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年,市場深度調整仍在繼續。近期,多個政策相繼推出,但資本市場的反應效果並不明顯。2月2日盤中,上證綜指跌破2700點,截至14:23,上證綜指跌3.55%,深證成指跌4.65%,中證2000跌6.7%。
開年首月,上證指數累計下跌6.27%,深證成指跌幅13.77%,創業板下跌16.81%,均創下2015年熔斷以來單月最大跌幅。而深成指1月下跌13.77%,超過2023年全年13.54%的跌幅。
市場參與者再次呼籲推出平準基金,認為入市時機已至。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及市場人士認為,當前已經具備設立平準基金的條件,應加快設立,為市場注入增量流動性,使A股市場迴歸更為理性的基本面邏輯。但對於平準基金的形式、規模、資金來源及運用方式等,則有不同看法。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當前亟需長期穩定的增量資金入市,提振信心,儘快扭轉市場偏弱的預期。當下已經具備設立的平準基金的條件。
“為有效控制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必須迅速採取有力的積極舉措。”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研院院長連平建議,儘快研究設立股票市場平準基金,在理順中投公司和證金公司職能的基礎上推出。
平準基金到底是什麼?當前的市場及環境是否應該儘快推出平準基金?平準基金的效用是什麼,能對市場產生哪些影響?如果推出平準基金,需要哪些部門與機構參與?資金來源及運用渠道是什麼?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及市場人士。
平準基金設立時機已至?
1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更加註重投融資動態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加大中長期資金入市力度,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要採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著力穩市場、穩信心。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也讓平準基金的設立及推出再度受到市場關注。
有傳聞稱,監管層面正在考慮多項支援工具,穩定資本市場執行,其中就包括設立規模在2萬億元左右的股市平準基金,用主要來自中國境外機構的資金,由滬港、深港通投向A股。
所謂“平準基金”,又稱干預基金或穩定基金,一般是指政府透過特定的機構以法定方式設立的基金,用來穩定市場。
通常情況下,平準基金以基金的形態存在。例如,韓國2022年重啟的“股市穩定基金”,日本1995年推出的“股市安定基金”、中國臺灣2000年設立的“金融安定基金”等。
但更多時候,包含了一攬子救市手段的“類平準基金”更為普遍。例如,2010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日本央行直接入市購買ETF;2015年A股大跌,中央證金和中央匯金攜增量資金入場;1998年,中國香港為阻擊索羅斯等國際炒家,以外匯基金入市。此類救市手段,雖然沒有具體的基金形式,但都起到了“平準基金”穩定股市的作用。
“比如,當股市出現非理性暴跌時,採用平準基金有針對性地進行買入,可以起到為股市託底並促使其止跌向上的作用,從而保護絕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星圖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付一夫稱。
國海證券認為,平準基金救市的宏觀情形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經濟基本面大幅下行,這類情形的觸發可能由於風險事件衝擊,也可能是由於自身經濟增長動能的持續走弱;此外是股市泡沫的破裂;另外則是政治局勢動盪。
當前的市場環境是否應該儘快推出平準基金?
在日前召開的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央行超預期宣佈降準50個基點,並進行結構性降息,向市場釋放流動性,以進一步降低社會融成本。
受此利好訊息影響,A股次日放量大漲,但在缺乏增量資金支援、雪球產品敲入等市場壓力下,A股反彈數日後再度探底。
2024年1月,上證指數累計下跌6.27%,深證成指跌幅13.77%,創業板下跌16.81%,均創下2015年熔斷以來單月最大跌幅。機構認為,A股持續低迷、流動性遇阻,需要增量資金入市,為市場注入強心針,平準基金入市時機已至。
李迅雷表示,平準基金的設立非常必要,當下已經具備設立的條件。“當前亟需長期穩定的增量資金入市,提振信心,儘快扭轉市場偏弱的預期。這也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一致。”他稱。
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第一財經表示,政府設立的平準基金能夠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穩定市場價格、維護市場秩序。在股市大跌時,平準基金的設立可以穩定市場情緒,減少市場恐慌;能夠防止市場的過度下跌,維護市場秩序;能夠提供流動性支援,防止市場的崩盤;能夠引導市場投資,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為有效控制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必須迅速採取有力的積極舉措。”連平建議,儘快研究設立股票市場平準基金,在理順中投公司和證金公司職能的基礎上推出,既可以實質性地增加關鍵的市場穩定資源,又有助於提振投資者信心。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上海首席經濟學家金融發展中心副主任劉煜輝則認為,“平準基金就是一種制度保障,建好以後,如果從心理深刻地改變了投資者心裡的‘趨利避害’的行為選擇,其實目的就達到了。”
他山之石
歷史上,美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曾採取過類似股市平準基金的救市措施。
早在1963年,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經濟受到美國境內籌資加稅政策的影響,大量日本投資信託基金解約衝擊日本股市,1963年末日經225指數自年內高點下跌26%。1964年1月政府設立日本共同證券基金,由14家銀行與4家券商出資,向日本股市注入1900億日元,用於購買超跌的指數成分股。1965年1月,日本政府再次追加3200億日元買入成分股以外的股票以穩定股市,日經225終於在1965年三季度止跌回升。
1995年,日本經濟再度轉弱,疊加地震災害,日經225指數上半年蒸發近4000點。1995年6月,日本政府組織銀行業成立股市安定基金,投入資金約2萬億日元,隨後,日經225指數抹平跌幅。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0年全球金融海嘯中,日本央行親自下場購買ETF和股票,資金規模達1萬億日元,迅速增強了股市流動性,日股在2012年走出底部調整後持續上行。
中國香港市場則是在1998年的金融保衛戰中,香港金融管理局首次動用外匯基金,大量買入大盤藍籌股,此後半個月裡,香港政府共斥資1181億港元買入33只藍籌股,最終止住了股市的下跌。“平準基金”被視為“救市之手”,成功阻擊了索羅斯等國際炒家。1999年11月,香港外匯基金投資有限公司推出與恒生指數掛鉤的單位信託“盈富基金”,購買外匯基金當時購入的藍籌股,將股份以基金單位形式出售,成為平準基金逐步退出股市的重要機制。
資金來源與籌集方式引發熱議
由於尚未有平準基金設立的確切訊息,市場對於平準基金設立的形式、規模及資金運用方式存在諸多猜測,討論較多的是財政拔款、央企境外賬戶的外匯資金、央行為維穩機構提供的借貸資金,以及來自金融機構等的資金支援。
對於平準基金設立的方式及規模,李迅雷建議,可以透過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專項用於穩定資本市場,規模初期可在1萬億元,以當前A股總市值約73.11萬億元測算,總規模大概需要5萬億元。特別國債由銀行、保險、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企業年金、養老基金等機構認購,再由央行提供流動性支援,確保中長期資金的安全和收益。“1998年香港救市的時候,港府的平準基金使用外匯買入大藍籌,既能夠帶動指數,又能夠確保安全性。”他稱。
而在劉煜輝看來,以什麼樣的形式來設立平準資金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他認為,目前來看,可以分短期和長期兩步走。短期內,可以考慮從央企海外賬戶中劃轉一部分,結匯轉入央行外匯儲備,央行對央企海外賬戶發行一張類似互換收益憑證,風險由央行擔保;長期而言,要進入長期國債的預算規劃,形成系統性的平準基金長期補充機制,央行可以為此提供特殊流動性支援。
“至於規模,短期三五千億美元是可行的。長期目標逐年補充至10萬億元人民幣甚至更多,根據中國資本巿場的市值規模來測算,與之相配套。”劉煜輝表示,關鍵是讓市場投資者儘早、透明、全面地瞭解這個規劃,“避害”的心就會逐漸消失了,迴歸資本正常的“趨利”狀態。”
中信證券研究分析稱,結合市場實踐,平準基金的規模多在總市值的3%至6%之間,如設立平準基金,規模預計在2萬億元至4萬億元的區間。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此前也表示,成立平準基金恰逢其時,也要考慮針對平準基金規則、渠道、方法等做好設計,不建議央行參與。
回顧2015年A股市場異常波動,槓桿資金撤離導致A股斷崖式下跌。隨後,“國家隊”匯金公司和證金公司入市買入股票;21家證券公司宣佈出資購買不低於1200億元藍籌股;央行則給予證金公司無上限的流動性支援。
李迅雷亦表示,當前與2015年股市大跌相比,宏觀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長週期的角度來看,當前經濟下行疊加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人口增長週期更多決定了經濟發展階段。由於與2015年的環境大不一樣,不能單純靠平準基金解決問題,還要提高整個市場的預期,比如,透過降息改善基本面,提高A股估值水平,“降息可以提高個股的估值水平,從而使整個市場預期發生根本改變。”李迅雷表示。
因此,李迅雷認為,平準基金短期可對股市起到提振作用,但從中長週期來看,平準基金的效力仍然取決於經濟基本面變化和政策的配合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