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靜靜
編輯|蘇建勳
2月7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釋出了截止12月31日的2023年第四季度(2024財年第三季度)業績。
雲智慧業務是淘天集團之外,阿里的第二大業務板塊。財報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營收增長3%至280.66億元,佔阿里集團總收入的11%。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的9%,雲業務佔集團業務的比例在提升。
財報釋出後的電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執行長吳泳銘說:“2024年,阿里巴巴將針對核心業務積極投入。集團最高優先順序是讓電商和兩大核心業務重燃增長動力。”
截圖自阿里財報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財報中提到,3%的營收增速如果不計入阿里集團貢獻的收入的話,雲業務收入同比下降。
阿里雲在財報中解釋稱:收入下降的一部分原因是,阿里雲透過減少利潤率較低的專案制收入,來持續提高收入質量。
近年,阿里雲營收增速逐年走低,2023年基本都是個位數增長或者負增長:從2019財年到2022財年四年間,阿里雲的營收增速分別是84%、62%、50%、29%,一路在下探。
營收增速的放緩對應的是阿里雲在國內公有市場佔有率的逐年走低。2022年下半年,阿里雲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份額已經出現下滑。IDC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阿里雲在公有云laas市場的佔有率為29.9%,低於2022年。
資料來自IDC中國
這不只是阿里雲一家的壓力,目前,整個中國公有云市場都在面臨增速放緩的形勢。IDC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PaaS市場同比增長15.9%,為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中國大陸公有云市場增速持續放緩。
IDC分析稱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企業IT預算增長不及預期,企業對於預算的制定、支出和使用更加謹慎;另一方面,網際網路雲廠商都在逐漸從“創收”向“盈利”方向上轉變,主動放棄非良性專案,提升自身被整合比例,市場營收同比增速下降。
這種從“創收”向“盈利”的發展基調轉向下,阿里雲在利潤上的表現也凸顯出來。
2023年第四季度,阿里雲經調整EBITA(一項非公認會計准則財務指標)利潤達23.64億元,增長86%,創財年新高。
截圖自阿里財報
利潤的增長一方面來源於節流,比如裁員等手段;一方面也來源於阿里雲去整合化,以及“AI驅動、公共雲優先”新戰略的定調。
此外,財報中也提到釘釘的業務並未納入智慧雲板塊,結合釘釘目前尚未走出虧損的情況來看,這也進一步改善了阿里雲的利潤表現。
目前阿里雲的主基調已經徹底變化,正在大力推動公有云優先戰略的落地。
2023年11月23日,阿里雲進行了全面組織架構調整,成立了公共雲業務事業部、混合雲業務事業部、基礎設施事業部三大事業部,全面發力標準化程度更高的公共雲,鼓勵政企客戶優先使用公共雲,減少專案制軟硬體訂單銷售。
對於當下的阿里雲而言,發展重點不再是一味追求收入,而是追求利潤。
阿里雲集團CEO吳銘泳在財報釋出後的電話會上談道:“這些結構調整正在顯現成效,阿里雲整體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我們還升級了阿里雲的銷售業務,建立了不同的銷售和服務體系,服務不同型別和規模的客戶,透過提高我們的客戶覆蓋率和服務能力,我們將提高我們的增長率。”
如今,雲廠商競爭日益白熱化,阿里雲除了戰略調整外,一方面還採用了產品降價的方式來爭奪存量市場,另一方面也在透過加大模型的投入,來進一步開拓增量市場。
產品定價方面,2023年上半年,阿里雲宣佈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涉及計算、儲存、網路和安全產品。
降價是雲市場競爭最常見的一種策略,此前AWS在2016年就表示,降價是核心策略,自2006年上線以來,AWS在10年內降價52次,之後微軟雲和谷歌雲也進行了數次降價措施。
當紅的大模型也在給各家雲廠商提供新的產品“武器”。目前,在大模型發展路線上,阿里雲一方面率先選擇走開源路線,開源了多款通義千問版本模型,吸引更多使用者;另一方面繼續搭建開放的大模型平臺,喊出“AI時代最開放的雲”的口號,尋求進一步增長空間。但目前,大模型給業績的助力還尚未在財報中體現。
“利用人工智慧顯著提高搜尋轉化率和增加盈利的巨大潛力,但這仍處於早期測試階段,我們看到了巨大的潛力。”吳泳銘在電話會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