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吸引中長期資金留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強投資者回報,是多部門在近期A股市場震盪環境下的頻繁呼籲,也需要市場參與者久久為功的探索。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圍繞年內資本市場表現,以及增強A股投資價值、投資者信心與回報等話題進行了分析。
田利輝指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質優”的研判,已經從對技術、盈利水平的觀察,發展至關注公司治理的新階段。一個能夠吸引資金留駐的資本市場,需要上市公司積極承擔主體責任,提升投資價值。而與此同時,加強投資者的權利教育,讓股民擁有“股東意識”,提升對公司治理與發展的話語權和參與感,則是當前仍較為缺失的投教方向。
深化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21世紀:年初以來,一系列政策利好似乎並未充分傳導至A股市場,背後可能有哪些核心原因?
田利輝:股市的走勢是多因素交織的結果,絕非單一因素所能決定。短期內,股市的表現更多地反映了投資者的預期和市場情緒,而投資者的信心往往更多地受到對上市公司未來表現預期的微觀經濟狀況的影響,同時還需考量企業前景、企業家信心、經理人激勵等因素。地緣政治為首的國際風險因素,也會引發散戶投資者的脆弱心理反應。
從市場結構來看,我國A股市場以散戶投資者為主,其決策更易受市場情緒的影響。由於散戶投資者的資金量有限,甚至可能在投資中動用了自己多年的積蓄,因此在市場出現負面訊息時情緒可能會被放大,而面對正面訊息時卻更多選擇持謹慎態度、半信半疑。
再有就是政策因素的考慮。雖然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政策調整,向市場傳遞積極訊號,但目前,一些政策所使用的字眼可能會因為存在理解門檻,從而導致散戶投資者不太容易真正能把握住這些政策的核心。在政策的宣導上,我們可能還需要使用讓普通投資者也更易懂的講法去引導市場,讓其意識到經濟的“光明論”不只是三個字的口號,而是有一系列機制正把它切實地貫徹下去。
21世紀:保險資金、養老金、企業年金等長線資金入市的步伐正不斷提速。有哪些可以為中長期資金入市提供便利的舉措?
田利輝:長線資金的入市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從長期來看,中國是一個增長型的經濟體、一個發展中的新興市場,因此現階段股市相對較低的估值,更有機會為長線基金贏得可觀的回報,也會進一步助推養老保險、企業年金等發展,實現共贏局面。
而提升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便利性,首先需要明確“如何認定中長期資金”這一問題。
一方面,我們實際上可以鼓勵更多的資金成為中長期資金。假如散戶投資者願意堅持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這筆資金未嘗不具有長期性。這要求我們在政策制定和市場引導上付出更多努力,教育投資者有長期投資意識,避免跟風。
另一方面,即使某些資金被歸類為中長期資金,若其在入市後頻繁展現出高拋低吸、短線買賣等操作,那麼它們也並不能真正發揮中長期資金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釐清資金的投資理念,並確保這些資金在市場化的基礎上積極、主動、長期地參與到資本市場中,而非僅僅透過行政手段對資金進行鎖定。
此外,可能目前尚有部分機構不願意將其資金流入到資本市場中,而對這類資金的引導超出了證券監管機構自身的能力範圍。讓相關機構能夠更順暢地參與資本市場,需要更大範圍內的有關部門進行鼓勵和推動。
重視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提升
21世紀:高質量的上市公司是吸引資金長期留駐的重中之重。怎麼去定義一家質量優秀的上市公司?
田利輝:A股市場投資者對“優質上市公司”這一概念的理解,實際上曾經歷了一波三折的變化。原先,如果一家公司隸屬於景氣行業,似乎在風口上抓住了熱門概念、擁有了熱點專案,大家往往就會認為它是一家好公司。然而僅依賴行業熱點和概念炒作,並不能確保公司的長期穩健發展。
在持有了一段時期股票後,經歷了公司在財報中暴露財務狀況不佳或虧損的投資者,會開始慢慢將關注點從公司的行業特徵轉向財務特徵。對財務特徵的關注,讓投資者開始趨於尋找行業好、且盈利亮眼的公司。
而當大股東或機構投資者深入分析公司時,在財務資料基礎上,他們還會開始進一步關注公司的分紅能力、資金去向和治理特徵等方面的問題。整體來看,在新時代背景下,好的公司至少應具有三個必要的特徵:一是技術含量要高、二是盈利能力要好,三是公司治理要強。
21世紀:上市公司可以從哪些方面承擔主體責任,以持續提升投資價值?
田利輝:持續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實際上更多是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在當前時代,上市公司首先應關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和成本控制等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以確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公司治理結構也是關鍵因素。雖然當前大部分上市公司按證監會的要求搭建了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但徒有其表是不夠的。公司治理的實質,在於確保高管團隊切實擁有公司治理的專業知識,例如在談及公司發展時,公司應確保其董事真正“懂事”,而非僅僅負責簽字。
制定合理的分紅政策、提高資訊披露質量和加強投資者關係管理也至關重要。其中,分紅政策一定要根據公司自身情況制定,確保其具有可持續性和穩定性。企業的資訊披露質量則不僅應滿足於合規,還需以讓投資者更好地瞭解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為目標。
引導股民形成“股東意識”
21世紀:近日,證監會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市公司需牢固樹立回報股東意識。目前A股市場的股東回報建設效果如何,下一步可以重點從什麼地方著手?
田利輝:在加強股東回報建設方面,現在A股市場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大部分投資者還是更多地將自己視為“股民”,而非真正的公司股東。這種心態在市場出現波動時尤為明顯——對市場信心的脆弱,也是投資者紛紛選擇用腳投票的原因所在。
然而投資者應當意識到,在投資於上市公司後,哪怕自己可能只不過是公司的一個“小東家”,但千千萬萬個小東家聯合起來,就是公司的大東家,就能夠影響公司的治理與發展。
證監會曾強調,要建設以投資者為本的市場,這意味著我們一定要讓投資者擁有“市場主人翁”意識。對於投資了上市公司的股民而言,我們應加強“股東教育”,提高其權益意識和參與度,使他們能夠真正行使投票權,從而改善公司治理。
21世紀:對於建設以投資者為本的資本市場,你還有哪些建議?
田利輝:首先,A股市場的交易模式可以進一步最佳化,例如推動專家理財、中介機構集中交易等方式,以確保市場的流動性和效率,一些特定的板塊也可以更好地發揮做市商制度的作用。
其次是對於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等不當行為予以嚴懲。當前,監管方面對財務作假的打擊力度很高,但同時我們同樣需要對交易性違規行為進行利益上的處罰,讓散戶投資者看到我們對市場公正性的堅定維護。當散戶看到違規者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對市場的信心自然會增強。
加強投資者教育也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其中包含權利教育和風險教育。權利教育正如先前所說,即要讓投資者需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不僅限於買賣股票,而是自己也是所投公司的“股東”,在公司的治理與發展中擁有話語權,包括在股東代表大會上發言、與董事溝通等。風險教育則是要讓投資者明白,對於一家真正優秀的公司,短期的二級市場波動不足為懼,公司的股價最終會迴歸其內在價值。僅僅停留在“投資有風險”的投教是敷衍了事的,真正的投資者教育,是要讓投資者切實擁有金融素養。
最後就是投資者利益的保護。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各機構的共同努力下,新《證券法》所規定的特定代表人訴訟機制已經得到推行,也已有投資者在這一機制下順利獲得賠付。然而投資者利益的保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必須持續努力,為投資者創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