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當年,新能源汽車的概念剛剛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都表示不看好。筆者個人當時眼光短淺,也是這麼認為的。
新能源車用電,一輛汽車用電能跑多遠?每天還要想辦法充電,與其因為電量焦慮而煩惱,還不如買輛油車一次性解決問題。
然而隨著油價的上漲,我發現我錯了。身邊很多人都開始購買電車,雖然買一輛車不少錢,但是從消耗這個角度去看,確實實惠很多。
筆者還大致計算過,同樣的公里數,電車的消耗大概是油車的十分之一。再加上電車技術不斷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熟。買一輛用來在城市中進行代步,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但也就是因為新能源汽車這個行業實在是太過於火熱,很多企業都開始有了入圈的想法,特別是手中握有大量資本的企業尤其明顯。
就算中國汽車消費群體再大,這塊蛋糕也是有質量的,搶蛋糕的人變多了,尤其是大家之前都擁有其他行業的光輝戰績,行業也就會混亂!
一、是搞營銷還是搞技術?
一個企業為了自家產品能夠在未來獲得足夠多的收益,對產品進行宣傳,那是很正常的情況。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真的想要自家的產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讓消費者心甘情願的將錢拿出來,核心在於產品的質量。
特別是在新能源車這個行業,技術是絕對意義上的硬道理,只有技術過關,造出各項能力都非常有益的產品,得到消費者的肯定才是正途。
賺了錢,賺了口碑,消費者不會覺得你賺了他的錢而眼紅。先發展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再進行適當的營銷,這是最合理的流暢。
但是如今有一些車企,他們的做法就有些本末倒置的意思在其中了。他們最先做的是營造噱頭,各種釋出會、各種新發明、打破紀錄等。
消費者在這個時候,看到的都不是產品,而是一張螢幕上的照片,至於什麼具體引數等,都是霧濛濛的感覺。
但是經過車企的營銷宣傳,消費者會本能的覺得,這輛車一定很牛,至少在它真正釋出,並且投入市場的時候,要關注一下。
甚至有的車企在營銷的過程中直接玩起了感情攻勢,甚至是玩兒情懷,讓消費者熱血上頭,宣佈釋出後就買單。
二、華為的做法是對是錯?
華為作為我國鼎鼎大名的科技巨頭企業,在電子產品市場上獲得的成功,那是有目共睹的。
華為在電子產品上所獲得的盈利,給到了華為足夠多的底氣,進軍汽車行業。且不說營銷手段,華為科技的力量確實是很強悍的。
留給筆者印象比較深的,是華為在最初決定進入汽車行業時,研發的車機智慧技術。
這項技術能夠讓消費者在更加安全的狀態下,去操控自己的車輛,獲得足夠全面的智慧體驗,讓開車變成一種智慧化的享受。
因為這項技術所涵蓋的內容太多,筆者在這裡也就不過多贅述。總而言之,華為在那段時間的表現,讓我認為,如果華為真的決定入駐汽車行業,一定能夠做出一些成績。
不過就在最近,華為摔了一個小跟頭。一向被當做民族之光的華為,竟然被央媒給批評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還記得前段時間,華為在新手機發佈會上的光輝場景嘛?對著自家手機的各項功能,尤其是晶片一頓宣傳,說出了那句“遙遙領先”“沒有對手”。
說實話,哪怕事情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回想這場釋出會,還舉得挺熱血沸騰的,真心為華為感到驕傲。
如今的華為在汽車行業,已經不單單是那個車機智慧化系統的研發者,而是將野心真正放在了造車上。
按照華為的能力,造出一款車並不是什麼難事,營銷方面他們有著許多經驗,更有龐大的媒體力量。
就在近期,華為餘承東對自家汽車進行宣傳的時候,表達的內容,卻讓人感覺有些不太舒服,甚至有些網友表示有些噁心。
還是那句“遙遙領先”,依然是那句“沒有對手”。有些看上去不痛不癢的功能,被華為稱之為,同行業最強,同價位最強。
《經濟日報》在上月就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要力避亂象》。雖然全篇沒有提到華為,但是處處都在批評華為。
其中有段話,相當於直接報了餘承東的“身份證號”,其表達的意思是,車就幾十萬,非要和五百萬一千萬的車進行對比。
進行對比也就算了,還說自己在某些技術方面,是五百萬一千萬價位中最好的。這樣的比較方式,絕對有失偏跛。
網友聽完這句話,也是共情很深。筆者整合了一下網友的評論,大致可以這麼理解。
你非要拿出產品中某一個方面的技術,去和人家百萬千萬的車去比較,但有沒有想過,人家比你優秀的地方有很多?
他們也沒有拿這些配得上百萬千萬價值的技術,去說你華為產品的不足,這種比較方式,顯得很陰險。
華為之所以能夠在電子產品行業得到大量消費者的認可,最核心的原因,就在於產品的優質,這是華為研發方面的核心成就。
之所以手機發佈會咱們不會說華為的不足,就是因為華為在釋出會上,是在認認真真講技術,而不是無腦的胡吹亂侃。
其次是價格,華為和蘋果的價格比較,算不上對等,華為的技術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確確實實超過了蘋果,讓消費者感到賺到了。
這種技術方面的討論,加上適當的營銷,是消費者內心願意去接受的釋出會和公開表達方式。但是這一切放到華為汽車身上就變味了。
老老實實的講技術不好嘛?透過釋出會讓我們深刻的感知到,華為到底有哪些黑科技,是能夠讓消費者切身感受“威力”的。
要比較那就好好比較,拿出確切的引數,確切能夠達到的效果,各種測試的結果,有圖有影片才叫有真相。
可是長篇大論下來,我們沒有得到什麼有用的資訊,動不動和人家百萬千萬級別的車丟擲來進行比較,實在讓我們感覺莫名其妙。
既然華為有研發的能力,那就用心深耕,用技術和產品說話,到時候像宣傳手機的時候一樣,有底氣的和我們說,當年吹的牛,咱們現在都實現了!
三、小米有多慘?
華為的這個跟頭,筆者跟人覺得摔得不輕,比較有意思的是,隔壁的小米也一樣,只不過摔跤的方式不太一樣,但結果都是被口誅筆伐。
小米在營銷的過程中,態度是非常謙遜的,但是採用的手段,和華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PDF放完,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不斷敘述,造車行業是非常不容易的,小米造成簡直就是難如登山。
投資也難,和廠商們交流也難,想要獲得消費者認同感也難,進行研發花的錢那是不計其數,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特別多。
總的來說,大部分的時間,小米都在用盡各種方式大倒苦水,將這個本來應該認真去講技術的表達場合,變成了勵志演講。
技術方面也提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內容,但是並不多,主要集中在電池電量方面的優勢,但是說出價格的時候,大家都不淡定了。
一頓演講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激發米粉的情懷,就是灌輸一個思想:小米和米粉一起從年輕到長大,就像兄弟一樣,感謝你們的陪伴。
然後大家開始感動了,小米隨後爆出了一個看上去有些割韭菜嫌疑的價格。很多網友都表示:軍子,我們從年輕陪伴小米走到現在,是長大了,不是有錢了,我把你放心裡,你把我錢揣兜裡啊?
聽上去小米的營銷好像沒有華為那麼的激進,但是都說明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那就是產品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讓消費者感到認可。
和他們有著鮮明對比的,是車企比亞迪。比亞迪作為車企,無論是以前的油車時代還是電車時代,表現都是非常低調的。
有些人說比亞迪也不低調啊?但好好想一想,比亞迪的熱度是怎麼起來的?我們在討論比亞迪的時候,討論的是產品,還是營銷手段?
比亞迪的產品,售價涵蓋多個層次,給到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並不會玩兒情懷綁架這一招,更不會隨隨便便說,自己遙遙領先,沒有對手。
第一就是第一,絕對不玩兒誇大,讓使用者花錢,感受到物超所值。這也就是為什麼,比亞迪能夠獲得電車行業最多的認可。
我們在討論比亞迪時,討論的也是產品,而不是討論比亞迪的哪個高層,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懷,吹了什麼牛,有多麼的不容易等等。
結語
新能源車行業如今確實存在諸多亂象,並且這些亂想,大多數和價格戰以及營銷方式有關。
某些車企引以為傲的媒體資源,其實使用方式並不恰當。在汽車行業,想要做出口碑,就需要硬實力的支援,沒有任何一個百年車企是吹出來的。
只有依靠研發,增強自身硬實力,用優質的產品征服消費者,慢慢的積攢口碑,形成良性迴圈,才是絕對的正解。
螢幕前的各位,你們認為華為和小米,是否能夠在汽車行業獲得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