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證50指數過去一年全年漲幅達到了14.25%。這是一波令人驚豔的獨立行情,讓該指數在2023年收尾時,領先A股全市場。但備受鼓舞的可不只是投資者。
“這波行情的出現主要是小市值個股的上漲,但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的流動性確實增強了。”杜嘉是一名有著20多年股齡的老股民,但另一個身份也讓他尤其關注北交所的一舉一動。
杜嘉是北京中文線上閱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文線上閱讀教育”)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而中文線上閱讀教育是中文線上集團全民閱讀和教育閱讀的業務總部,也是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不管是國家還是北京市,都希望把北交所打造成一個培育、壯大專精特新‘小巨人’的高地。”過去的這一年,對於北京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龕生物”)而言同樣值得紀念,它成為北京市首批“專精特新”專板入板企業。留心觀察市場和融資端政策變化,已成為華龕生物首席財務官張磊的日常功課。在他看來,這波北交所上漲的勢頭之下,反映的正是北交所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的提升。
無論是杜嘉、張磊或是其他國家級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們,都對2024年北交所的新一輪行情表示期待,特別是直接IPO(首次公開募股)制度安排的落地以及首批申報企業的現身。有專業機構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預測,在直接IPO制度安排逐步明確化後,北交所將迎來新一波上市申報潮。
1月15日,中國證監會稱“下一步將會同有關各方大力支援北交所高質量發展”。同日,上交所226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約45萬億,深交所2845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為29萬億。
北交所會在不遠的未來成為我國“萬億”總市值證券交易所新成員嗎?
直接IPO“面紗”掀開之時,或迎市場新一輪行情
資料顯示,截至1月28日,北交所上市公司總數量為243家,與“萬億”總市值市場尚有距離。接下來北交所上市路徑的“上新”以及“優中選優”的首批申報企業,已經足以點燃市場和投資者的熱情。
這一變化需要回溯至2023年的9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即“深改19條”),從融資端、投資端、交易端等各方面推出一攬子改革創新舉措,特別是“允許符合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首次公開發行並在北交所上市”(即未來直接IPO制度安排下的北交所上市新路徑),備受市場各方關注。
“優質中小企業”該如何界定?他們又該具有哪些特徵?由於直接IPO制度安排的徵求意見稿從2023年9月至今仍未見“身影”,這些問題一直被各市場主體與專業研究人士所討論。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可以預見,直接IPO制度安排的推出,將使作為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北交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深改19條’中我最關注的是直接IPO制度安排的‘落地’,沒有之一。”雖然接下來圍繞北交所融資端,股票啟用920程式碼新號段、《轉板指引》修訂下首個轉板專案等都將漸行漸近,但是中信建投證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趙鑫還是把最期待的一票,投給了直接IPO制度安排。
“深改19條”為北交所劃分了兩個發展時段,即爭取經過3到5年的努力,也就是2026年到2028年期間,我們將會看到“北交所市場規模、效率、功能、活躍度、穩定性等均有顯著提升”;再用5到10年,北交所將被打造成“具有品牌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的交易所”。
趙鑫指出,在某種程度上,北交所能否在未來幾年內呈現出“深改19條”所描述的藍圖,將與直接IPO路徑順利“開閘”關係密切,也相輔相成。
另有其他市場專業人士亦認為,直接IPO制度安排的及時“落地”也將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歷史程序。未來,北交所直接IPO制度安排落地後首批稽核透過的企業,一定是優中選優。
在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提升方面,安永北京主管合夥人楊淑娟提示,北交所上市週期也有望縮短。同時在分析2024年北交所行情延續的幾大關鍵因素時,她和安永研究團隊也預測“北交所將迎來新一波上市申報潮”。
“除直接IPO制度安排外,北交所還有更多政策將會落地,如多家做市商正在等待證監會審批入市,未來境外長期資金等也有入市空間,因此2024年北交所的行情仍可期待。”楊淑娟補充道。
新三板掛牌稽核前移,優質企業上市將“更絲滑”
2024年,北交所值得期待,新三板亦然。事實上,2024年1月16日是新三板正式揭牌運營的11週年。市場人士認為,北交所上市路徑“上新”後,對新三板掛牌企業整體質量也將是一次提升,“因為兩者之間相互連通”。
但北交所走出的這波獨立行情,也給一些擬掛牌新三板的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壓力”。
北京德美高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美高科”)是一家北京市的“專精特新”企業,2023年12月20日,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就在這一年的11月29日,德美高科完成了一項“人生大事”——正式申報掛牌新三板。
那段時期正值北交所行情備受市場矚目,大家對北交所擬上市公司、新三板擬掛牌公司充滿興趣。“這讓我們壓力有點大,但也鞭策我們得更加規範發展”。德美高科董事長張德斌回想起被北交所行情短影片刷屏的心情,坦言自己深刻領悟了什麼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同時,張德斌也關注到新三板掛牌稽核過程中的一些變化。
“這次申報掛牌的過程,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新三板對於擬掛牌公司的稽核,是將北交所上市標準前移,較此前掛牌稽核工作更加嚴格,尤其是強化了像控股股東、董監高等‘關鍵少數’的稽核。這對企業自身來說是件好事。”他回憶道。
在楊淑娟看來,當前多數企業在選擇掛牌新三板時已經明確了目標,即後續到北交所上市。新三板掛牌過程中,將上市稽核前移,透過加強掛牌准入、持續監管、上市稽核等各環節的內部協同,夯實前端稽核監管基礎,提升後端上市稽核效率,幫助優質企業上市預期“更明確”、上市時間“更快速”、上市過程“更順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投資系副主任劉津宇則從投資者角度提出,新三板掛牌稽核將北交所上市標準“前移”的做法,從長遠看,將改善北交所市場流動性、深度和市場容量,對提升投資者的信心和活躍度產生影響。
同時,不容忽視的是,“深改19條”也優化了新三板分層標準與原有“連續掛牌滿12個月”上市路徑的執行標準。
近期,萬達軸承就因從新三板掛牌到北交所過會,歷時僅一年零七天而受到關注。萬達軸承在直聯稽核機制下,掛牌不滿12個月時,即向北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獲得了受理。
不過,並非所有企業都把“走得快”放在第一位。德美高科目前首輪問詢回覆剛剛結束,對於公司未來掛牌上市路選擇,張德斌說他還沒有更具體的計劃。從公司長遠發展角度出發,他有一條底線原則——寧可走得慢,但要走得穩。
“快不是我創辦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在張德斌看來,北交所是德美高科未來首選的上市地,但目前仍應該腳踏實地、規範運營,透過掛牌後的定向融資努力做大自己的規模,為下一步的併購、延伸產業鏈做好準備。
選擇“市值+研發”標準申報上市,“小巨人”需要從哪著手
在市場研究機構看來,“深改19條”中關於融資端的改革舉措,歸根結底都是為推動大量未上市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或高新科技企業成功登陸北交所,所做出的外部努力。
但“小巨人”們也有自己的“成長煩惱”。
“小巨人雖然技術好、創新性強,但前面總歸還是有個‘小’字”。張磊回憶起前一陣子參加的一場北交所主題上市服務座談。在這次座談中,他就注意到,一些生物醫藥產業鏈企業普遍反映當前做融資除了要“講故事”,還會有收入“門檻”,這對企業具有挑戰性。
據張磊介紹,在生物製藥及基因製品產業鏈裡,很多公司的研發實力都比較強,但普遍缺乏重資產做抵押,也缺乏強大而持續的財力支撐研發。有些生物製藥及基因製品產業鏈企業的產品在進入市場化量產前的相當長時間裡,都極其“燒錢”。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以北交所上市公司群體為例,相關生物製藥及基因製品產業鏈企業的研發實力較為突出。根據東北證券資料顯示,康樂衛士2023年研發支出佔營收比例在北交所上市公司群體中最高,達到12542.78%。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3月15日登陸北交所時,康樂衛士是選擇的北交所第四套上市標準,即不涉及財務指標,僅滿足“市值不低於15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不低於5000萬元”的要求。
開源證券的研報顯示,截至2024年1月5日,當前在北交所上市公司所屬31個細分產業鏈中,生物製藥及基因製品產業鏈企業市值最高,達到562.55億元。
“多數創新型中小企業可能還沒達到上市要求的規模,因此北交所上市准入‘門檻’政策的調整動向一直備受關注。”在張磊看來,未來如果使用第四套標準的案例越多,北交所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或其他創新型中小公司的吸引力將會更大。
不過,從專業機構角度出發,楊淑娟指出,未盈利企業(申報)上市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性、研發成果商業化等要求都相對較高。
此外,劉津宇介紹,其他板塊在實踐過程中曾出現未盈利企業在稽核和上市後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情況。2022年後,尤其是2023年中旬以來,二級市場中採用“市值+研發”標準申報或上市的企業總體數量相對較少。
“對於生物製藥及基因製品產業鏈企業而言,行業普遍存在前期研發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等問題。”為破解生物製藥及基因製品產業鏈企業遇到的“成長煩惱”,劉津宇認為,核心技術及智慧財產權情況是考察關鍵,這包括了獨立技術、智慧財產權是否完整、技術的可替代性、未來發展潛力等。
此外,楊淑娟亦把原動力指向企業自身。她認為,企業若希望透過第四套標準完成上市,就需要對技術創新性和研發成果落地、產品競爭力及市場空間、持續經營能力等給予更高程度的關注。
京籍文創類高新企業,如何破解上市難題、有效對接資本
談到申報上市,文化類企業也有自己的“煩心事”。
北京當前正在全力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同時這座城市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相較其他地區文化產業,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科技賦能已經成為當前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驅動力量。
由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釋出的《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下稱“白皮書”)顯示,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數字文化核心產業單位1867家,佔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數量的33.0%,數字科技成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規模以上“文化+科技”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857.8億元,同比增長8.9%,佔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1.8%,同比提高5.0個百分點,拉動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5.1個百分點。
北京正成為文化新業態發展的策源地和主陣地。特別是近年來,據白皮書披露,京籍的文化企業主動創新求變,加快數字化轉型,其龍頭企業、獨角獸繼續領跑全國。
北交所總部位於北京市,因此也被北京企業譽為“家門口”的證券交易所。北交所與京籍文化類企業的“緣分”,曾因一份北京的全國政協委員提案而受到關注。
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希肯國際文化藝術(集團)公司董事長安庭建議,將文化類企業納入北交所“專精特新”政策的認定範疇與實施框架。安庭委員的提案一經報道,引發了業界討論。
據瞭解,在文化類企業中,文化裝備(或裝置)類企業有過從精選層平移為首批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案例;當前對於多數文化創意類創新型中小企業而言,在北交所上市公司群體中數量有限。
對此,杜嘉提出兩種“可能性”探索的建議:一是除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發力外,研究探索北交所行業賽道涵蓋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能性;二是對於涉及“市值”“研發”的北交所第三套、第四套上市標準,探索拓寬其研發投入統計口徑的可能性。
杜嘉認為,對文化類企業來說,研發投入既包括技術研發投入,也有文化創意上的研發投入。後者應該被囊括在研發投入的整個統計範疇之內。
杜嘉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在實操中,文化創意投入所產生的價值並不低於技術投入。文化創意、文化科技企業最核心的價值是IP(智慧財產權),它以特定的文化元素或創意概念作為核心的智慧財產權產品,是著作權最核心的部分,其投入其實不亞於技術投入。
“國內二級市場對上市資源的分配明顯傾向於科技屬性的行業,文化創意類產業各板塊成功上市的案例都不多。”劉津宇介紹,目前A股傳媒板塊文創上市企業共140多家,僅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3%左右。在申報過程中,文創類企業透過率也較低。
劉津宇對此開出了“藥方”。她認為,北京的文創類科技企業,如果未來希望在北交所成功上市,可能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實力,並向市場展示較為紮實的基本面和發展空間,同時企業還需要達到較大規模,成為市場優勢較為顯著的頭部企業,以提振市場信心。另外,作為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文創類企業更應當將智慧財產權的獲取、保護、使用等作為業務發展的重中之重。
不同於文化類企業的困惑,張德斌認為自己是石油產業鏈中的“幸運兒”,透過北交所北京服務基地的幫助,他已憑藉自身實力有望推開資本市場“大門”。
但張德斌也有自己的“新難題”。他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企業的目標是登陸北交所,因此特別希望市政府有關部門能時常提示企業,應該達到怎樣的階段性成果、接下來還需要完成什麼樣的工作、如何與資本有效溝通等。張德斌說,這些問題對於他這個大學老師出身的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董事長來說,變得越來越迫切。
“正常的研發、生產和經營管理已經讓企業管理者很忙了。除非資本主動來找,否則企業很少有跟資本主動對接的機會。”張德斌直言,但企業的發展壯大,又確實離不開金融市場的支援。
對此,在剛剛閉幕的北京市“兩會”上,有市人大代表建議,我市應加大土地、財稅、投資、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援,瞄準企業需求的靶心,打造專精特新專屬對接服務。
“我對未來充滿期待。”張德斌最後說道,伴隨北交所各項制度的成熟,企業成長中的“小煩惱”也會逐步找到解決辦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