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與“追漲殺跌”的短視不同,光伏產業的長期信念,並非建立一份報表的幾個數字上。
01 新舊增長動能切換,資產最佳化勢在必行
在業績宣告下行之際,TCL中環(002129.SZ)宣佈回購增持。
1月26日晚,TCL中環釋出2023年度業績預告,公司2023年歸母利潤相比上年同期減少29.6%-38.4%。
業績下滑的原因,根據公司披露,2023 年光伏產業鏈價格整體呈波動下行態勢,第四季度主要產品價格快速下跌至非理性區間,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承壓;同時,產品價格快速下行及參股公司股權的處置帶來的一次性賬面虧損對公司第四季度業績產生較大負向影響。
為何前三季度表現可圈可點,四季度出現“驟降”?筆者認為,原因可能主要來自兩方面。
一方面,行業大環境因素。去年一季度末,光伏矽料和元件價格達到頂峰之後,出現加速下滑。
2022年-2023年中國單晶矽片(182mm/165μm)現貨價格(平均價)走勢圖(單位:美元/片)
到了年底,去年12月28日,矽業分會市場行情資料顯示,P型M10單晶矽片(182mm/150μm)成交均價為1.92元/片,N型單晶矽片(182mm/130μm)成交均價為2.18元/片。
就在一個月前的11月16日,M10單晶矽片價格還是2.39元/片,N型單晶矽片成交均價為2.4元/片。特別是P型M10矽片價格,與2022年底的5.41元/片價格相比,一年降幅高達65%。
光伏元件價格,下跌同樣明顯。今年以來,光伏元件價格從年初的1.8元/瓦下滑至6月底的1.3元/瓦,再到三季度跌破1.2元/瓦,年底再度跌破1元/瓦。
面對矽料和元件價格持續下行,管理層計提矽料和元件存貨減值,當屬主動採取風控措施之所當為。根據財通證券和國金證券等券商估測,這方面TCL中環計提減值虧損約 8億元-10 億元。
對可能暴露於風險的資產計提大額減值,是一種審慎的行為。短期內雖不免引發公司利潤波動,但也降低了未來的風險敞口(risk exposure)。
更值得注意的是,減值的發生,並非是全方位、無差別的。光伏價格下行風險在P型矽料或元件為代表的舊技術端,更加明顯。以N型為代表的新技術路線,作為未來的行業主流,有望率先走出下行週期。
近期資料也支撐了這一點。最近,N型矽料呈現結構性緊缺,N型矽料均價環比上漲。矽業分會資料顯示,1月31日,N型矽料成交價格區間為7.00萬元/噸-7.30,平均7.19萬元/噸,相比去年底的6.78萬元/噸均價,上漲約6%。而同期P型矽料漲幅低於2%。
在價格波動帶來的供給側出清震盪下,對於提早佈局N型路線的矽片龍頭,反而有機會再度推高N型矽片市場佔有率,並享受到相應的增長紅利。
自TCL中環確立從P型到N型的轉型路線之後,主動大量“拋貨”P型矽片和元件,同時加快N型的投產,N型矽片開工率佔比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筆者觀察到,TCL中環自身也在積極主動最佳化資產結構。這有利於甩掉“負重”,輕鬆上陣,聚焦新技術路線。
出讓參股公司新疆戈恩斯的股權,應當是配合轉型戰略、進行資產最佳化舉措之一。
新疆戈恩斯生產的主要產品為棒狀矽。業內普遍認為,棒狀矽將逐漸被更具成本優勢的顆粒矽替代。
去年四季度,TCL中環對新疆戈恩斯持有股權的處置正式完結。根據券商估測,這一處置將帶來超過4億元的一次性賬面虧損。
上述計提資產減值及處置股權損失,合計將為TCL中環帶來約12億元-14億元的虧損。有賣方分析師預計,公司四季度虧損中值約為16億元。可見,TCL中環四季度業績下滑,更多受到了非主營業務因素影響。
無論是風控“出清”還是資產最佳化,對TCL中環未來的經營基本面而言,無異於“價值重塑”。四季度利潤下修,反而為市場帶來一次“報表底”。
新舊週期切換中,各項指標會在“探底”的起點上得以修復,新的產能生態效應重新建構。未來實現價值迴歸,並不令人意外。甚至,股價短期波動,對於能真正辨識清晰這一邏輯的投資者,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邏輯,管理層也以“真金白銀”迅速向市場表明了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
業績預告發布三天後的1月30日,TCL中環再次公告已回購近500萬股股票,成交總金額達6256萬元。
02 以技術創新驅動,引領中國光伏產業
與“追漲殺跌”的短視投資者不同,光伏從業者對行業的長期信念,並非建立一份報表的幾個數字上。
單薄的數字之外,是宵衣旰食、焚膏繼晷,忍耐住寂寞,即使在底部,亦抱持“技術創新”的堅守。
中國光伏產業20多年發展史,是一部技術路線變遷史。中國光伏業,正是靠著持續不斷的技術更新換代,驅動發展。
回顧十多年前,從2009年保利協鑫建成國內最早的多晶矽產線開始,中國光伏企業透過自研自產和引進改良國外技術兩種手段,一次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最終推動中國光伏業駛向“光速”快車道。
而今,技術迭代已經成為全球光伏行業發展的主基調。
以“技術派”TCL中環為例,或許正是因為抓住了每一次技術競賽中的“賽點”,方能實現長達20年的高速發展。這得益於公司對研發和專利長久的投入和支援。
筆者發現,自成立以來,TCL中環主導多次技術變革和創新,始終在引領行業發展。
曾幾何時,受制於成本約束,多晶矽市場份額遠遠大於單晶矽。眾多業內外玩家瘋狂湧入多晶矽賽道,而TCL中環始終堅持物理結構更優的單晶矽路線,難能可貴。又憑藉在成本和產能等方面數次突破,令TCL中環最終實現了單晶矽對多晶矽的“取代工程”,成為“光伏矽片雙雄”之一。
2019年,TCL中環全球首發G12大尺寸矽片,光伏從此進入大尺寸化時代。大尺寸矽片技術,不僅是通常意義上的尺寸加大,而是兼顧了效能、製造複雜度與成本結構,這使得光伏行業降本增效出現了“最佳解決方案”。
光伏技術更迭如此之快,以至於現有技術剛剛成熟、被普及化,就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方案嶄露頭角。在這種高強度的技術代際競爭之下,只有順應行業發展大勢提前佈局下一代技術的企業,才有希望成為新世代領軍者。
現在,大尺寸、薄片化和N型(TOPCon),已在業內逐漸達成共識,有望成為下一代主流路線。
大尺寸主要與高功率有關。要實現700w+元件功率,需要使用210mm大尺寸元件。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到2030年,210mm尺寸矽片將佔據70%的市場份額。
透過將元件產品功率從600W+升級到700W+,TCL中環實現了效率提升、有效降低電力成本。大尺寸G12矽片推出後,受到業內熱烈響應。幾家光伏龍頭企業在此基礎上成立了700W+聯盟,作為聯盟發起人之一,TCL中環主導並一直守護210mm完整的產業鏈生態。
“薄片化”則能有效減少單片耗矽量,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據測算,如行業內全規格單晶矽片從175μm全面轉換到160μm厚度,預計可節省6.8%的矽使用量。去年2月,TCL中環報價的N型矽片從130μm和140μm下降到110μm厚度,且該報價低於同尺寸的P型矽片。
N型方面,一邊成本優勢不斷縮小,一邊效率差距越拉越大,N型電池取代P型電池已經毫無爭議。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最快到2025年N型電池主導市場,市場份額合計將超過50%;N型矽片也將在2025年超越P型矽片,佔據近60%的市場份額。
因此,押注上述技術路線的TCL中環,有可能成為下一世代光伏技術普及的最大贏家之一。
因為,210mm大尺寸疊加N型雙劍合璧的“210+N”,代表了光伏行業最具領先性且兼顧實用性的技術路線。依靠行業趨勢預判、前瞻性佈局和高強度的研發,TCL中環能夠發起並同時掌控、兩項核心技術優勢,從而在構建、持續完善210+N型光伏生態中,以差異化競爭革新技術路線,以推動產業發展先機。
眼下,光伏界賽跑進入了持久戰階段。無力持續投入技術研發、不願走出“舒適圈”的光伏企業,不僅其市場份額會被日益侵蝕,被市場淘汰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因此,持之以恆的技術投入、堅持不懈的降本增效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能力提前預判、順應發展趨勢並積極採取行動的玩家,才能持續構建起堅固的護城河,在波濤洶湧中屹立不倒。
03 中國要素,嫁接全球
時下的競爭環境,讓“護城河”一詞具有了更深遠和寬廣的意味。
疫情後,全球經濟貿易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複雜。
全球經濟復甦緩慢,許多地區實體經濟仍有下行趨勢,總體需求萎靡。另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興盛,地緣政治緊張、地區衝突局勢升溫,連帶全球貿易發展走進瓶頸期。國際政治經濟大環境的鉅變,促生了新一輪“國際迴圈”。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參與全球貿易競爭的形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過去,中國出口增長,主要依靠商品貿易和跨國企業代工。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條上,也始終處在低附加值的環節,話語權和影響力均較低。
近年來,隨著中國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新產業崛起,從“產品出海”到“企業經營”出海,中國企業正在面臨新課題。中國企業實現真正意義上兩頭在外的“走出去”,才剛剛開始。
中國製造出海,首當其衝。經過幾十年的技術和工藝積澱融合,中國製造業已開始向價值鏈上的設計端、研發端遷移。以“新三樣”為代表,中國自主產品出口份額越來越高,代工類產品出口份額則顯著降低。
這無疑打破了原有國際貿易和分工的格局。不可避免地,方興未艾的中國企業出海行動,也面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創新圍剿”與“專利封鎖”。全球貿易發展和製造業新環境,對於中國製造企業是挑戰,更是機遇。
單純依靠傳統貿易模式思維和打法,中國製造業,亦或中國企業本身,仍然難以真正掌握全球產業鏈、哪怕僅僅是區域性的話語權。
好在,進入工業4.0時代,中國製造業漸次升級為技術服務、乃至行業標準的對外輸出。誰能整合、最佳化這些“中國要素”遷移全球,誰就能以中國發展動能嫁接全球市場。
光伏同樣如此。
經過幾十年飛速發展,中國光伏建立起比肩、甚至超越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製造力、發展模式以及迭代體系。正是藉助這些“中國元素”,中國光伏佔據了全球產業優勢生態位,凸顯出新質生產力。
與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之下,“中國製造”正在進化成為“中國智造”。
“中國智造”不僅在產能利用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且擁有良好的可複製性和落地性。未來,不同製造業領域的中國龍頭企業,能夠將其先進製造經驗和高效供應鏈體系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從而提升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在這一議題上,TCL中環的智慧工廠,或許再一次走在了行業前列。TCL中環總經理沈浩平提有言,全球化不只是把商品賣到國外,而是把製造能力輸送全球。
據瞭解,基於“工業4.0”技術打造的智慧工廠,具備強複製性,因此能實現工藝技術優勢的遷移,並在不同環境下適應良好;且可規避不同國家因土地、人力等因素而導致的成本矛盾。特別是在人力成本高企的歐美等發達國家,智慧工廠在成本端的競爭力得以施展。
TCL中環DW智慧工廠
以美國建廠成本為例。據InfoLink Consulting調研,美國的人工、水電成本比中國高10%,加之部分元件輔材依賴進口,生產成本在此基礎上再增加10%-25%。
國內光伏企業赴美開廠的資深技術團隊工程師透露,2017年至2019年間,在美招聘的一線工人時薪最低12美元,高者達到26美元-30美元,每天工作時間“嚴格不超過8小時”。如“平移”到現在,一線工人的日薪最低也要800元人民幣,摺合月薪24000元人民幣。
再加上企業與工人之間的勞資博弈,不間斷的“減產”和返工並不鮮見。為了彌補效率和良率差異,中方輔助技術人員被迫擴大規模,從而又帶來一筆不菲的支出。
即使是以成本控制著稱的晶澳科技(002459.SZ),其在美國2GW產能的元件廠,投資規模亦高達12.44億。與國內5800萬元/GW建設成本相比,美國的投資成本是國內的十倍。
而TCL中環智慧工廠的少人化、智慧化生產模式,在自主研發的大資料模型及產業資料鏈帶來的技術遷移複製性基礎上,或許能為“苦成本久矣”的產業同儕,以及光伏上下游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一份全球解決方案樣本借鑑。
“中國智造”的精益製造能力,有機會擴充套件為全球製造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在大資料、高階演算法的參與下,TCL中環智慧工廠藉助定式模式多因子聯動“Deep Blue”+AI深度學習與生產深度融合,已實現產品製程資料全週期可追溯,並利用減排減碳等多項節能降耗措施,以達成綜合成本優勢。
資料表明,在TCL中環智慧工廠,單人可同時管理384臺裝置,人機配比較同行業提升200%,極大減少了負重勞動和重複性工作。在同等產能規模下,智慧工廠只需要1.3萬作業員工,而可比工廠則需要3萬-4萬人。與此同時,TCL中環晶片工廠人均產值最高可達1000萬/人/年,人均工資超2萬美元/年。
“資料”+“AI”+“生產力”價值轉化過程中,更高的轉換效率、更高的生產製造效率和工業 4.0 客製化產線與柔性製造,將有力支撐全球範圍內的在地化製造解決方案。
2023年10月,TCL中環與沙特Vision Industries簽署《聯合開發協議》,推動在沙特共同建設晶體晶片專案,智慧工廠將實現工藝技術優勢遷移全球的里程碑。TCL中環預計,沙特專案將比現有專案收益率高出5%-10%以上。
或許更能切入全球主流產業話語體系的是,以TCL中環智慧工廠為代表的ESG能力,智慧、高效、低碳和可迴圈的綠色製造運營體系,將有效降低出海製造的“綠色成本”。
04 尾聲
自2023年初以來持續調整,當前光伏板塊的估值,已低於2018年的“深谷”期。產業鏈上,“價格底”雖未能輕言,但“盈利底”、“報表底”已初步探明。公告發布後第四日,TCL中環股價出現企穩跡象。
或許這些在底部追入的“聰明錢”看到的,是光伏產能出清程序加快、即將進入尾聲,行業困境反轉曙光初現。不乏長線資金的“抄底”,更表明對中國光伏未來長期堅定做多的信念。
輕裝上陣的TCL中環,正與投資者一起承受最後的波動與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