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年以來,國內資本市場讓人們經歷痛苦,市場持續下跌導致信心低落,市場主體間的信任也到了亟須重塑的時刻。
痛則思變。當前資本市場迎來波瀾壯闊的革新之力。進入2月,證監會不斷用誠意和行動為市場注入相信的力量。
從嚴厲打擊財務造假等資訊披露違法行為,到就股權質押風險和兩融業務中融資業務等提出指導意見,再到明確表達讓操縱市場、惡意做空者傾家蕩產、牢底坐穿;然後是6日就融券業務監管進行調整,暫停新增轉融券規模等,且同日對中央匯金持續加大增持ETF規模和力度表達支援等。
6日股市以大幅上漲響應證監會的善言善行,滬指上漲3.23%,深成指上漲6.22%,滬深兩市交易量也小幅增加了489億元至9263億元。
資本市場用行動表達了願意相信變革的力量,期待監管部門用伐毛洗髓的變革來重構、重塑資本市場生態。
顯然,市場結構重構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夯本之治。市場結構是構成市場這一複雜體系的諸要素間的內在聯絡方式及其特徵,其決定了市場的競爭關係、價值導向和定價特徵等。唯有從市場結構釋放重構力量,市場信心、信任才能自內而外地散發而出。
當前市場持續下跌,有人將之歸因於產品,有人說是惡意做空者,還有人說是股權質押、兩融、量化策略等,不同觀點表達者都基於其認知和偏好來解釋其感知到的市場。如果我們將這些具象的表達進行一個抽象概括,不難發現其最終指向同一方向,那就是市場結構。事實上,被市場愈發詬病的雪球、兩融、量化交易、中性策略等能突出為市場顯性偏好,使市場陷入流動性相變的臨界區域,其背後的成因都可迴歸到市場結構層面探尋解答。
市場一年多來持續走弱,一個重要原因是主要市場參與主體的偏好和交易策略日益趨同,致使整個市場出現交易對手盤日益稀薄匱乏現象。當前情況是市場看多做多者稀缺,導致市場持續單邊下跌,觸發市場流動性壓抑。
市場出現交易對手盤匱乏,這根源於市場結構,即市場在資金端和資產端兩側都出現偏好邊際趨同現象。
以資金端為例,當前資金端市場需解決的最突出問題,一是投資管理人與投資者的激勵約束相容問題,一是投資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偏好匹配性問題。目前基金等財富管理市場中,投資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並不一致,投資管理人主要以管理費等前端收費為主,與投資損益沒有直接的正向關聯,而投資者損益則取決於投資管理人的投資能力,這使投資者對投資管理人缺乏硬約束。
同時,現在的財富管理市場,尚做不到為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匹配相應投資管理人的能力,這導致資金端市場更具有同化投資者風險偏好的作用,導致投資者與投資管理人,在風險偏好與其對應的風險管理能力方面錯配呈常態化。這導致了整個資本市場在資金端的風險偏好趨同,進而導致交易策略趨同。
再以資產端為例,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實行核准制,且在退市制度等方面亟待完善,這導致現有上市公司的風險特徵主要是發審委等監管部門的個體風險偏好,而非真正資金端的投資者想要的,這導致資金端的投資者在國內資本市場中的投資,不完全基於自身風險偏好等來選擇對應資產,而是基於市場交易資產的風險結構來遷就其風險偏好。
隨著註冊制全面落地,這為投資者提供了自主選擇何種投資標的的主動權,不過由於註冊制執行時間不長,加之退市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當前投資者的選擇空間等相對有限。
顯然,中國資本市場這種獨特的市場結構,不可避免在市場供需兩端,同向出現交易結構、交易策略和定價結構等的趨同。
為此,當務之急是要推進資金端和資產端的市場化改革,讓資金端市場中,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都能在投資管理人策略中表達出來,同時下定決心調整投資管理人商業生態,降低基金等對管理費等前端費用的高度依賴,推動基金等實行以收益分享為主的後端收費模式,讓投資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趨向一致,並大力推動公司制基金髮展。
資產端則是不斷完善註冊制,加快推進退市制度改革,強化資訊披露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集體訴訟、辯方舉證及爭議和解等制度。
什麼樣的市場結構決定什麼樣的市場生態,中國資本市場亟須透過市場結構重構,來完善市場秩序和生態,讓市場真正發揮用真金白銀匹配真才實學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