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間,大燁智慧(300670.SZ)公告稱,將全資子公司蘇州國宇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國宇”)100%股權轉讓給蘇州新灣智創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新灣”),轉讓價格1.195億元。
交易完成後,公司預計增加2024年度淨利潤約5800萬元。顯然,對於已連虧兩年的大燁智慧而言,年底前若能收到這筆“鉅款”,扭虧壓力將減輕不少。
但這筆看似尋常的戰略調整舉動,遠非“進一步最佳化公司資源配置,凝聚主業”可以解釋。
因為僅僅在今年4月,大燁智慧還頗慷慨地同意蘇州國宇的三位股東以9900萬元的對價減資退出(對應30%股權),彼時參考的蘇州國宇100%股權的估值還是3.38億元。
眼下,短短7個月的時間,聲稱提高控制權的大燁智慧不僅直接脫手蘇州國宇,更是以不到此前估值的三分之一的極低價格出售100%的股權。這樣的極限反轉耐人尋味。
資產價格7個月縮水6成
公開資訊顯示,大燁智慧的主營業務包括智慧配電業務、光伏發電業務及光伏建設業務。
大燁智慧近年業績情況
蘇州國宇的主營業務產品為電纜保護管和低壓電氣成套裝置,主要應用於電力相關行業,一度是大燁智慧的同行企業。
此次大燁智慧向蘇州新灣出售的是蘇州國宇100%股權,今年4月時,其持股比例仍是70%,比例增加主要是因為7個月前,蘇州國宇的三個自然人股東選擇減資退出,大燁智慧相當於變相增持了30%的股權。
2024年4月15日,蘇州國宇與其三位自然人股東吳國棟、蔡興隆、王駿簽署《減資協議》,這三人合計持有蘇州國宇30%股權,減資對價是9900萬元,減資退出後不再持股。
這意味著,今年4月時,蘇州國宇30%的股權尚能賣出9900萬元的價格,到了11月底,蘇州國宇100%的股權只賣1.195億元。
蘇州國宇財務情況
據披露,本次交易的定價依據是根據天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出具的基準日為2024年10月31日的《審計報告》,蘇州國宇的資產總額為2.6億元,淨資產為4863萬元。公告中未披露蘇州國宇的具體評估價值。1.195億元的交易價格,是大燁智慧與蘇州新灣結合蘇州國宇經營情況、基於審計淨資產值,進行商業交易磋商後確定的。
而今年4月減資交易提供的評估報告顯示,以2023年12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蘇州國宇的淨資產賬面價值是2.83億元,評估價值3.38億元。如果將此次股權轉讓的價格作為估值參考,不到7個月的時間,蘇州國宇的估值縮水了64%。
從慷慨增持到急於脫手
估值大幅縮水的同時,大燁智慧的態度也發生了180度大轉變。
事實上,今年4月大燁智慧與蘇州國宇三位股東吳國棟、蔡興隆、王駿進行的減資交易是頂著巨大爭議進行的。
因為在減資交易公佈當天,大燁智慧同時釋出了商譽減值測試報告,報告中,蘇州國宇商譽資產組賬面價值9803萬元,可收回金額僅3785萬元。
但在減資交易中,蘇州國宇的評估值不僅沒有同步縮水,反倒出現19.39%的增值。更令人疑惑的是,彼時準備退出蘇州國宇的三位自然人股東吳國棟、蔡興隆、王駿達當時還欠著蘇州國宇的債。
對此,深交所曾發函關注,要求說明在蘇州國宇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交易對手方欠公司債務的情況下,同意交易對手方減資並向其支付減資款項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時要求說明吳國棟、蔡興隆、王駿達與公司實控人、控股股東、董監高人員及其一致行動人是否存在關聯交易,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對於這筆交易,在回函中,公司曾提到,同意此次減資交易的原因包括提高控制權,促進蘇州國宇實現業務平穩過渡等。
沒想到的是,頂著爭議也要強化控制權的公司,在7個月後淪為“棄子”。出售原因包括內外部因素導致蘇州國宇業務大幅下滑,靠閒置廠房出租創收,“無法與公司形成業務協同和戰略互補”。
交易對方蘇州新灣實控人背景,來源:天眼查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國宇並非大燁智慧旗下無名之輩。該公司是大燁智慧2017年上市後籌劃了1一年半,歷經1次被否、數次問詢、耗資3億元透過重大資產重組購買的資產。但在2019-2021年“踩線”達標後,蘇州國宇的業績一落千丈。(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張孫明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