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個人養老金已經推出兩年了。
這兩年的時間, 我們見證了這個品類,從無到有,再到逐漸成為大家提到補充養老金的工具。
我一直的看法是,對於收入較高,手頭有閒錢的,可以考慮開通個人養老賬戶,既能抵稅,也能存一筆養老儲蓄。
到現在,據統計,已有超6000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數其實還算可觀。
但實際存錢的人較少,不到1/3,而且平均也只存了2千多,距離限額1.2萬還有較大的距離。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個人養老金執行兩年了,效果遠不及預期呢?
個人養老金
在聊之間,簡單和大家科普一下個人養老金。
個人養老金屬於養老第三支柱,推行目的是為了緩解我國的養老金壓力。
它就相當於一個賬戶,我們可以自願存錢進去,作為我們的養老金,每人每年最高額度是1.2萬。
同時,這筆錢我們還能自主選擇品類再投資。
主要有四種方式,分別是存款,理財產品,養老基金以及商業養老金。
然後等退休後才能取出,其中注意一下的是,取出要扣3%的稅。
這就是個人養老金最基本的玩法,照這樣看,和自己存錢養老沒啥優勢。
所以,為了增加吸引力,個人養老金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抵稅。
按照個人所得稅稅率,劃分成不同檔次。
其中最高檔可以抵扣45%,算下來每年交1.2萬進入個人賬戶,可以延稅5400元,最後實際淨繳納金額只要6600元。
長期下來,算是強制儲蓄,存下了一筆養老小金庫,還是不錯的。
那為何,現階段個人養老金實際存繳的人數這麼低?
個人養老金的困境
個人養老金執行兩年,實際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
很多朋友都是隻開戶,薅個羊毛就完事了,真正存錢的人少之又少。
細究下來,主要是其相關制度和養老金產品不成熟,導致個人養老金的吸引力不斷下降。
首先就是,個人養老金抵稅制度方面,當初最大的噱頭。
真正能達到抵稅的人群數量非常受限。
據稅務局最新資料,工資達到納稅標準的,其實不足三成。
另外呢,再往下分類,5千以上工資中,又有60%是在5000-8000元之間。
按照每年滿額1.2萬交個人養老金,可以延稅360元。
最後等到幾十年退休後領取時,還要交3%的稅,一來一回,也是根本沒啥優勢。
這樣一篩選,真正能抵10%個稅的群體,甚至不足12%,佔比本就不高。
然後我們再從收入相對極高的人群裡篩選。
他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因為限額的存在,定位比較尷尬。
每年存1萬左右,就算存個20年,其實也沒多少錢。
若真是要補充養老金,不如買商業保險,直接拉滿,不存在限額。
其次,第二個原因,養老金產品收益表現不及預期。
市面上對個人養老金的解讀沒那麼多,導致大家對產品定位選擇不夠清晰,對個人養老金整體口碑造成了反噬。
其中很多朋友都被養老基金預期收益所吸引,選了它。
結果呢,碰上這兩年的行情,虧慘了。
我翻看一下我的個人養老金賬戶,裡面幾十款養老基金,三年內的收益基本上全是虧的,為數不多盈利的,收益也非常一般。
正常理財虧損個20%都心疼,別說幾十年後的養老錢了,根本接受不了。
並且個人賬戶是封閉式管理的,現在想拿也拿不出來,現在只盼著退休前能回本。
有些朋友,為了及時止損,直接選擇換成其他的理財方式。
導致參與養老金基金的人數和規模越來越小,最後直接清盤了。
前幾個月我們還寫過養老基金清盤的文章,當時統計就陸續有十幾只養老金清盤了。
現在很多基金也即將面臨三年的大考期限,規模仍然低於兩個億的將觸發清盤條件。
根據資料統計,截止今年三季度末,規模超10億元的產品有12只,超百隻產品規模不足2億元。估計到時候還有一波養老基金清盤。
就這樣收益低,導致大家不願意參與,最後養老基金清盤,直接陷入了死迴圈。
其餘還有理財、定存和保險,其實對比其他非養老專屬產品還挺有吸引力的。
比如養老存款,利率會高一些。
保險產品也都可以,我一直都很推薦。
但選的人少,所以整體上,大家對個人養老金還是不夠認可。
最後是個人養老金的領取年齡,存在不確定性。
我們存一筆養老錢,本來就等了很久,當然想著越早領越好。
但個人養老金領取時間,和退休時間同步。
這不,我們剛出了YC退休的辦法,基本上整體晚退休三年。
而未來,我們這代打工人會不會加碼YC退休時間,還不好說。
總結,以上幾點呢,導致個人養老金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普及,起到養老第三支柱應有的效果。
個人養老金還能買嗎?
那後續個人養老金要在全國實行,我們還要不要買?它到底適合哪些人呢?
個人養老金它最大的價值,也是讓我們多了一個補充養老金的工具,豐富了養老第三支柱。
而且,我始終覺得呢,收入較高的人群,可以考慮配置。
畢竟能抵不少稅,選對品類走穩健路線,也能為養老補充些儲備。
確實算是個羊毛,順手買上很香。
比方說稅收超過20%,每年最高可抵稅2400左右,這時候選擇個人養老金,自己只要實際存9600元,就相當於達到1萬2的效果,所以還是挺值得。
關鍵是存進去以後,定存、理財、基金和保險這4類產品,選哪一個比較好?
在個人養老金剛出來之際,我們和大家較為詳細的介紹了下個人養老金四個種類對應的收益和風險。
其中養老基金收益高,但風險也高;
理財的話,收益適中,不過存在虧損的風險;
保險收益較存款高一些,但能鎖定利率,能保證本息;
存款收益相對低,可能保本保息。
這裡面呢,最適合養老的其實是保險產品,下面我和大家說一下理由。
畢竟個人養老金已經出來兩年了,我們對照剛開始的產品,肯定有參考的價值的。
先來說養老基金。
前文也提到了養老基金的情況,就是虧損居多。
所以兩年前買養老基金的人,基本上都處在虧損的狀態。
試想一下,如果真的等到退休的時候,看到養老金賬戶還是虧損狀態,並且還要時不時盯著賬戶看有沒有回本,是種什麼感受。
那養老基金是不是徹底不能買呢?
我覺得不然。畢竟如果你收入比較高,這1.2萬對你來說不算啥,選養老基金拉高一下收益是可以的。
同時還要有接受波動性的心態和能力,最好是老股民,對市場有敬畏,再考慮它。
接著說養老理財,我覺得養老理財呢,其實有些尷尬。
就是論收益,它未必能比過同期的保險,而且呢還存在較高的風險。
比如說,剛開始個人養老出來的時候,保險還是3.5%時代,保險產品還有機會達到3.0%以上。
而同期的理財產品,整體收益也就在2%-4%之間。
並且理財在打破剛兌以後,還有虧損的可能。
本身收益沒那麼大誘惑,還存在波動,虧損的可能,那幹嘛不選能保證收益的存款和保險呢?
養老存款的話,剛出來的時候,還能拿到3.5%以上的定存。
而我們對比當時的普通存款,只有2.6%左右。
如果從收益角度,養老定存吸引力非常大。
但它存在一個劣勢是,存款時長受限,最多隻能存5年,等5年後,就要面臨更低的利率。
比如現在5年期養老存款只有2.2%,雖然對比普通存款,還是有優勢,但這利率下行的環境,肯定是越來越低的。
最後一種呢就是我推薦大家考慮的專屬養老保險。
它的優勢呢,收益層面,比定存收益高,和理財相差不算大。
安全層面,如果是固定類產品,同樣能保證收益。
比如有傳統型別的養老金,兩全型的養老金等,目前能提前鎖定2.5%的複利。
就拿一款可以抵稅的個人養老金——陽光人壽頤享陽光,給大家舉個例子。
為了對比更清晰,我們也和普通版本的養老金作為對比,以供參考。
我選擇的是目前比較能打的復保青鸞版計劃一。
同樣35歲女性,年交1.2萬,交20年,並且從55歲領取的情況下:
對比兩項,領取金額和綜合收益。
領取金額上,是不如頂流養老金的。
因為個人養老金的優惠,是在返稅上。
比如說,20%的話,每年會返還2400,這筆錢累計下來,就會有較大的優勢。
再直接對比複利IRR。
若抵稅額度的比較高的話,比如說35%,到80歲時,複利能達到3.0%。
這在當下的2.5%時代,收益優勢確實有著絕對的優勢。
現在市面上頂流的青鸞版(計劃一),80歲IRR也不過2.51%。
所以整體看下來,只要是抵稅達到20%以及上的朋友,買個人養老金還是很香的。
收入越高,價效比越高。
最後總結下,我對個人養老金的定位。
如果是收入比較高,想要抵稅的朋友,完全可以考慮開戶個人養老金,用於抵稅的同時,也能存筆養老儲蓄。
但需要注意,我們要考慮,具體產品我們要挑選好,根據自己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基金、理財、存款、保險。
這四類對於多數朋友,我更推薦養老保險,具體優勢也和大家展示了。
當然了,個人養老金只是用於補充養老的方式,想要實現品質養老,它還不夠。
畢竟每年有1.2萬的限額,存在一定限制。
如果要拉高自己老年後生活品質,也可以考慮下商業養老金。
沒有額度限制,而且領取更為確切。
雖說目前個人養老金的整體運營效果不理想,但是肉眼可見參與人數在不斷上升。
大家也逐漸意識到對於養老,不能僅僅依賴於社保,還是要多些方式,比如透過第三支柱的補充,讓自己的養老金更充足。
從其他國家來看,也的確如此。
比如美國,他們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佔到總養老金的三分之一。
而我們國家養老,還是社保第一支柱佔大頭,有七成左右,而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佔比只有百分之幾。
看著現在很多老人退休金比較高,生活滋潤,都是我們這一輩人在負重前行。
而等到我們的時候,還能發得起那麼高的養老金嗎?
所以我們要儘早明白,單靠社保必定是不足以支撐的,自身也要早做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