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指數不斷下探,雪球敲入成為熱詞,當市場如同一個不斷出現大坑的路面,滾不起來的雪球將壓力拋給投資人、券商,還有市場裡的其他參與方。
作者 | 詹方歌
編輯 | 邢昀
“江疏影到集團總部了,她的爆了。”
1月22日,上證指數低開低走,一路下探,開啟2800點保衛戰。伴隨著滬指調整,江疏影雪球爆倉的訊息連同一張照片在社交媒體瘋傳,雖然申萬宏源隨即闢謠,但卻把一個陌生的概念到了大眾視野中:雪球。
實際上,這並非“雪球”近期第一次出現在輿論焦點中。1月中旬,市場流傳一張截圖顯示,一位湯總的雪球產品因為在存續期內,期末價低於期初價25%以上,4倍槓桿之下,湯總投資的200萬本金和票息灰飛煙滅。
那款雪球掛鉤的中證500指數,從2022年1月13日的7097.76點,一路探至2024年1月15日的5193.3點,跌幅達到26.83%。
區別於那個知名投資者交流社群,這裡提到的雪球是一種投資理財的產品,收益規則複雜,投資門檻較高。業內人士對其的描述更多是,這個產品就像滾雪球一樣,只要路面不出現大坑,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這種有著可愛名字的產品,實際蘊含著高風險。
如果不加槓桿,雪球產品更像一種有著20%到25%安全墊的指數ETF。在理財顧問口中,這是一種“類固收產品”。有量化經理告訴《豹變》,多數情況下,雪球是可以賺到錢的。
但顯然不包括此時,因為當前的市場如同一個不斷出現大坑的路面。
1月10日以來,雪球產品集中敲入,給市場帶來一定拋壓,也進一步點燃了個人投資者的焦慮情緒。雪球是否會引發雪崩?雪崩的範圍又將有多大?或許我們得先回到那個最初的問題:雪球到底是什麼?
1、批次敲入
“我買的雪球敲入了。”
對於A股市場的投資者來說,2024年開年這段時間,大盤主打一個驚心動魄。與此同時,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相當陌生的名詞開始頻繁出現:雪球敲入。
1月10日,老馬買的一筆雪球敲入了,300萬名義本金,5倍槓桿。他左算右算,發現幾乎已經沒有掙扎的可能,自有本金60萬全部虧掉了,更不要提利息。這還只是一筆,類似的產品,老馬一共持有四筆。如果市場持續下行,虧損也將繼續擴大。
簡單來說,雪球是一種金融衍生品,更專業的說法是“添加了兩個障礙價格的奇異期權”。期限一般在一年到兩年之間,盈虧與其所掛鉤標的表現相關聯,一般是中證500或者中證1000。
如果把雪球產品看成一顆上躥下跳的小球。從投資人買入的那一天,遊戲正式開始。
買入當天,掛鉤標的收盤價格被定為期初價格。而敲出和敲入價格,分別代表著小球蹦跳的上限和下限。在交易結構中,這兩者都被設定為期初價格的固定百分比。市場上一般將小球蹦躂的上限,也就是敲出線設定為100%-110%,下限(敲入線)多在70%-80%。
如果在產品期限之內,這顆小球始終在上限和下限形成的區間之內蹦躂,那麼它就成為了一隻收益較高的固收產品。理想情況下,老馬買的那隻,年化收益率16.5%。
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這一種相當理想的情況下,雪球才是一隻固定利率、固定期限的產品。
和大部分理財產品不同,雪球並不是一個“標的漲得越好,對投資者越有利”的產品。如果標的漲得太好,產品還沒到期,小球突破上限飛出去了,那這隻產品提前結束,按照約定收益率結算。投資人能賺到錢,但因為時間短,賺的錢也就更少。
如果跌大了呢,就是包括老馬在內的投資人們所遇到的情況,雪球突破了下限,敲入了。一旦發生敲入,投資人們就必須開始承擔掛鉤標的的波動風險。
敲入後可能會有三種情況發生:小球掉出去後飛回來,還飛出上限,敲出了,這種極限反轉狀態下,投資人依然會獲得相應收益。
但如果小球掉出去後,一直上不來,或者上來了只在區間裡面,收益率就會轉為指數到期的漲跌幅。換句話說,如果不加槓桿,這隻產品就相當於變成了一個股指ETF。但加了槓桿,就有可能像老馬一樣,把本金全部虧完。
不過產品還設計了一項:觀察日。一般來說,敲出的觀察日一個月只有一次,只有在觀察日當天,掛鉤標的達到了敲出價格以上才算數。而敲入的觀察日,則是每個交易日。
據悉,這段時間批次敲入的雪球,不少是像老馬一樣在2022年2月到4月間購入的,距離產品到期僅有短短几個月或者一週,等於是倒在了黎明之前。這樣一來,產品連時間換空間的資格都沒有,更不要說等待敲出。
1月22日市場傳出江疏影雪球爆了那天,中證500跌去了4.73%,中證1000跌去了5.77%。如果放長週期來看,從2022年1月21日算起,中證500跌了超31%,中證1000跌幅達32%。
指數變化之快,誰又能摸得透。
2、“雪球”怎麼就滾起來了?
事實上,雪球在內地市場大規模發行的時間並不長。2017年到2018年,內地市場才出現第一隻雪球,但由於當時處於熊市,這類產品受到了較大打擊。
2020年後,雪球產品開始大量被投資人所接受。《銀行家雜誌》此前釋出的一篇文章稱,截至2021年7月底,全市場存量產品已達到5000億元左右。
“雪球產品適合震盪市。”被問及為什麼雪球在那時大量上市,上述量化經理告訴《豹變》,“畢竟高票息非常吸引人,再加上券商的營銷,股票上遇到挫折的客戶自然就被吸引了。”
來自券商營業部的人士同樣表示:因為信託和P2P暴雷,以前投資這種高收益的、有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需要雪球這類產品對接。
市場中也逐漸延伸出了大雪球和小雪球兩大類。簡單來看,小雪球在券商等APP上就可以購買,通常以收益憑證的方式發行,沒有門檻,一般5萬元起投,收益率低但是可以做到保本,結構相對簡單;大雪球則有較高的資金門檻,是標準的奇異看跌期權,一般面向高淨值客戶或機構,高風險也對應著高收益。
2023年3月,王奕收到了理財顧問發來的兩款雪球產品。在理財顧問的介紹中,現在指數點位低,可以考慮買雪球產品,有25%的下跌保護,上漲3個點就敲出,“現在買基本不太可能會敲入,安全性高,相當於固收產品了”。但王奕對這類結構複雜的產品有些猶豫,最終放棄。
北川從2020年開始購入雪球產品,從未加過槓桿,“2022年以前買,是能賺到錢的。”
北川前後買過四個雪球產品,金額在40萬到100萬元不等。前三個都是在2020年到2021年末購入。持有最成功的一隻產品,2020年9月份買入,期限為12個月。整個過程中,雪球沒有經歷任何敲入或敲出,他順利得到了18%的年化收益。第二隻雪球在第二個月就經歷了敲出;第三隻一度漲得比較好,後來一路下跌,終於在快要跌破敲入價格的時候到期,保住了收益。
而第四隻則讓北川虧了40萬。2021年9月買入,掛鉤恒生科技指數,兩年期。“當時買的時候覺得中概股已經跌了很多了,點位是6000多。”北川說。幾經掙扎,2022年底這隻產品正式敲入,根據產品規則北川相當於投了一個普通的ETF,虧了40%。
雖然敲入距離到期還有一段時間,但北川的產品最終沒能飛出區間,都說時間換空間,但日漸低迷的走勢下,再長的時間也換不來空間。
時間推移至2024年1月末,隨著指數不斷下探,雪球集中敲入所帶來的壓力,拋向各個參與方和市場。
王奕慶幸自己當時“看不懂”所以做出的放棄決定,遭遇敲入的投資人們也在不確定性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判斷。
也有不少討論將股市的大跌指向了雪球敲入。有金融人士表示,雪球對沖會對市場形成衝擊,但並非市場持續下跌的主因。
上述量化基金經理告訴《豹變》,這次的雪球集中敲入對期貨的踩踏非常嚴重,當敲入發生時,券商會賣出多頭的頭寸,而踩踏則會加速下跌,形成連續性的雪崩。但其仍舊錶示,雪球其實無法直接影響到現貨走勢,因此對A股市場的影響有限。
3、抄不到的底
老馬坦誠地告訴《豹變》,2022年4月進場,自己進去就是為了抄底。如今經歷敲入的大部分投資者,也都跟老馬有一樣的心態。
如今“底”到底在哪兒呢?沒有人知道。上述券商人士告訴《豹變》,2022年5月以來銷售的雪球產品,目前大概已經有1/3敲出,沒有敲出的存量雪球中,有3/5已經敲入,如果繼續大跌,敲入也將繼續。
照理說,市場回撥確實是買入雪球的好時機。假設未來掛鉤標的執行平穩,那麼買入時間節點的指數越低,向下空間就越少,這個產品也就越安全。
基金經理的推薦話術中,這確實是一個比指數基金更穩的“類固收”產品。“你直接買指數基金的話,它波動是比較大的,而雪球產品是設定了一個20%-25%的安全墊,只要在這個範圍內下探都是安全的。”北川的投資經理曾如此跟他推介。
可是,每一個投資人,願意投入重金買雪球,看重的其實還是波動範圍內,那超高的固定收益。
據北川回憶,當時他所購入的產品管理方是私募基金,託管方是信託公司,而銷售通道則是券商。某券商人士告訴《豹變》,目前其主要對接的雪球也是私募產品。
不過,也有量化基金經理告訴《豹變》,雪球只是有個收益憑證,只要有牌照就能發行。因此券商、信託、私募基金都可以作為發行方,而資產的底層管理主要在證券公司。
但無論誰是底層資產管理者,到直接對接客戶的理財經理這裡,都有著足夠的動力來推介雪球。
北川告訴《豹變》,他透過券商購入雪球產品時,得到了0.5或0.8個返點。“私募基金收管理費,券商收通道費。券商為了吸引客戶,會把一定的通道費返給我們。”他說。
上述券商人士也表示,雪球產品可以滾動購買,只要敲出,產品就終止了,這對理財經理和客戶都有利。火熱的市場催生了“努力”的理財經理和不規範的推銷話術,沒人能夠保證,每一位雪球投資者都是在足夠了解的情況下購入的此類產品。
因此,2021下半年,監管下場。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9月,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接受了視窗指導,基金業協會將暫停不符合要求的雪球類產品備案,不建議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對雪球產品進行代銷。2022年1月,多家信託公司也在收到視窗指導後,暫停了“雪球”類信託對個人投資者的發行。
雖然都經歷了較大虧損,但北川和老馬都不認為問題出在雪球的產品結構上,在購入前就完整了解雪球風險的他們,仍舊在等待市場的下一次機會。
上述量化經理則向《豹變》澄清了一個常見的誤區:投資者和券商並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一方虧,一方賺的結局。投資者會關心資產價格的漲跌,證券公司關心的是資產的波動率。
“工具是中性的。”北川說。
合適的理財工具必須對應合格投資者,高收益帶來的高風險疊加複雜的產品結構,註定不會適合每個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