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財經 屠俊
2月2日,藥明康德(603259.SH)釋出公告,擬以10億元回購股份,回購的股份將全部予以登出並減少註冊資本,本次回購股份價格不超過人民幣100.9元/股(含)。
不過,即使藥明康德推出10億元A股回購登出方案,也抵不住其股價再次下跌,2月2日下午開盤藥明康德(603259.SH)報跌停,跌幅10%,現價50.22元/股,為其此次回購限價上限的約一半;港股藥明康德(02359.HK)下跌超過20%;藥明生物(02269.HK)近日也在持續下跌中,截至記者發稿下跌超過20%。
受一項 2024 年 1 月 25 日提交給美國眾議院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版本(以下簡稱"生物安全法草案")影響,1月26日午後,藥明康德(603259.SH;02359.HK)、藥明生物(02269.HK)等CXO板塊、國內創新藥板塊個股開啟接連跳水模式。
該提議中提到,建議限制美國行政機關與若干生物技術供應商訂立合約。
1月26日晚間,藥明康德釋出澄清公告稱:該生物安全法草案尚未生效頒佈,其後的立法程式要求美國眾議院和美國參議院分別在相關委員會審查後,對各自的法案版本進行投票以形成最終版本。因此,生物安全法草案的內容(包括提及藥明康德之部分)仍有待進一步審議並可能變更。
此後,藥明生物也釋出類似公告。
不過,即使上述兩家公司釋出澄清公告,且藥明康德擬以10億元回購股份,市場依然信心不足、持續下探,市場普遍擔心相關地緣政治風險會影響兩家公司海外業務。
為何一份尚未生效頒佈的法案草案讓市場作出這麼大的持續反應?
有業內人士向藍鯨財經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來自海外的收入佔比較高,但相關產能集中在中國,以中國較低的成本優勢來承接海外訂單業務,不過,一旦發生海外監管壓力影響海外業務,可能對兩家公司業務產生較大影響。
藥明康德2023年三季報顯示,其前三季度整體營收為295.4億,同比上升4.04%,其中來自美國客戶收入人民幣 194億元,佔比為65.6%;其中來自歐洲客戶收入人民幣 32.8 億元,佔比11.1%;來自中國客戶收入人民幣 52.4 億元,佔比17.7%。
上述財報中顯示,目前其擁有41148 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佔比最高為33838人,而這部分研發人員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亞洲研發人員為32653人,美國為1084人,歐洲僅為101人。
藥明生物的業務結構也類似,其2023年半年報顯示,整體營收為84.92億,北美地區營收為39.27億,佔比最大,為46.3%;歐洲地區營收為25.51億,佔比30%;來自中國的收入為17.92億,佔比21.1%。
不過,為了應對潛在地緣政治風險及保證供應鏈穩定性,藥明康德、藥明生物似乎也在海外積極佈局產能。
2022年,藥明康德宣佈計劃在新加坡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並預計在未來十年累計投資20億新元(約合14.3億美元)用於新基地的建設。
藥明生物目前已完成或正在規劃中的海外產能包括愛爾蘭、新加坡、德國、美國,分別對應5.4/12/2.4/4.2萬升產能,以保證其全球交付能力,平衡地緣政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