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和府撈麵創始人李學林透露:未來10年目標,和府撈麵主要集中在三個板塊,一是餐飲,二是零售,三是供應鏈的全面覆蓋,一齊奔著萬店目標發展。然而尷尬的是,上一個10年目標,和府撈麵還沒完成。
作者|付饒
編輯|原野
和府撈麵的香港門店開業在即,但距離原計劃的日子,遲到了足足七年。
據港媒1月報道,和府撈麵將在銅鑼灣開出香港首家門店。而創始人李學林在2016年談到香港開店計劃時,給出的時間表,是2017年。
七年時間,足以改變很多人和事。消費市場的主題從升級變成降級,和府撈麵也在“被中產拋棄”的質疑中,發力進軍下沉市場。相比之下,去香港開店,似乎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那為何現在重新提及?
一個相對靠譜的猜想是,這是和府撈麵在為上市做準備。一方面,它可以以香港門店為起點,繼而進一步出海,比如進入東南亞市場;另一方面,它瞄準的上市地點應該是港交所。
無論是上市還是出海,和府撈麵似乎已經把急切寫在了臉上。甚至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李學林更是定下“到2026年,要讓主品牌‘和府撈麵’及旗下子品牌‘阿蘭家’蘭州牛肉麵,分別向2000家、1500家門店數量邁進”的目標。然而,截至發稿,這兩個品牌的門店數量分別為532家和51家,可見其對擴大規模的迫切和決心。
規模和利潤,向來是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作為資本寵兒的和府撈麵,自然明白這些資料的重要性。只是,當一家餐飲品牌的動作重心從消費者變成資本市場,變形,也就再所難免。
01動作頻頻
餐飲消費品牌正在掀起新的一波IPO熱潮。
前有中式快餐品牌(如老鄉雞)、茶飲品牌(如蜜雪冰城、古茗)相繼衝刺IPO,進入2024年之後,和府撈麵、遇見小面等麵館品牌衝刺中式麵館第一股的訊息,又陸續傳出。
在菁財資本創始人葛賢通看來,“前幾年,不少餐企都得到了一定的財務投資。來自投資人的壓力,也逐步使得上市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而備受資本青睞的和府撈麵,對於上市的腳步更是迫切,動作也似乎更多。
從遲到七年的香港首店終於有了眉目,到最近開店速度的提升,似乎都在指向資本市場。在過去的2023年,和府撈麵新開門店數量達到200多家。根據李學林的表述,這個數字,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圖:窄門餐眼顯示2023和府撈麵新開店159家,
與李學林的說法有出入
不過,窄門統計資料與李學林的說法有所出入。儘管如此,對比2021-2022年,這個數字還分別是114家和72家,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和府撈麵開店的速度提高了。
為了提速,和府撈麵做了不少嘗試。其中一個,就是在下沉市場發力。
在國內一線市場接近飽和的前提下,和府撈麵從2021年開始逐漸進軍二三線城市,並進入了石家莊、惠州、麗水、淄博等城市。
圖:和府撈麵在惠州華貿天地的門店
但實際上,作為一開始高客單價,瞄準中高階市場的麵食品牌,想要攻佔下沉市場,並沒有那麼容易。尤其是中式麵館,這些品牌的競爭對手,是當地多如牛毛的、更熟悉當地人口味的小麵館,很多門店的客單價都在10元以下——相比之下,和府撈麵40-50元的高身價,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為了更好地迎合下沉市場的消費,和府撈麵其實也在做出調整。根據李學林最近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的說法,和府撈麵加大了25-30元價格帶產品的比重,在其20多款SKU選單中,30元以下的產品佔比超過50%。
不過目前來看,和府撈麵似乎仍難撕掉其“高階”定位。即便是進入到更下沉的市場,也是開在消費頗高的商圈裡。此外,和府撈麵進行調整後的價錢,下降的力度並沒有多大。
根據窄門餐眼資料顯示,和府撈麵的麵條種類有19款,僅有6款在30元以下。略大參考還觀察到,以惠州地區為例,和府撈麵在美團APP上的商家頁面顯示人均消費33元,仍在30元以上。價位在20-30的餐品僅有4款,雖然30元以下的產品數量相比之前有所增加,但佔比遠沒有李學林說的那麼高。
時至今日,和府撈麵的主力戰場依然在一線城市。據窄門餐眼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月18日,和府撈麵現有的532家門店中,一線城市覆蓋率為45.49%,新一線城市覆蓋率為30.08%。
02下一個萬店品牌?
成立於2012年的和府撈麵,在很長時間裡,都緊緊擁抱著城市中產。
從選址、門店裝修到定價,它都區別於常規概念中的中式麵館,主打一個體面。對直營方式的堅持,也是和府撈麵保障品控的關鍵手段。
但在市場的變化面前,這些堅持,似乎顯得有點不再符合發展速度。因此,從2024年開始,之前堅持直營模式擴張的和府撈麵及旗下阿蘭家兩個品牌,都開放了“直營+聯營”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聯營方式不光能緩解和府撈麵拓店的資金壓力,也能吸收到各地區的聯營合夥人,加速擴張速度的同時,幫助和府撈麵進一步下沉、走向全國。
但走向全國,並不是那麼容易。
時至今日,與和府撈麵在同一個賽道的對手們,因為資金或擴張模式限制等問題,開店的速度都不盡如人意。比如說,馬記永在2023年開店數量僅有73家,張拉拉開店79家,遇見小面開店91家。曾經紅極一時的老網紅味千拉麵甚至在收縮,其財報資料顯示,在2022-2023年的兩年時間內,它已經關停了218家門店。
圖:窄門餐眼資料
和府撈麵雖然改變了加盟模式,但想要達到“萬店”規模,並不容易。
過去幾年裡,“萬店模式”一直是餐飲業的行業標杆。做到萬店規模,不光能打響品牌知名度,佔據消費者心智,其次也能透過規模來降低成本,創造營收。儘管喊出萬店口號的餐飲品牌不在少數,但從結果上看,真正穩定開出萬店模式的餐飲品牌,也就只有肯德基和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巨頭。
而在中餐領域,至今也沒有完美可以大規模跑通的單店模式。
李學林在接受36氪專訪時曾表示,“在中國餐飲激烈競爭中,至今還沒有誕生巨頭企業和品牌,並非是少品類,也不是少專案,而是體系和核心能力的缺失。”單店模式是否能走的通,關乎包括人才、供應鏈、數字化管理方式等多個維度的考量。
曾有一位投資人表示,“只要單店模式跑得通,供應鏈可控,大規模開店也並非難事。”的確,做到大規模開店其實並不難,難的是在千店、萬店的模式下,產品和服務能否讓消費者進行持續性買單。
03挑戰
在小紅書的搜尋框輸入“和府撈麵 預製菜”,你會看到全國各地網友的吐槽。
有人感慨,花四五十吃一碗麵,不如從網上買十元一袋的預製菜,“反正都是同款”。有人懷念自己幾年前第一次吃到和府撈麵時的驚豔,不料現在墮落成科技與狠活。
名叫“蝦蝦要努力”的小紅書網友就曾分享,她在2024年1月25日晚上6點吃了和府撈麵的酸湯牛肉麵,9點多就開始不舒服,隨後嘔吐,去了醫院。評論區裡,有人也提到,自己與男友吃完和府撈麵,沒多久就開始頭暈想吐。
圍繞“預製菜”的質疑,和府撈麵尚未進行過統一回應。但公開資料顯示,和府撈麵湯料合作伙伴中有一家名為四川美味源的公司,提供的便是菌湯湯底、豬骨湯底、藥膳湯料等料包產品。
有不少消費者認為其充滿“科技與狠活”的料理包,與當初和府撈麵“經幾小時熬煮,即日生產,即日罐裝”的宣傳並不相符,受到了欺騙。
甚至,在天貓投訴平臺,也有不少對於和府撈麵“餐品質量不佳”“餐品裡有異物”的投訴。而且據國家公共信用資訊中心“信用中國”網站顯示,和府撈麵於2022年9月30日,還因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新增劑生產食品,被上海市靜安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5萬元罰款。
除了產品問題,和府撈麵近幾年的盈利能力,也令人擔憂。
2023年7月,持有4.47%和府撈麵股份的絕味食品釋出公告,透露出和府撈麵在2020-2022年淨虧損2.06億元、2.11億元、2.9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過7億元。
至於為什麼會虧損,絕味食品表示,一方面是因為和府撈麵處於擴張期,營銷費用支出也在不斷增加;一方面受大環境影響,物流和原材料的成本也在大幅增加。
但就略大參考看來,和府撈麵左手大刀闊斧搞降價,右手大力發展新業務,很容易導致業績表現堪憂。在營收方面,和府撈麵目前還面臨一個困境:原有業務缺乏想象力,亟需找到新的突破口。
它並非不努力。從2020年末開始,和府撈麵相繼試水火鍋賽道、定位低價位的牛肉麵館,推出過“和府火鍋和她的面”“財神小排檔””阿蘭家蘭州牛肉麵“等子品牌。但目前來看,並沒有真正形成第二業務曲線。
整體來看,和府撈麵這個備受資本看好的品牌,目前無論是從門店擴張規模上,還是產品、營收方面,都難言成績優秀。這樣的局面,讓衝擊中式麵館第一股的小目標,就變得尷尬起來。
不過對此,在接受採訪時,李學林表現得很有信心。比如他提到:未來10年,和府撈麵主要集中在三個板塊,一是餐飲,二是零售,三是供應鏈的全面覆蓋。這是資本市場喜歡的敘事,客觀來說,也是“萬店”規模所需要具備的要素。
眼下,在同一中式麵館賽道中,仍沒有衝出第一股,就連此前傳出赴港上市訊息的遇見小面,也否認了該傳聞。但結合當下的資本環境和市場競爭,留給和府撈麵的時間,或許並不寬裕。
規模優勢,可能是包括和府撈麵在內的中式麵館,在下半場角逐的關鍵。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品牌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也要進行食品品質、食品安全以及服務體系的保證,這可謂不小的挑戰。
至少在目前看來,和府撈麵還沒有形成足夠的優勢。
或許,上市能為它帶來更充足的資金,去實現更加遠大的目標。也或許,種種豪言,只是它為資本市場講出的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