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風,編輯:小市妹
近期,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多地監管局集中披露了一批罰單。近15家銀行金融機構合計被罰超4500萬,其中浙商銀行被罰金額最大,旗下三家分支機構共計罰款1819.5萬。
近年來,浙商銀行已經領了不少罰單,這次又遭大單處罰,內控管理的問題已經被暴露的越來越明顯。
【罰單以“舊疾”為主】
據媒體統計,2023年全年浙商銀行收到超2800萬罰單,而本次罰款金額就佔了一多半。
具體來看,三家分行中上海分行因“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被罰沒1734.5萬,多達13名相關責任人被採取了禁業、警告和罰款處罰。對寧波分行和連雲港分行處罰相對較輕,罰金合計不超百萬,對相關負責人也進行了處罰。
可以明顯看出,浙商銀行上海分行的被罰情況最為嚴重,追根溯源主要與分行前行長顧清良任期內的業務往來有關。而他在本次處罰中也被採取了終身禁業的措施。
需要說明的是,顧清良的具體離任日期是在2018年底,2020年因貪腐問題落馬。因此,此次上海分行的內控問題主要以“舊疾”為主。
同時,其他12名被罰責任人也與該違規業務相關。包括時任分行財富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林飛、時任分行副行長劉德生、風險監控官兼副行長的周步飛等多個重要業務部門高管。
對於浙商銀行以“不正當手段”進行存貸款業務的具體事由,雖然本次監管處罰沒有具體指明,但從2020年監管層對浙商銀行開出的1.01億天價罰單中就能看出端倪。
彼時浙商銀行的違規條款多達31項,主要有關聯交易未經關聯交易委員會審批、理財資金違規用於保險公司增資、不良資產虛假出表等,性質較為嚴重。
其中涉及存貸款違規的主要包括:以保險類資產管理公司為通道,違規將存放同業款項倒存為一般性存款、透過投資他行一般企業存單收益權的方式為他行虛增一般性存款、以投資虛假底層債權並要求客戶以存單質押的方式虛增存款;透過特殊目的載體向他行存款並提供質押擔保,由他行向本行授信客戶提供融資等。
浙商銀行一系列“複雜”的違規操作,說明不僅上海分行,浙商銀行整體也存在類似不當操作情況。另外處罰事項還提到了浙商銀行為他行虛增存款的違規情況。
此外,彼時監管層對上海分行的處罰是“理財業務授權混亂”,顧清良本人也因為違規發售理財產品實現資產虛假出表、違規發售理財產品幫助交易對手實現資產虛假出表被警告和罰款30萬。
而本次浙商銀行上海分行再被大單處罰,只是多年來公司內控問題的一大縮影。
【內控問題由來已久】
近年來,浙商銀行的內控問題一直被市場所詬病,多次被罰涉及到信貸審查、表外業務和房地產等多個方面。
就拿浙商銀行本次因“不正當手段進行存貸款業務”的違規事項來說,此前也多次遭到處罰。
例如在2022年9月,鄭州分行就因貸款轉作保證金虛增存款等3大事項被處罰140萬;同年11月杭州分行又因透過資產池、債權融資計劃、應收款保兌等業務虛增存貸款,以及以建築企業名義,透過應收款保兌、國內信用證等業務,變相為房企增加融資等8項事項被罰達400萬等。
浙商銀行的表外和非標資產也是違規高發地。公司表外業務的規模較大,包括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款保兌及其他財務擔保合同等。2023年上半年規模達7680.1億,在2.9萬億資產規模中佔比已超25%。
以浙商銀行最近幾次處罰為例,2023年11月,貴陽分行因信用證貿易背景不真實,議付資金迴流開證人、滾動簽發銀行承兌匯票虛增存款等5項違規被罰160萬;本次寧波分行被罰同樣涉及信用證問題等,都牽涉到了公司的表外業務。
在非標資產業務上典型的當屬債權融資計劃違規,在2019年的資產新規中債權融資計劃已被明確認定為非標資產。如在2022年11月杭州分行被罰事項中,就涉及透過債權融資計劃虛增存貸款問題;2023年11月在對貴陽分行的處罰中也包括了債權融資計劃投資管控不到位。
此外,房地產領域的風險敞口有擴大趨勢。當下房地產仍是公司重要的業務項,2023年上半年在對公貸款中的佔比超過了10%。早在2019年行業的不良率僅為0.29%,到了2023年上半年就上升到了2.31%,拖累了公司資產質量。
在浙商銀行主要的貸款客戶中,地產企業佔比較高也值得關注。2023年上半年前10大客戶中就有4家屬於房地產行業。
浙商銀行貸款審查不到位問題也多次出現在監管層的懲罰列表中,具體表現為曾接連踩中康美藥業、神霧集團、北大方正、團貸網等多個大雷。
據統計,2020-2023年,浙商銀行累計被罰金額超過了1.6億,其中2020年的億元罰單佔大頭,並在當年股份行的罰款榜單中排在了第2位。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銀行在2020年的大罰單之外,早在2018年還因投資同業理財產品未盡職審查、理財產品銷售文字使用誤導性語言、個人理財違規投資等7項合規問題單次被罰達5550萬。
除了主營業務的風控不力,浙商銀行的內控問題還伴隨著較為嚴重的管理層貪腐情況。如近年來接連爆出的原董事長沈仁康、上海分行原行長顧清良落馬,原副行長張長弓、浙商產融原副總裁徐兵被查等。
在浙商銀行頻頻被罰的背後,與管理層此前的激進戰略密不可分。
【仍在去風險陣痛中】
浙商銀行此前過於追求規模而疏於風控,是內控問題頻發、踩雷不斷的重要原因。
從浙商銀行發展歷程來看,其成立時間並不長,前身是浙江商業銀行,是一家於1993年成立的中外合資銀行,2004年經中國銀監會批准,經過重組改製為現在的浙商銀行。
自浙商銀行成立到2014年這10年間,在第一任行長龔方樂的帶領下,公司以“一體兩翼”戰略為核心,即以公司業務為主體,小企業和投行業務為兩翼,總資產規模從當初的百億出頭快速增長到6千億以上,且整體風險暴露的並不明顯。
2014年在公司第二任行長劉曉春上任後,經營戰略為之一變,轉變為“全資產經營戰略”,更加側重規模增長。
所謂“全資產經營戰略”,即在發展傳統信貸的同時,加強與銀行同業、非銀金融等機構合作,以實現“同業擴張、投貸聯動”。由此浙商銀行同業規模得以快速擴張,資產規模持續突飛猛進。
到2018年劉曉春離任時,浙商銀行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1.5萬億,4年時間實現了翻倍有餘。但風險卻逐步暴露,踩到的多個大雷多是在劉曉春時代出現的。
而第三任行長徐仁豔提出了網際網路平臺化服務戰略,強調“科技+金融”,並沒有將去風險放到戰略層面,因而此前的踩雷“後遺症”逐漸體現在了報表上。
例如公司的不良貸款率,由2018年的1.2%提升到了2021年最高的1.53%,排名由當年股份行第1位跌落到第6位。此後不良率雖然回落,但到2023年前三季度仍為1.45%,水平並不算低。
同時,浙商銀行在激進擴張的過程也形成了鉅額的信貸減值損失,壓制了淨利潤的增長。淨利潤率指標就直接反映了信貸減值對利潤的侵蝕影響,2023年前三季度僅26.39%,在9家股份行中排名第7位。
到浙商銀行現任行長張榮森上任後,開始推動零售業務轉型,並將去風險作為重要的經營方針來抓。到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信貸減值規模增長的勢頭才得到了遏制。
公司長期低迷的股價也說明了這一問題。自公司2019年11月上市創下4.29元/股新高後,股價長期處在震盪下跌的低迷狀態,到近期已經跌至2.65元/股左右,期間跌幅近40%。
整體來看,留給浙商銀行完善企業內控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若不能及早解決,將來甚至有可能會拖累資產規模的增長。
免責宣告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