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章亦婷
編輯|黃繹達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過去三年,醫藥板塊一直處於調整狀態,從2020年中的行業高點算起,整個板塊的下跌幅度在30%-40%,許多個股的調整幅度甚至超過70%。
然而,經歷了連續的調整後的醫藥股在行業比較中估值優勢明顯,由此吸引到了一部分抄底資金流入醫藥板塊,同時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國產創新藥逐步進入收 獲期,故而也再次獲得市場的廣泛關注。
36氪財經以“2024年港股通創新藥投資新機遇”為主題舉辦了直播分享會,邀請興業醫藥首席孫媛媛、匯添富基金經理樂無穹做客直播間,解析2024醫藥板塊行情、分享創新藥投資看法,以下為對話內容精編。
醫藥板塊存量穩定,需求持續增長
2024開年,市場持續低迷,包括醫藥板塊在內的整個A股都呈現下跌趨勢,在這種情況下,醫藥板塊是否具備投資價值?
醫藥作為有著剛需屬性的行業,存在打底的需求和逆週期性,長期來看,醫藥行業的整體增速相對比較穩定,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複合增長。這也就是大家一直認為醫藥行業具有穩定性增長、長坡厚雪的投資價值的核心原因。
在存量穩定的基礎上,新的增量不斷出現,為整個醫藥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成長空間。
創新一直是醫藥行業的源頭活水。回顧世界醫藥的發展史,從早期的小分子到生物藥,再到形色各異的聯用方案,以及不斷推陳出新的新一代技術,都證明了全球醫藥行業正迎來一波重要的創新週期。
放眼國內,從創新技術層面來看,中國企業的醫藥創新能力在近幾年內有了相當大的提升。一方面是因為國內臨床和研發的效率較高,另一方面,提升自身化學能力的同時不斷搶佔新賽道,也讓我們在許多全球起步比較一致的細分領域取得國際競爭優勢。
比如抗體偶聯藥物(ADC),國內的臨床數佔比在全球已經達到了50%左右,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ADC領域的引領者。孫媛媛表示,在未來,隨著全球越來越多新的技術疊加中國研發以及臨床的優勢,在更多的細分領域能實現差異化競爭,助力企業國際化發展。
從政策層面來看,政策持續利好創新。回望過去十幾年,從“十一五”提出建設醫藥創新體系、“十二五”支援企業在國外開展創新藥物臨床研究和註冊、“十三五”規劃提出創新升級,到最新的“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提出醫藥工業發展要向創新動轉型,階段性規劃不斷提及創新、鼓勵創新,這極大促進了我國醫藥創新發展。
政策鼓勵創新的同時,也對一些me too類藥品設定了門檻。仿製藥集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仿製類藥品的上市,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隨著對創新要求的提升,倒逼製藥企業進行創新轉型,透過競爭來最佳化行業生態。
此外,2023年起,多部門相繼出臺促進醫保、商保結合的相關政策,這對於整個醫藥創新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孫媛媛表示,商保的開源,以及醫保降價幅度的變小,都意味著保險層面在不斷最佳化格局,這將使得支付端進一步變大,為醫藥行業帶來更多增量需求。
從國內需求層面來看,老齡化問題、生活環境變化導致了疾病譜變化、認知觀念的改變,均使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在持續提升,這一系列因素的疊加進一步催生出更多的醫藥需求和健康支出,也有望助推醫藥市場容量的增長。
醫藥板塊的投資方向:創新+國際化
創新和國際化是目前醫藥行業的兩大關鍵詞。
醫藥企業的中國智造出海,經歷了出海領域和商業模式的雙重變化。第一階段的國際化是基於高性價比產品的出海,原料藥製劑、低耗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的出海表現較好。而2020年開始,基於高性價比產品的出海逐步升級為基於差異化創新的出海,越來越多國內自主研發的差異化創新藥走向國際市場。同時,從最初的與海外企業合作,到後續開始自己拓展海外渠道,企業出海的商業模式也愈發成熟。
孫媛媛表示,無論是出海的細分領域上,還是出海的節奏上,中國醫藥企業的實力都在逐步增強。而從外部環境來看,目前,許多海外的藥廠正面臨專利懸崖的問題,它們對於新產品的渴求,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創新藥出海,疊加全球醫藥產業的融資環境的改善,2024年中國醫藥產業的創新加國際化發展有望上升到新的高度。
因此,醫藥板塊中的創新條線格外值得關注,主要包括創新藥、創新器械以及創新藥產業鏈這幾大方向。
創新藥方面,我國正在經歷“Me too-Me better-Best in class-First in class”的轉變和突破,許多優質創新藥產品湧現。其中,中國創新藥企在ADC浪潮中表現亮眼,在332款在研ADC藥物中,國內企業自主研發或引進的ADC產品數量達132款,中國已在全球ADC市場上佔據領先地位,ADC產品未來在國際化方面有望呈現批次利好。
國產ADC出海背後,一方面是ADC領域已成為全球新藥研發的焦點,另一方面也印證了我國創新藥企研發能力的提升。除了ADC產品國際化的亮眼成績,其他國際化的產品還涉及BCMA CAR-T技術,PROTAC技術,雙抗等創新技術平臺。
孫媛媛表示,中國醫藥企業在國際化交易上頗具亮點,尤其體現在新興技術、新興靶點、差異化佈局、早期佈局的生物醫藥技術上。得益於研發投入的增加,利好創新藥物的政策、醫療保險的動態調整等因素,預計我國創新藥總體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創新器械方面,目前國內整體仍處於起步期階段,但實際上,我國在創新器械的研發上有著先天優勢——創新器械的研發主要依賴臨床,而我國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大量的臨床案例,無疑為研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石。
孫媛媛表示,未來在一些精密製造的高階裝置領域,中國勢必會有更多的突破,也會加速創新器械出海;從國內的角度來看,可以關注市場空間較大的國產替代,包括電生理、內鏡、IVD等分領域,都是非常重要的未來發展方向。
創新藥產業鏈方面,近年來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調整,整個板塊還在磨底的過程中。未來隨著創新藥的發展,勢必會帶動創新產業鏈。目前,整體估值已調整到合理位置,著眼2024,創新產業鏈中CXO(醫藥外包)和生命科學上游板塊仍是熱點。其中,CXO行業去年整體業績並不理想,今年有望受益於外部宏觀環境預期變化,可以關注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龍頭以及減重、ADC、用藥等方面;生命科學上游板塊基本面未來有望反轉,但反轉的兌現仍需時間。
港股創新藥優勢何在?
創新藥產業有著前期投入大、研發週期長、盈利較晚的特徵。自2018年起,香港交易所修改了主機板上市規則,新增了18A章,鼓勵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為更多的企業在一級市場融資提供了助力。樂無穹表示,直至目前,港股對於企業未盈利程度的限制依然有著比A股更低的門檻,因此,港股更容易吸引到具有大投入、長週期屬性的優質醫藥標的。
同時,港交所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進軍海外市場更大的平臺。在過去,美國FDA對中國新藥設立了很高的門檻,國內創新藥企想要出海困難重重。而在港股上市後,有了資本市場的助力和國際化的交易平臺,國內創新藥企在挑戰FDA、實現出海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出海對於國內藥企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打開了更廣闊的支付空間。一款港股上市的創新藥,在國內和海外的定價可能相差20倍以上。樂無穹表示,港股中創新藥出海的比例,無論是從案例上還是從金額上,都相對A股更有優勢。
投資者最關心的還有定價問題。對此,孫媛媛表示,以AH兩地上市的醫藥公司作為樣本統計,結果顯示港股相對A股估值更低,更具價效比。據統計,從整體來看,A股比港股貴了60%左右,而在醫藥板塊方面,A股比港股貴了近100%,也就是說,港股整體比A股便宜很多,港股的醫藥比A股的便宜更多。
當然,也有不少投資者擔心港股還有一些公司尚未盈利,但事實上這本身也是醫藥產業的特點,前期投入高,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提前融資。在市場連續下跌的情況下,對這些板塊出現信心不足、交易情緒低迷,也是在所難免。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投資者對市場動向有更多的瞭解和分析,再決定要不要做長遠視野的配置。
*免責宣告: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諮詢並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
點選圖片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