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主力資金總是淨流出?因為,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包括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都在不斷減持。
而且,因為大股東成本比較低的緣故,甭管二級市場怎麼跌,還是非常有減持動力,
比如龍芯中科(688047.SH)。
2024年1月26日晚,龍芯中科釋出公告,公司第三大股東中科百孚、第四大股東橫琴利禾博分別減持2164萬股、1610.6萬股,分別佔總股本比例的5.4%、4%。按照持股比例計算,上述股東接近於對半減持。
注意,這裡面可能涉及違規減持。
招股說明書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應偉系發行人的實際控制人胡偉武之兄,同時為中科百孚、鼎暉華蘊穿透至自然人後的最終受益人之一,間接持有發行人37.47萬股股份,承諾上市3年內不減持。”
我知道有人可能要反駁,應偉持有的37.47萬股仍處於限售狀態,並未減持,可問題是,鑑於應偉和龍芯中科實控人的特殊關係,且最晚一筆減持發生在2024年1月18日,即業績預告的前十天,這裡面會不會存在洩密嫌疑呢?
這種猜測並非空穴來風。
2024年1月29日,龍芯中科釋出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1.23%,淨利潤為-3.1億元,業績暴雷。
如此精準避開了“業績預告前10個交易日上市公司不得減持”,很難不讓人不產生遐想!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甭管你上市公司業績到底如何,反正就是要減持。
2023年6月27日晚,也就是公司剛剛上市滿一年,限售股到期解禁,龍芯中科釋出公告,公司第三大股東中科百孚、第四大股東橫琴利禾博、第七大股東鼎暉祁賢和第十大股東鼎暉華蘊就迫不及待的丟擲了減持計劃。
截至2024年1月27日晚,上述股東累計減持金額已經超過了50億元!
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在公司IPO前,實控人的利益相關方以私募基金的名義入股,等到上市後再套現減持,這樣一來,便能夠賺得盆滿缽滿。
甚至於說,要不是監管部門對大股東減持的限制,上述股東恐怕上市第一天就迫不及待減持了。而這,便是咱們A股最大的問題所在,因為他們想的不是如何讓公司繼續做大做強,而是如何套現。
為了佐證這個觀點,咱們不妨再看公司業績。
2022年前,龍芯中科連續4年盈利。2018年-2021年,龍芯中科營業收入由1.93億元增長12.01億元,淨利潤由790萬元增長至2.37億元,妥妥的超級成長股。
但是,IPO之後,業績立馬變臉。
2022年3季度和四季度,龍芯中科分別虧損1572萬元和2130萬元;2023年,龍芯中科連續4個季度處於虧損狀態。也就是說,IPO前,公司成長性和盈利能力非常出色;IPO之後,便立馬陷入長期虧損境地。
為什麼上市之前業績看起來都好好的,上市之後卻立馬原形畢露,大家覺得,這都是巧合嗎?
2022年6月,龍芯中科IPO融資24.6億元,如果再加上上述股東減持金額,上市公司股東靠著上市這門生意,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目前實控人胡偉武的持股比例是10.48%,大家覺得,如果可以減持的話,會不會早就已經把公司都賣給廣大股民了?
風險提示: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讀者需獨立思考。
為你報道更多熱門財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