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敬 張智 深圳報道
日前,海王生物(000078.SZ)披露2023年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55億元至37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億元至-17億元。
多位受訪專家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海王生物近年來業績表現不佳,主要受到行業政策變動的顯著影響,特別是集中帶量採購、國家醫保談判降價等因素的衝擊。此外,主要醫院客戶資金緊張和應收賬款回款週期拉長,公司的醫藥商業流通業務面臨降價、控費、用藥結構調整等壓力也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了負面影響。
同日,海王生物還披露了《關於籌劃重大事項的進展公告》。根據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王集團”)擬向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絲紡集團”)協議轉讓其持有的海王生物部分股份,合計2.75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0%。
據悉,廣東省廣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新控股”)持有絲紡集團100%股權,廣東省人民政府系絲紡集團實控人。這意味著,若此次股份轉讓最終達成,紡織集團將成為海王生物第二大股東。
就業績變動及公司對資產重組事項的態度等,《華夏時報》記者致函海王生物,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子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近10億元
海王生物業績預告顯示,受集中帶量採購、國家醫保談判降價等政策的衝擊,疊加公司主要醫院客戶資金持續緊張,應收賬款回款週期持續拉長,影響營運資金週轉導致公司2023年營業收入及毛利率下滑。
2023年,海王生物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55億元至37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億元至-17億元。
而業績變動的原因,主要體現在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對存在減值跡象的應收款項、長期股權投資等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及遞延所得稅資產轉回這三方面。
其中,子公司業績下滑是導致業績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海王生物表示,公司根據相關要求對前期收購子公司形成的商譽進行了初步減值測試。2023年,部分下屬子公司業績降幅較大,盈利水平未達預期,公司預計對存在商譽減值跡象的子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共約8.5億元至10億元。
同時,由於海王生物應收賬款客戶主要為國內醫療機構,以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為主,醫療機構信用基礎較好,但由於報告期醫院客戶的資金壓力較上年並未改善,回款週期較上年相比持續拉長。對此,海王生物表示,預計2023年末對上述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共約3.5億元至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海王生物曾披露了連續12個月的累計訴訟、仲裁情況,其中有10起案件涉及與8家醫療機構及疾控中心的買賣合同糾紛,海王生物透過訴訟要求對方支付的絕大部分拖欠款項是應收款項。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海王生物的應收賬款已達199.93億元,佔總資產的55.52%。
此外,公司擬對前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進行轉回,也是導致業績變動的原因之一。據悉,海王生物於2022年起擬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及控股股東籌劃混合所有制改革事項,預計產生的投資收益可抵補以前年度的虧損。
但根據最新進展,公司預計不會形成投資收益抵補以前年度虧損。因此基於謹慎性考慮,公司擬對前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進行轉回,預計遞延所得稅資產需轉回約2億元。
往前追溯,海王生物在2022年出現業績“變臉”,當年營收378.3億元,淨利潤虧損10.27億元,創下了其自1998年上市以來的年度最大虧損紀錄。根據2023年業績預告,其虧損額度恐怕將再次重新整理新高。
對此,浙大城市學院文化創意研究所秘書長林先平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海王生物近年來其營業收入和毛利率都出現了下滑,可能與集中帶量採購、國家醫保談判降價等政策的衝擊,以及公司主要醫院客戶資金緊張,去年開始國家集中對醫院系統大洗盤,揭開了醫療系統的腐敗問題,清查了醫院採購漏洞,造成了上游供應商應收賬款回款週期長等因素。此外,公司的醫藥商業流通業務也面臨降價、控費、用藥結構調整等壓力。這些因素都對公司的發展造成了挑戰。
知名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海王生物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反映出我國醫藥行業正在經歷的深度調整和轉型,海王生物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戰略,以應對市場變化。
籌劃近兩年,引入廣東國資能否渡過危機?
近日,海王生物擬引入廣東國資為新股東也頗受關注。
海王生物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及控股股東籌劃混合所有制改革事項始於2022年3月4日,此後,公司每月披露一次本次重大事項的進展情況。
去年7月,海王生物方面曾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公司始終在積極推動重大事項的工作,公司與交易對手方就交易細節、協議條款等事項持續進行協商談判。待相關工作完成後,將以公司聘請的資產評估機構所出具的評估報告作為本次交易的作價依據,與交易對手方簽署交易協議,並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履行審批程式和資訊披露義務。”
如今,距離海王生物啟動籌劃資產重組已過去近兩年。或是由於一直未披露具體的重組預案,2023年12月,海王生物收到了深交所的問詢函。
在林先平看來,海王生物重組程序進展緩慢,需要考慮到醫藥行業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他認為,深交所的問詢函可能有助於加速重組程序,並有助於公司更好地理解並解決潛在的問題。尤其是,現在國資的加入,可能會加快上述事項的程序。
天使投資人,知名網際網路專家郭濤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則表示:“重組涉及複雜的財務、法律和戰略考量,因此耗時較長是常見的情況。然而,長時間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投資者信心和公司股價。海王生物應儘快提供明確的重組計劃和時間表,以減少市場的猜疑並恢復投資者信心。”
海王生物在回覆問詢函時解釋稱,自2022年3月以來,多家戰略投資者對公司專案表示了興趣。不過,由於公司子公司數量多、規模大,且意向方均為國有資本,決策、審批程式較為審慎、複雜,因此重組程序也相對緩慢。
根據海王生物1月30日披露的《關於籌劃重大事項的進展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海王集團與絲紡集團於2024年1月13日簽署了附交易生效條件的《關於之合作協議書》,海王集團擬向絲紡集團協議轉讓其持有的海王生物部分股份,合計2.75億股,標的股份每股轉讓價格擬為3.13元/股,對應交易總價約為8.61億元。
據瞭解,廣新控股持有絲紡集團100%股權,廣東省人民政府系絲紡集團實控人。若此次股份轉讓最終達成,紡織集團將成為海王生物第二大股東,海王集團對於海王生物的持股比例隨之下降至34.22%。
海王生物表示,截至目前,絲紡集團及其控股股東廣新控股的主要相關職能部門已完成對公司部分割槽域集團管理團隊訪談及相關業務系統的現場考察工作。
不過,海王生物方面提示稱:“本次重大事項尚未簽署正式協議,該事項尚需履行必要的決策、審批程式,最終能否實施完成尚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這也意味著,目前,海王生物資產重組仍然“懸而未決”。
中國資訊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廣東國資入股海王生物,不啻是一場引人注目的資本大戲。對海王生物而言,國資的入駐不僅帶來了資金層面的支援,更在信譽和資源整合上給予強大背書。在當前醫藥行業競爭加劇、政策環境多變的背景下,這無疑會對公司長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對於海王生物債務融資成本高、應收賬款回款週期長的現狀,朱克力表示:“國資入駐無疑會提升公司資金實力和信譽度,從而有助於改善公司融資環境。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公司在內部管理和市場策略上進行深入調整與最佳化。 ”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