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天生愛折騰,他絕對不願意服從別人,他一定要把現在領先的企業家拉下來。你做得再好,也總有人虎視眈眈地盯著你,而且不一定是你能看到的競爭對手。
1
我們有沒有真正認識企業家?
先講講零和博弈思維。零和博弈思維指的是財富是一個給定的量,雙贏是不可能的,關注的是財富分配。
但這種認知、思維方式是我們人類進化了數十萬年,在歷史當中形成的。簡單說,那時候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成不變的世界中,大家聚焦的就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比如,土地是最重要的財富。
土地就是一個固定的量,是你的就不可能是我的。這種思維持續到現在,仍然是相當一部分人思考問題的方式。
我們應當把零和博弈思維變成正和博弈思維——財富是可變的,雙贏是可能的,最重要的是財富的創造(生產)。
市場經濟的資源不是那塊永遠不變的土地,市場經濟是在創造資源,且資源一直在流動變化,如果精心創造資源的人多,那麼“水漲船高”會讓每個人都獲得更多的財富,並且“船長”和“船工”角色也不是固定的。
從亞當·斯密1776年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經濟學家們提供的理念,對市場經濟有幫助,但有時候也帶來一些誤導,原因在於,大部分經濟學家並不真正理解市場經濟,不理解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究竟怎麼做,有什麼不一樣?
我個人歸結為這三點:
第一點,企業家決策不是科學決策。 第二點,企業家不是給定優勢條件下求解,而是改變約束條件本身。 第三點,企業家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賺錢,企業家一定要有超越利潤的目標。
這三點對我們理解企業家非常重要。
2
企業家決策不是科學決策
首先要區分開企業家決策和管理決策。大部分企業中,95%都是管理決策,只有5%左右是企業家決策。並且,並不是所有的企業家做的決策,都是企業家決策。管理決策可以給別人做,但企業家決策只能企業家自己做。如果混淆了這兩種決策,就很容易犯錯誤。
我舉一個例子。蘋果公司曾考慮將第一代iPhone處理器的生產委託給英特爾公司,喬布斯找到當時英特爾的CEO歐德寧,開出的價格是每枚處理器10美元,除此之外不給一分錢。
歐德寧是一個典型的職業經理人,他組織了一個團隊,從成本和銷售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測算,最後覺得為iPhone開發處理器需要鉅額資金投入,每枚才賣10美元,肯定是一筆賠本的買賣,不值得做,就回絕了蘋果公司。
喬布斯後來找了三星。當時三星的老總,根本沒跟別人商量,只說好,我給你幹了。三星接手處理器的開發後,僅用了3年時間就在晶圓代工行業的排名從第10位躍升到第3位,後來還開發出自己的智慧手機Galaxy,成為蘋果的競爭對手。
生產新的iPhone手機是一個企業家決策,但歐德寧把它理解成一個管理決策,所以用管理決策的思路去處理,就出現了致命錯誤。最後證明,iPhone手機真實的銷量是英特爾這些專家預測的100多倍。
那麼,企業家決策和管理決策有什麼不一樣?我簡單歸結為這幾方面。
1、管理決策
簡單地說就是科學決策,主要是資料、計算和推理,用到的知識是硬知識,可以寫在書本上,寫在檔案教材裡面的東西。 管理決策有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用所得的資料進行計算,無論誰來計算,結論應該是一樣的。 如果進行投票,50%以上的人一致認為對的東西就是對的,多數人的智慧大於少數人。
2、企業家決策
不涉及資料和計算,靠的是一種直感和想象力。 運用的知識不僅僅是硬知識,更多的是軟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些知識沒辦法寫在書本里,但它對企業家非常重要。 沒有標準答案。100個人可能有100個答案,我們沒有辦法證明誰是對的。 多數人一致認可的東西,不是企業家決策。這屬於“少數人的智慧”,大部分人不認可的這一部分人,他的意見最後證明是對的。
3
對未來的決策取決於想象力
為什麼企業家決策是這樣的?因為我們面臨的關鍵決策,是對未來的決策。
未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沒有統計資料,沒法計算。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三年前新冠疫情發生時,面臨的就是一個不確定性,我們沒有辦法用統計資料來幫我們決策,那時候完全依賴於人的判斷。
怎麼理解未來的不確定性呢?
有人的觀點是未來已經在那裡,已經確定了,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去“發現”未來,這不對。
我認為,應當用“未定性”來形容未來。這意味著,我們的企業家不是要去發現並適應未來,而是要用想象力去創造未來。不是被動,而是主動地想象並創造,未來依賴於我們的想象力。
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界,就是人們想象的結果,是人們創造出來的結果,而不是必然會這樣。
想象力是未來的藍圖。所有的創造性活動,都需要科學家、藝術家。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只是侷限於我們所知道、理解的東西,而想象力是包含了整個世界,包含了有待我們知道和有待我們理解的。
為什麼喬布斯說從不依賴於市場調研?因為他認為,其實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iPhone取消了鍵盤,而當時最牛的手機,黑莓、諾基亞都用鍵盤。但喬布斯始終認為要在螢幕上直接點選,技術人員則認為不可能實現。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在汽車屬於奢侈品的時代,福特想象說,汽車應該每一個普通人都坐得起、買得起;馬雲做電子商務,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不是“發現”,而是想象。
想象力是一種可能,但這種可能也不是胡思亂想。要實現這種可能,取決於企業家的判斷。而企業家要比一般人更能將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
福特引進了標準化零部件,到1930年前後,美國60%的家庭都有小汽車。蘋果最終實現了觸屏技術,現在的手機都沒了鍵盤。阿里巴巴也透過線上平臺讓買賣東西更加方便了。
但在想象之初,很多人覺得企業家像瘋子,像騙子。但企業家需要這種自信,這種自信程度,超出了我們的經濟學、管理學、行為學。
美國曾有一個研究,問2000多個初創企業家:你認為你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80%的人認為,自己有70%的可能性成功。實際情況是這些企業大多在四年內都破產了,但我們看到了企業家對自己判斷的自信和冒險精神,我覺得這對創業非常重要。
4
企業家做企業的目的不僅僅是賺錢
創新之父熊彼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談過企業家的“動機”,也就是“企業家精神”:
一是建立商業帝國的雄心,在法治社會,這個“帝國”不是去統治別人,而是服務別人,服務的人越多,“帝國”就越強大; 二是企業家對勝利的熱情,爭強好勝,停不下來; 三是企業家對創造性有一種享受,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尤其做成功之後,滿足感特別大,帶來的快樂更大。
這幾年我對企業家精神的認識更加深刻。企業家面臨的是一個完全不確定的世界,他只有選擇去冒險,而為什麼說經濟學家有誤導,我們一直是作為旁觀者在指手畫腳。我們對企業家的評價,不應該是看他沒有做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了什麼。
每個人沒做的事情都很多,牛頓就沒有發現相對論,但你不能反過來罵牛頓,說牛頓不好,愛因斯坦好。企業家能夠堅持下來,做消費者喜歡的東西,就是他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回到賺錢上,賺錢多也是一種約束手段,企業家要實現宏偉的目標,怎麼能夠證明他的資源使用是恰當的?這時候,賺了錢就意味著他為消費者創造的價值,超過他使用資源的社會成本了,那麼才有資格來利用這些資源。
再看動機,比如馬斯克做企業,是為了賺錢嗎?
我覺得從賺錢的角度沒法解釋,馬斯克想用新方式來改變人類的能源結構,他小時候愛看科幻小說,因此有去太空生存的想象。
這個過程當中,好多年裡,他都被人們認為是滿嘴跑火車的騙子,有一個員工離職後專門寫了一本書“揭發”馬斯克的“騙局”,甚至公司的董事會都一致認為要免除他的職務。
5
大資料不能替代企業家的想象力
相信企業家精神,就要相信隨時都會冒出一些想不到的創新。
一般的經濟學家都有兩個觀點:一是外部性,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二是創新可預測。這兩個觀點都有問題。
第一個,因為企業家的目的不僅僅是賺錢。在英國鐵路全是私人修的,沒有政府修的,鐵路出來後並沒有消滅其它的運輸渠道,而且創造了許多新的工作機會。
第二個,新的技術、新的產業,我們真的沒預測到。
2015年之前,沒有人認為人工智慧做得起來。2015年出現了深度學習的突破,這時才使得人工智慧變得具有商業價值。
2010年時候有一個分論壇,當時臺上三個人,都是優秀的企業家,問你們怎麼看雲計算平臺,結果兩個人不看好,只有一個人看好。即使是最優秀的企業家,預測未來也是會出錯的。
未來靠每個企業家用想象去創造,成功的,技術就會擴充套件開,使得整個社會享受到它的福利。失敗了也沒關係,是一種嘗試。
設想一下,如果用統一的政策,多數人認為雲計算不行,那我們就別搞雲計算了,豈不是錯過了一個機會。
大資料不能替代企業家,大資料都是過去,企業家面臨的都是未來。
大資料對企業家決策的作用有限,它不能代替企業家的想象力。
比如,亞馬遜公司無疑擁有圖書市場的大資料,它可以根據客戶過去檢視和購書的記錄,向客戶推薦書。但亞馬遜的大資料不能告訴我們,未來哪一本書會暢銷,更不可能告訴每個作者應該寫什麼樣的書。
如果一個作者想根據大資料制定自己的寫作計劃,那他十有八九會失敗,如果出版社根據亞馬遜或噹噹網的大資料制定圖書出版計劃,那一定是圖書市場的災難。
我們會使用大資料,但我仍然相信人類的企業家精神是沒有辦法被替代的。
6
企業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好多經濟學家支援反壟斷法,但我說它是錯的,因為它假定技術、產品、資源都是給定的,一家企業太大了,別人就沒法活。但技術和產品都是企業家創造出來的,而且不斷被別的企業家的創新所替代。
企業家精神才是最好的反壟斷法。
企業家天生愛折騰,他絕對不願意服從別人,他一定要把現在領先的企業家拉下來。你做得再好,也總有人虎視眈眈地盯著你,而且不一定是你能看到的競爭對手。
2008年《反壟斷法》出臺時,蘇寧、國美都是國內最大的反壟斷物件,當時它們壟斷了國內的家電行業,但沒過幾年就活不下去。根據我們國發院黃益平教授數字經濟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2013年阿里電子商務所佔的市場份額為92%,而2020年降到42%,因此即便是這些風頭無二的企業,仍然不可能高枕無憂。只要讓企業家精神自由發揮,就不用擔心壟斷的影響。
一個企業成為“大公司”之後,企業家本身的企業家精神也會衰退,不要相信一個企業可以很容易地活下去,或者不思進取就可以活得很好,我認為這不可能。
現實的例子太多了,2010年諾基亞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佔的份額是40%,誰能幹翻諾基亞?那時候還沒出現的小米,現在全球市場份額佔14%,排在三星、蘋果之後。
2017年,阿里巴巴沒把拼多多放在眼裡,但後來拼多多成了。
2021年,抖音超過谷歌成為世界上訪問量最大的網站。
這都是新的企業家在跟“大公司”競爭。
如果你真正理解企業家的話,就知道財富本身是不斷流動的,沒有人會永遠穩居首富地位,他一定會被其他人超越。所以熊彼特講,“富人俱樂部就像一家旅館,裡面總是住滿了客人,只是客人的名字總在變,有人離開,有人進來。”這才是市場經濟。
財富100強的名單變化就是最好的佐證,1955年的100強企業,1975年只有65家還在,到1995年21家,2005年15家,2022年只剩下了7家。93%的都不在榜上了。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越是市場化程度高的地方就越公平,因為市場給每個人賺錢的機會,企業家之間的競爭也因此變得更加激烈。
比如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企業家密度越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越高,員工工資、工資利潤比例也高,而不是收入差距越大。甚至國內外,一個地方被越多的企業總部入駐,那裡的人均收入就越高。
企業家本身就是幫助我們解決貧困,幫助我們達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力量。
理解了企業家才能理解市場。市場經濟最大的好處在哪?讓那些野心勃勃、最具創造力的人去做企業。我們一定要記住:只有最具創造力的人願意去做生意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才有希望。
說明:釋出並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其觀點,只為多一個視角看待問題,部分資訊和圖片無法核准,如涉權益,煩請聯絡,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有融資需求請加微信(FA_rzj),為方便備註,申請好友時請傳送(姓名·城市·公司·職務)
- The End -
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火山石投資、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啟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近千家知名投資機構2000餘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廣泛聯絡和合作。
幫助那個在創業的人,請分享、點贊、在看,3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