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新任財長提名人貝森特丟擲的“333方案”,在財經界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震動。他雄心勃勃地計劃到2028年將預算赤字削減至GDP的3%,透過放松管制實現3%的GDP增長,並每日增產300萬桶石油或等量能源,以此作為美聯儲開啟“適當寬鬆週期”的先決條件。這一方案看似全面且有力,實則隱藏著對當今全球能源轉型大勢的深刻誤解。
從表面上看,每日增產300萬桶石油似乎能夠直接有效地降低能源價格,進而減輕社會生產成本,對抗通脹。然而,這種短期內的“治標”之策,實則忽略了能源領域正在發生的根本性變革。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下,傳統化石能源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即便原油價格被人為壓低至30美元/桶,也無法改變新能源在成本效益和環保方面的領先優勢。電動汽車的崛起和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廣泛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全球能源格局。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已然成為了這一趨勢的縮影。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透露,今年預計將有4000家4S店退網,其中絕大多數是燃油車經銷商。這不僅反映了燃油車市場的萎縮,更預示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全面到來。現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已經突破1000萬輛大關,不僅彰顯了中國製造業的實力,更是全球能源轉型趨勢的有力明證。
而且不僅僅是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新能源的浪潮同樣勢不可擋。從歐洲到北美,從亞洲到非洲,各國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佈局新能源產業。而石油作為傳統能源的代表,其在全球能源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削弱已是事實。從生產成本來看,比亞迪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可以高達23.94%,而上汽呢?僅僅10.19%!這就是新能源車和燃油車之間的成本鴻溝。
說實在的,中美現在就像是兩個不同時代的選手,中國已經大步流星地邁向了新能源的未來,美國卻還在那兒抱著傳統能源的“老黃曆”不放。這次貝森特想透過降油價來治通脹也再次說明,在新能源領域,無論是實力還是觀念,中美之間的差距,已經不是一星半點了。
想當年,我們還在為“卡脖子”的問題頭疼不已,而如今,我們已經解鎖了大部分難題,並開始向新質生產力發起衝擊。現在中國的許多港口可以全靠自動化執行,而美國的港口工人卻在罷工抵制自動化,這不是明擺著告訴全世界,他們的生產力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嗎?
再看交通領域,現在我們的能源使用效率可以把美國甩出幾條街。無論是高鐵還是新能源汽車,甚至我們城市裡司空見慣的共享單車,都是典型案例。而且何止是交通領域,衣食住行,哪個方面不是這樣?現在美國各種成本居高不下,即便他們想要改變這種現狀,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綜合這些來看,以前是工業國對農業國降維打擊,現在呢,中國對美國,是不是也有點這個意思了?
此外,現在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的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一邊是農產品、能源、礦產這些“老三樣”;另一邊是高精尖的工業製成品。曾經那些如洪水般洶湧而來的汽車、機電產品,現在已寥寥無幾。
反觀中國的出口,既集中又多樣,各類工業製成品應有盡有;鋼鋁、化學品這些工業中間品也是不在話下。特別是我們的手機和5G等,對美歐來說已是“強刺激”,電動汽車更是異軍突起,把美歐那些老字號打得“潰不成軍”。
總之,時代已經鉅變,現在很多人都在說,中國和美國已經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並非沒有道理。
現在中國強大的產能已經成了全世界學習的標杆,各國紛紛向中國靠攏,想融入我們的工業體系,進而越來越認可我們的技術、讚美我們的制度。毋庸置疑的是,那些率先融入中國工業體系的國家,很可能將在未來的浪潮中搶佔先機。
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現在中美已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儘管美國目前在科技領域仍保持著一定的優勢,但人工智慧鹿死誰手,尚需時日才見分曉。畢竟對於美國人誇誇其談的本事,我們早已領教過無數次。現在在低空經濟、AI經濟、機器人等前沿領域,中國正展現出驚人的潛力和實力。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哪個領域,中國完全有可能複製電動汽車領域的成功。
而且一直以來,中國的科技發展,始終緊密圍繞經濟建設的核心目標,從不追求虛無縹緲的炫技,這也是中美之間最大的不同。
更難得可貴的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還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房地產的泡沫已被有效戳破,網際網路產業的無序發展也得到了及時糾正。中國不惜承受暫時的經濟放緩,也要主動擠破泡沫,這一點對於急功近利的美國來說,大概永遠都做不到。
看看美國的通脹,還有那驚人的36萬億國債大山,一個真正具備先進生產力的國家,金融市場不應該是這副模樣。資料,做做手腳或許能一時光鮮,但實力才是藏不住的硬道理。
對於中國而言,有了更高層次生產力的加持,事實上拉昇金融市場並非難事。就像我們的資本市場,想讓它雄起,並非難事,關鍵就看我們想不想、願不願,還有時機到沒到!
當然了,回顧這一切大家還會發現:中國的發展,從不是為了跟誰比高低、爭輸贏,更無意造成他國的衰落。美國要是真栽了,也只能怪自己作死。
而若美國真心想向中國學習,那不是喊一句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道路”的口號就可以的,更需要從根本的經濟思維入手,放棄金錢至上的短視理念。
所以關鍵問題也就出來了:對於玩慣了金融遊戲的美國來說,能做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