會有嚴重不良後果。要做到“七不”原則:不打、不罵、不嘮叨、不欺騙、不威脅、不利誘、不對抗。
如果家庭和諧,父母恩愛,愛孩子,是孩子的“天”,是“屋頂”,有這樣的基礎,對普通發育兒童來說,偶爾的打罵,雖然也不好,但總體問題不大。
對ASD兒童來說,即便家長總體愛孩子,但是某幾次的打罵有時也可能造成嚴重傷害,造成“精神反芻”(對負面記憶的反覆思考,容易引發更嚴重的情緒問題)。
“精神反芻”是青春期和成年期AS人士情緒問題的主要來源。
應用在普通孩子身上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會對普通孩子造成傷害,對AS孩子傷害可能更大。
更何況,AS孩子被歧視、孤立、排斥、辱罵、欺負、霸凌現象非常常見,這其中也包括了家長和學校老師不恰當的簡單教育方法。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普通發育兒童(TD或叫NT),常年累月被歧視、孤立、排斥、欺負、霸凌、剝削,會發生什麼樣的情緒行為問題?
我也希望更多AS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能夠站出來,說出自己孩子的現狀,也說說自己是怎麼教育AS孩子的,大家相互交流。
阿斯伯格人士具有攻擊性的機率
我們不能因小新事件得出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或阿斯伯格綜合徵人士很兇殘的結論。
美國比較知名的校園槍擊案中,有兩起由AS或疑似自閉症人士實施。例如趙承熙案,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製造了一起大規模槍擊事件,導致32人死亡,17人受傷,之後自殺。
有媒體根據趙承熙親戚的說法,認為趙患有自閉症,但並沒有明確的診斷證據證實。槍殺案調查小組的報告裡,也沒有提及趙承熙與自閉症有關,而是明確趙承熙被診斷出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嚴重抑鬱症和選擇性緘默症。
但即便如此,報告也不認為上述兩種病症會導致暴力行為,而是推測趙承熙可能因病症成為他人嘲笑的物件,並可能被欺凌。
而在學校被嘲弄和欺凌的經歷往往是致命事件的誘因。
2012年美國桑迪胡克小學也曾發生槍擊案,20歲的阿斯伯格青年亞當·蘭扎首先殺害了自己的母親,隨後攜帶步槍和兩把手槍進入桑迪胡克小學,殺害了20名學生和6名成人,最後自殺。該案調查委員會明確給出結論:自閉症譜系障礙或其他精神問題不是導致他殺人的原因。
國內的資料較少,但綜合國外資料來看,阿斯人士犯罪率並不比普通人群高。相反,AS人士被歧視、排斥、孤立、冤枉、剝削(女性AS被性剝削)、欺負、霸凌,甚至成為犯罪的物件機會更大。我們需要認識到這點。
自閉症人士的精神心理用藥和治療
如果要給這個年輕人用藥,一定是要找既懂得精神醫學,又非常熟悉AS的醫生。這樣的醫生很少。
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也如此。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流派很多。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流派多數喜歡找家庭的原因,找原生家庭的問題。“用一輩子來修復童年的創傷”是精神分析流派喜歡說的一句話。但如果不瞭解AS的本質,就容易片面化。
兒童青少年精神行為問題的解決為何如此難?因為真的是很複雜!
現在社會上太多濫竽充數的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加重了這個問題。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還是比較認同CBT或類似的認知情緒行為療法。《SOS 救助情緒》就是一本傻瓜CBT書籍。
柳葉刀雜誌最近就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也發了很多重磅文章,要求國家和政府用“公共衛生”觀念應對這個問題,提到了兒童發育神經障礙與情緒行為心理問題的關係,但是沒有深度地詳細地涉及AS。這是不足之處。
您在養育阿斯孩子的過程中
還有哪些經驗與困惑?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討論!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徵集線索/稿件,一經採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點選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