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翁榕濤 廣州報道
退市新規實施已滿3年。回顧2023年,A股退市案例顯著增多,退市多元化和常態化的特徵顯著。
2020年底,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新一輪退市改革方案,隨後滬深證券交易所修訂了退市規則。退市規則改革的核心是堅持“應退盡退”,逐步構建常態化退市機制,形成進退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
從資料來看,過去5年(即2019年-2023年)國內A股退市企業分別為10家、16家、22家、43家、46家,整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據瞭解,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啟動以來,廣東證監局在證監會上市司的指導下,抓好退市制度改革落地工作,一方面持續強化監管,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2021年以來累計推動14家風險公司平穩退市,其中2023年廣東轄區有8家公司被強制退市,1家公司鎖定退市。
另一方面廣東證監局堅持標本兼治,2021年以來推動6家有挽救價值的公司透過重整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化解退市風險。
整體來看,廣東轄區資本市場財務類退市佔比較高,交易類退市有所增加,重大違法類退市相關主體被持續追責,逐步步入“退市常態化”時代,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步入“退市常態化”時代
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一個成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必然要求暢通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形成有進有出、良性迴圈的市場生態。隨著註冊制改革走深走實,常態化退市機制得到不斷鞏固和深化,在加快資本市場新陳代謝、最佳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重要功能作用。
2020年11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透過《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提出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式、拓展多元化退出渠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強調健全常態化退市機制,推動股價、市值等交易指標類退市發揮更大作用,加快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
自退市新規落地以來,目前A股市場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涵蓋財務指標類、交易指標類、規範運作類、重大違法類的強制退市指標體系和主動退市機制安排。
具體來看,2023年廣東轄區資本市場共有1家企業觸發重大違法強制退市,3家觸發交易指標類退市,4家觸發財務類指標退市。
其中,紫晶儲存(688086.SH)是去年廣東資本市場唯一一家觸發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企業,同時也是科創板第一批退市企業。
紫晶儲存主要從事藍光資料儲存系統核心技術的研發、設計、開發。2020年2月26日在科創板上市。經查,紫晶儲存存在以下違法事實:一是欺詐發行,2017年至2019年,紫晶儲存《招股說明書》累計虛增營業收入約2.22億元、累計虛增利潤約8600萬元;二是資訊披露違法違規,退市紫晶在上市後,繼續透過前述財務造假方式虛增營業收入、利潤。
“紫晶儲存”一案中,證監會保持對證券違法活動的高壓態勢, 堅決嚴懲公司實際控制人鄭穆、羅鐵威,將有關責任人及時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2023年12月22日,紫晶儲存公告實際控制人鄭穆、羅鐵威被公安機關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有3家企業觸發交易指標類退市,分別是*ST宜康(000150.SZ)、ST粵泰(600393.SH)、*ST搜特(002503.SZ)。
根據《股票上市規則》,上市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於1元/股,交易所將終止其股票上市交易。其中,ST粵泰截至摘牌前一天,股價跌至0.37元/股,此外,*ST宜康2021年及2022年財報披露的淨資產均為負值,*ST搜特2022年財報披露的淨資產為負值。
2023年A股面值退市的企業顯著增多,多家企業在停牌前都經歷了連續跌停,投資者“用腳投票”的趨勢明顯。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表示,“2023年面值退市公司數量較往年明顯增多,這意味著A股市場出清步伐正在顯著加快,退市機制正在逐漸發揮作用,市場優勝劣汰功能進一步顯現。”
相關公司基本面可能面臨著長期業績不佳、持續經營能力薄弱、公司治理混亂等諸多問題。對於投資者而言,面值退市能有效減少“炒小”、“炒差”等非理性投資現象的發生,引導投資者認識投資風險,理性投資。
與其他指標相比,觸發財務類指標的退市企業相對最多。2023年廣東轄區資本市場共有4家企業觸發財務類退市指標,包括中昌資料(600242.SH)、和佳醫療(300273.SZ)、中潛股份(300526.SZ)、文化長城(300089.SZ)。
財務類退市指標主要是由於公司財務狀況不佳,違反了上市公司財務資訊披露規定,包括連續兩年淨資產為負、主營業務收入低於1億元且淨利潤為負,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等情況。
觸發財務類指標的退市企業較多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本身企業存在經營不善、會計準則不規範、公司治理不規範等問題。此外,這也表明了監管層對上市公司的財務資訊披露要求越來越高,監管力度也在逐步加強。
步入2024年,廣東資本市場出現了年內首家退市企業。1月22日晚間,*ST柏龍(002776.SZ)公告,公司股票已於1月19日被深圳證券交易所決定終止上市,在1月25日被深圳證券交易所摘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15年6月該公司登陸深交所,被稱為“服裝設計第一股”。上市短短不到8年時間的*ST柏龍卻經歷了財務造假,實控人操縱股價等多重違法違規行為,業績也早已不斷下滑,甚至重整申請也遭法院駁回。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退市新規三週年以來,A股市場退市機制不斷鞏固最佳化,退市日趨常態化,優勝劣汰風格更加顯著。此前的上市公司為避免退市而進行的‘保殼’類行為也得到監管重點關注,進一步保障了市場投資者的權益。”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2023年廣東退市企業數量創下新高,是資本市場不斷成熟和規範化的表現,隨著監管政策的加強和市場機制的完善,一些不符合市場要求的公司被淘汰出局,有利於提高整體上市公司質量,增強資本市場活力。同時,投資者也要關注退市風險,合理配置資產,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加速資本市場新陳代謝
證監會上市司司長郭瑞明近日表示,退市改革的核心是堅持“應退盡退”,在退得下的同時還要退得穩,也並不是退得越多越好。
如何理解“應退盡退”?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應退盡退”是指只要達到退市標準的股票,不存在法外開恩,都要完成退市。不過也要注意,應退盡退並不是簡單地追求退市數量,退市也不是唯一的懲戒手段。
廣東證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落實退市改革任務,切實把好退市“出口關”,做好退市監管“後半篇文章”,持續加強監管,對退市公司一追到底。從具體工作來看,廣東證監局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首先,落實“應退盡退”,實現“退得下”。
一是監管壓力傳導到位。年報編制披露期間,廣東證監局對8家退市風險公司開展多輪現場約談,實時掌握相關公司年報編制情況,提示重點風險問題;要求上市公司實控人及主要負責人加強對年報披露工作的組織領導,不得透過操縱會計科目和事項突擊保殼;要求獨立董事勤勉盡責,密切關注公司風險,防範公司調節會計資訊規避退市。
二是現場核查防範業績失真。結合5家退市風險公司業績預告呈現的突擊保殼跡象,逐家深入分析,及時啟動現場核查,督導公司及時充分向市場披露退市風險。
三是及時處置化解“花式保殼”。對於退市風險公司採取的債務豁免、受贈資產、自用房產轉為投資性房地產、訴訟催收業績補償款、委託表決權等“花式保殼”行為,廣東證監局採取措施及時響應、及時核實,及時制止不當行為。
其次,切實做好投資者保護及持續追責工作。
一是強化對退市公司追責問責,彰顯執法決心。廣東證監局堅持一查到底的擔當作為,徹底消除部分上市公司“一退了之”的幻想,彰顯執法決心,形成強大震懾。
對於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退市公司,廣東證監局並非簡單“一退了之”,而是主動作為、持續追責。如在*ST搜特鎖定面值退市後,廣東證監局繼續推進對其資訊披露違法違規行為的調查,於其終止上市前夕下發《立案告知書》,並於2023年12月26日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
中潛股份終止上市後,廣東證監局在2023年12月19日對其下發《立案告知書》,對其涉嫌資訊披露違法違規行為立案調查。
二是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體現監管溫度。積極推進首例“證券期貨執法當事人+先行賠付”投資者保護案例在轄區落地,*ST紫晶發行保薦機構中信建投與其他中介機構共同設立先行賠付基金,提升賠付效率,減少投資者訴訟成本,目前1.7萬投資者已獲現金賠付10.86億元。
最後,按照“能救早救”的原則,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化險重生。全力配合廣東省市政府推進康美藥業、廣州浪奇破產重整工作,一攬子解決引進戰略投資者、佔用資金清欠、集體訴訟債務償付等問題,徹底化解公司經營債務危機和破產風險;督促御銀股份壓降股票投資規模,控制投資風險,實現經營業績扭虧為盈;督導廣東明珠解決實控人資金佔用及主業空心化問題,在整改中煥發生機。
以廣州浪奇為例,2020年以來,公司因貿易板塊業務風險,面臨嚴峻的經營和財務危機,存在嚴重的退市風險。為挽救國有老字號品牌及上市公司地位,廣東證監局一方面對廣州浪奇資訊披露違法違規情況展開調查,及時追責問責;另一方面,與國資部門一道,積極推動廣州浪奇司法重整並進行業務重組。
紅棉股份(前身為廣州浪奇,000523.SZ)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因為準備充分,溝通順暢,廣州浪奇的破產重整從呈報審批到正式受理用時僅43天。透過重整,廣州浪奇得以保住上市公司地位,有效地保障了廣州浪奇全體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部分債權已按重整計劃的規定獲得了清償。”
同時,廣東證監局高度關注公司重整後的可持續經營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敦促重整投資人及時履行在重整計劃中的承諾,注入優質資產。截至目前,紅棉股份已完成了向輕工集團募資6億元的非公開發行和資產置換工作,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度業績實現扭虧為盈,可持續經營能力得到加強。
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境外市場退市是以私有化、被其他上市公司吸收合併為主,即自願退市為主,還有些市場自願退市佔總退市比例超過90%,真正強制退市的比例也不高。這些公司退市是自身公司戰略考量,主動作出的市場化選擇。A股強制退市的公司不少,但重組退市、主動退市案例大幅度少於境外市場。
申萬宏源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員龔芳認為,“自注冊制改革以來我國已相繼完善強制退市相關的制度安排,但主動退市、市場化退市仍明顯不足,預計2024年將進一步推動退市常態化發展,在退市指標的設計上,有望根據不同板塊、不同上市條件的差異設定與上市標準相呼應的退市指標標準;在退市方式上,除被動退市外,與併購重組等主動退市相關的制度安排有望進一步完善;在退市過程中的投資者保護上,示範判決機制和先行賠付制度有望進一步推廣和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