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系”股價全面崩盤:A股的同仁堂跳空跌停,港股的同仁堂國藥下跌超16%、同仁堂科技跌超5%。
事情起因是同仁堂國藥率先發布了2023年業績預告:預計收入下降11%-15%。利潤下降18%-20%。受同仁堂國藥的影響,同仁堂科技業績同樣不及預期:歸母淨利潤同比增加10%-17%,落後於前三季度的38.67%。
同仁堂旗下共有三家上市公司: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國藥,三者的關係是母公司、子公司、孫公司的關係。同仁堂持有同仁堂科技46.85%的股權,同仁堂科技又持有同仁堂國藥38.05%的股權。同時,同仁堂還直接持有同仁堂國藥33.62%的股權。
這樣高比例的內部持股,也就難怪三家公司要跌一起跌了。
奇怪的是,同仁堂國藥今年上半年業績還在大幅增長,中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29.8%,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3.9%。下半年卻畫風突變,以至於影響了全年業績。
健識局發現,同仁堂國藥在海內外市場同步萎縮,與此同時,市場上還出現了其他傳言。
內地業績下跌
同仁堂國藥收入、利潤雙雙暴跌,公司方面解釋稱:主要由於疫情後市場實際情況及需求與預期存在偏差,中國內地的部分分銷商尚在消化自有產品庫存,影響了在中國內地的銷售收入。
這主要是指靈芝孢子粉業務。
2004年,同仁堂國藥在香港註冊成立,2013年於香港聯合交易所創業板上市,2018年轉至主機板,主要業務就是透過三個分部把同仁堂集團的產品賣到香港、澳門及中國以外市場。
但中藥出海的故事說起來好聽,做起來並不容易。
為了維持同仁堂國藥的業績,同仁堂集團將部分中藥滋補品、保健品的在中國內地的經銷權也交給了同仁堂國藥,最主要的就是靈芝孢子粉系列產品。儘管曾有傳言集團想要收回這部分業務的訊息,但一直都沒落實。
2020年至2022年,同仁堂國藥在中國內地營收佔總體營收比重分別為32.8%、27.4%、25%。新冠疫情期間,內地曾興起過一輪滋補保健熱潮,同仁堂國藥在其中收穫不少。
然而時間到了2023年,中國內地部分的收入比重突然減少,銷售額也有回落,影響了同仁堂國藥的整體收入。
摩根斯坦利已經下調了同仁堂國藥的目標價7%至17港元,並將2024獲利預測下調8%-13%。
因為同仁堂三家上市公司之間複雜的股權關係,同仁堂國藥業績下跌,一損俱損,連帶影響另兩家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
三家冠以“同仁堂”開頭的公司同時下跌,自然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內憂外患”
關於同仁堂國藥未來業務走向,坊間還有另一種猜測:集團正在限制同仁堂國藥在中國內地的銷售業務。
同仁堂國藥此前在京東、天貓平臺上分別設有“同仁堂海外旗艦店”,其中所售的商品除了靈芝孢子粉外,還有港版安宮牛黃丸等其他同仁堂集團的海外版產品。其中,天貓店鋪的港版安宮牛黃丸商品詳情圖中,明確標示了產品來自同仁堂國藥,標價為3000-84000元,顯示已售1000+。
同時,詳情頁掛出的買家分享圖中,“港版的配方比大陸的要好”,“醫生說港版很好一些”等評語處處可見。
不過,去年12月,有投資者發現,京東同仁堂海外旗艦店已關閉,搜尋安宮牛黃丸港版顯示已下架,天貓店鋪中港版安宮牛黃丸僅部分地區供應。
此後,國藥在內地的銷售渠道很快將整體關停的傳言開始出現。
同仁堂是A股市場上難得一見的中藥老字號標的,2023年前三季度,同仁堂實現營收達137.21億元,同步增長25.88%,實現歸母淨利潤13.91億元,同比增長38.67%,稱得上是中藥板塊的標杆。
然而同仁堂一方面受到體系內的同仁堂國藥銷售不力的影響,另一方面,中藥材漲價也在倒逼著公司的利潤。
2023年,天然牛黃的價格年內最高漲幅已超過100%,天然麝香價格亦節節攀升。這些都是同仁堂王牌產品安宮牛黃丸的核心原材料。
一旦外部市場失守、內部市場成本逼宮,同仁堂這杆大旗勢必要在資本市場的風雨中飄搖。
撰稿丨李傲
編輯|江芸 賈亭
運營|朱穎
圖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