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路 )
撰文 | 蘇澄宇
審校 | Skin
“不用去北歐,中國也有極光!”
圖源:小紅書
在小紅書上,許多人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就是福建連江的奇達村,只因“綠色極光”奇觀爆紅網路。
圖源:小紅書
博主鏡頭下,綠色炫光如幽靈般舞動,海天之間彷彿被潑灑了熒光塗料。這片魔幻綠光從何而來?
答案藏在漁船下——漁民們用數百盞高功率綠LED燈織成了一張“死亡光網”,而趨光性極強的魷魚,正成群結隊地遊向這場致命狂歡。
為了捕捉魷魚,漁民們使用了強大的綠色燈光,吸引它們浮上海面。這是因為魷魚對光線極為敏感,尤其偏愛波長較短的綠光。
圖源:munch
開啟幾盞功率巨大的LED燈,海面瞬間被染成綠色,而反射到低雲層上的光,就形成了“極光”般的視覺奇觀,看起來就像在拍科幻片。
圖源:網路
為什麼是綠光?
魷魚是一種高度依賴視覺的海洋獵手,其視網膜中充滿了感光細胞,尤其對綠光(波長450-550nm)最為敏感。這種感光細胞的分佈讓它們能夠快速定位獵物,同時對光源的移動高度警覺。
當夜晚漆黑無光時,突然出現的綠光會讓它們誤以為是捕獵的好時機,於是靠近光源,而實際上卻掉進了漁網。這種光的刺激作用,甚至會干擾魷魚的晝夜節律,讓它們的神經活動異常活躍。
圖源:huntsmarine
日本海洋生物研究所曾進行過實驗,分別用藍光、綠光和紅光進行魷魚捕撈測試。結果顯示,綠光的捕撈效率是紅光的3倍以上,而藍光則介於二者之間。研究進一步發現,綠光不僅吸引魷魚,還能夠穿透更深的海水層,從而影響更大範圍的捕撈區域。
光誘捕魚並不是現代才有的“發明”,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的漁民發現,許多海洋生物在夜晚會被火把或燈籠的光芒吸引,主動遊向船隻。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圖源:wikipedia
20世紀中葉,隨著電力的發展,捕魚燈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火把。一盞盞白熾燈和熒光燈掛滿船隻,形成了海上燈光作業的繁忙景象。
圖源:網路
到了現代,功率更大的LED燈開始登上漁船,這種燈光不僅亮度高、穿透力強,而且能被調節到特定波長,從而大幅提升捕撈效率。也正因為亮度極高,才得以看到所謂的“極光”。
不過,不同魚種敏感的光波長並不完全一樣。前面說了魷魚對450-550nm的藍綠光響應最強。沙丁魚則偏好480nm藍光,而秋刀魚則對綠光(520nm)更敏感。現代LED技術可精確輸出目標波段,實現“光譜狙擊”。
圖源:fishinglight
光的強度也不是越強越好,根據2015年的一項研究 以“岱遠漁807號”漁船為物件,分析了不同燈光功率和佈置方式對魷魚誘集效率的影響。
研究顯示,當漁船燈光總功率為130千瓦時,光線能滲透至海水深度25米,水平範圍延展至190米,能有效吸引大量魷魚聚集。此外,團隊還發現,魷魚最活躍的光照範圍為0.2至1.0 lx,而透過將燈光提高0.5米,誘魚的有效範圍還能增加4.1%。 漁民透過調節燈具功率與布燈密度,在目標水域構建“光強舒適區”。
集魚燈光源分佈示意圖 圖源:jessn.com
魷魚對綠光的趨近本是為生存最佳化的策略,卻在人類干預下演變為致命陷阱。如此高強度的LED燈光,也會帶來另一個問題。畢竟 海洋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過度的光汙染有可能干擾其他海洋生物的行為模式,比如某些魚類、浮游生物甚至珊瑚的生長和繁殖。
圖源:fb
漁民和相關部門需要在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可持續的平衡點,既要保證海洋生物資源不會被過度捕撈,又要防止人造光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也許在那片“綠色極光”之下,不僅是魷魚們被光源所吸引,彷彿我們人類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奇景緊緊抓住了目光。不過 真正的美,不僅是那夜空中突然亮起的“極光海”,更是我們在追尋這一抹綠光時,能夠與大海彼此謙和相處的方式。
參考資料:
[1] 錢衛國, 王偉傑, 葉超, 等. 光誘魷釣漁船集魚燈的水中照度分佈及合理配置研究[J].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15, 30(2): 226-230.
[2] 張明德. 光誘魷魚敷網作業漁具漁法及其發展探討[J]. 海洋漁業, 1997, 19(2): 74-78.
[3] 戴天元, 沈長春, 馮森, 等. 光誘漁船集魚燈的光照度分佈及其適漁效能分析[J]. 福建水產, 2007 (1): 27-31.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