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創業板跌破1600點,太慘了,從最高點下跌了55%,但是這和註冊制次新股指數的跌幅比起來,簡直算是牛市了。註冊制次新股指數從最高點跌去了83%,這可是指數啊,並非是個股,這個指數里面有200多個成分股,這都能跌去83%,得有多慘烈!
註冊制次新股指數成立於2020年8月25日,推出首日的最高點是1280點,此後就步入了漫漫“熊”途,2020年底,該指數跌至591點;2021年再次下跌23%,指數跌至455點;2022年繼續下跌36%,指數跌至290點;2023年跌幅最小,只跌了4%,指數跌至277點,今年1月還沒過完,已經跌了近20%,指數跌至223點,從成立之初的最高點下跌了83%,今天單日就下跌了4.7%。
註冊制次新股指數暴跌83%這說明了什麼?說明註冊制發行的次新股最為慘烈,在過去的3年多跌得最狠,可謂是A股中最熊的指數,但是為什麼是這些股票跌得最狠了?
根本原因是發行的市盈率太高了,而後期的業績根本就跟不上,2020年註冊制發行上市的股票有190只,首發市盈率中位數是40倍,上市當日或者前幾天往往還會再炒作,股價最高會炒到發行價的兩三倍,那麼股價最高的時候往往就是首發市盈率的兩三倍,這就奔著一兩百倍估值去了。
如此高的估值,肯定會深度套牢一批資金,後面是沒有資金敢去抄底的,因為套牢盤太大了,看看每隻新股吧,剛上市的時候成交量非常大,大多數股票後面的價格會震盪走低,陷入漫長的熊市。
為何發行價會有那麼高呢?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中介和企業都有高價發行的動力,發行價格越高,企業融資就越多,中介拿到的中介費和佣金就越多;第二是限售制度,比如一開始有75股,IPO發行25股, 75股是被限售的,大股東一般是36個月,其他股東一般是12個月,那麼真正在流通的只有25股。
這會造成一個什麼效果?那就是看似企業的市值很大,但是實際流通的並不多,尤其是對於那些盤中本身不大的股票,剛開始的流通市值就十幾億,很容易被炒作起來,稍微有個幾億資金就能搞得天翻地覆。
對於在初期的高點接盤的資金來說(主要是散戶),一旦跌幅超過三分之一就很難割肉了,跌到50%後就直接裝死了,而對於原始股東來說,即便是一年後解禁,股票儘管已經跌了很多,但是一般都明顯高於發行價,所以那個時候減持依然是大有賺頭的。即便是大股東3年後解禁,由於業績在三年中總會有點增長,所以股價一般也會在發行價附近。
以2020年為例,當年有432只股票IPO上市,但是直到今天,僅僅只有142只個股跌破發行價,佔比僅僅33%,意味著三分之二的股票至今依然在發行價之上,那麼這個時候三年期已經到了,大股東也解禁了,依然可以在很高的價位進行減持。
這就是為什麼會高價發行,然後再炒作一下,因為這樣一來對原始股東和大股東來說價值才能最大化,接盤的人跌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時候,基本就是裝死了,這是人性 ,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克服,那個時候你明知沒什麼希望了,但是就是無法抽身出來。
我有個不好的預感 ,說句不太入耳的話,A股的散戶太多了,那麼高估值的發行價依然搶著去申購,如果沒有散戶的配合,高價發行也無法完成,你不能說這不是市場化定價吧,散戶畢竟也是參與方之一,這兩天又有兩隻股票上市,首發市盈率是29倍。
用一隻今天剛上市的新股舉例吧,北自科技,今天剛剛在上海主機板上市,發行價是21元/股,發行市盈率是28倍,但是中籤率只有0.04%,說明是需要搶購的,就這麼個估值,依然有幾百倍的認購,說明什麼?說明高溢價發行依然有市場,散戶自己就是參與定價的力量之一。再從募資角度來看,預計募資是6.5億,而實際募資卻高達8.63億,整整比預計募資高出了2.1億元,超出原始計劃募資金額的33%。
你要說這個市場不好吧,新股還要靠搶,資金還能超募,你要說這個市場好吧,指數跌了3年了,再來看發行後的價格波動情況,開盤價就46元,是發行價的2倍多,盤中最高衝到55.8元,將近是發行價的3倍,這個時候的估值不得奔著100倍去了啊,最後的收盤價格是46.4元/股,滾動市盈率是47倍,而行業市盈率僅僅26倍。
這個市場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只能說什麼樣的土壤開什麼樣的花,也不能都怪大股東和中介吧,沒有散戶的配合,價格也是無法形成的。
如果國家不出臺強力的政策,這次在註冊制大背景下,散戶會脫一層皮,這也算是一種投資者教育吧。
有個俗語不是這麼說的嗎?人無法被說服,只能被現實教育。
這裡說的散戶也包括我自己,也無可克服人性的弱點,該走的時候不走,就是被錨定了,五十步笑百步。
美股曾經也有很多散戶,但是最後沒有了,到底是怎麼沒的?一想到這裡就有冒冷汗,好在我倉位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