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量化基金成了眾矢之的。
2月20日,深交所和上交所陸續釋出公告稱,19日,寧波靈均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寧波靈均”)在極短的時間內,賣出深市股票合計13.72億元和滬市股票合計11.95億元,影響了正常交易秩序,構成異常交易行為,從20日到22日限制寧波靈均買賣交易所所有股票,並公開譴責。
同日,靈均投資向投資人致歉,其釋出的策略運作情況說明顯示,2024年春節前兩週時間,市場短期經歷了巨大的波動與前所未有的挑戰,的敲入、短期的風格極致反轉以及基差的急速收斂等輪番上演,在短期非正常的市場環境中,靈均投資模型遭遇到了重大的衝擊。
靈均投資稱,從節後開盤來看,市場基本恢復正常,會繼續加強模型迭代,增強股票預測能力,做好策略收益與風險的平衡。
寧波靈均,該不該死?
訊息一出,股吧上的網友立刻沸騰了。
“嚴懲重罰這家量化交易的缺德公司!”
“在國家大力挽救股市情況下,還在做空,這種構機壞到流膿了。”
“徹底禁止量化交易!”
公開資料顯示,靈均投資成立於2014年6月底,註冊地在寧波,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設有辦公場所。公司現管理規模超600億人民幣,是國內量化資管規模最大的機構之一。
據統計,靈均投資的在管產品高達790只,全職員工人數為185人。董事長蔡枚傑,曾就職於中金公司、鵬華基金、浙商基金;首席投資官馬志宇,斯坦福大學金融數學與電子工程專業雙碩士,曾供職於千禧年基金旗下世坤投資。
量化機構最近的表現頗受市場關注。據悉,量化大廠的自營和DMA產品加槓桿做多微盤股,配以對沖中證500股指期貨。然而2月5日至2月8日兔年的最後四個交易日,小微盤流動性危機爆發,中證500指數和中證1000指數大幅反彈,剪刀差達到極致,成份股之外的全市場個股暴跌和成分股暴拉形成了冰火兩重天。
對於量化圈而言,堪稱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地震。量化私募淨值出現大幅下跌,不少產品最後一週的負超額收益超過10%,甚至近20%,創下史上最大回撤。開工以來,已有多家百億私募釋出產品執行說明,覆盤和反思此次事件並向投資者致歉。
在跟投資人道歉的信裡面,靈均投資反思,此輪迴撤主要是中證500、中證1000成份股內配置不足導致,後續會重點提升成份股內的模型預測水平,目前模型整體風控收緊,多頭端各項風控指標已經調整到了0.3個標準差之內。
據業內人士對靈均投資500指增產品模型持股特徵情況的分析:作為一個500指增產品,在危機以前,一直到2月2日,中證500的成分股佔比一直都處於30%左右。但是到2月8日危機臨近結束,500成分股的比例飆升到了80%,同時微盤股(表中的其他)全部踢掉了,比例為0%。
而在年前的微盤股危機中,漲幅最大的就是中證500。也就是說,靈均投資在危機中最佳化策略,把倉位都加到了漲幅最大的500上面,捨棄了中證2000和微盤股。
“在危機中調整策略,放棄表現不好的,追進表現好的,這是投資草臺班子的最典型特徵。這種操作,跟主動基金公司和跟普通股民的追漲殺跌毫無區別。”上述人士稱。
另有投資人認為,“表面上看,交易所處罰寧波靈均是因為異常交易,做空市場。深層次看,靈均最近交易策略是跟國家隊資金做對手盤,而且已經多次被深交所監察到交易異常卻置若罔聞,觸怒了天威。”
也有觀點認為,微盤交易過於擁擠的貪婪自然應當受到懲罰。但粗暴行政干預,透過“拉抬ETF+禁止賣出”的定向組合拳在三個交易日裡拉爆了所有規模以上量化策略的核心策略,造成了令人眩目的跌速。這其實是一場徹底的人禍。
監管再出“組合拳”
2月20日,據滬深交易所網站,量化交易報告制度平穩落地。下階段,滬深交易所將從制度端、准入端、交易端、資訊端、機構端等綜合施策,持續加強對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的監測分析,並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將北向投資者量化交易納入報告範圍。
這是滬深交易所首次針對量化交易集中推出系列監管舉措,亮明瞭監管態度,體現出監管部門加強量化交易監管、維護市場穩定的決心。後續,相關量化交易監管舉措將成熟一項、推出一項,並充分加強跟市場各類投資者溝通交流,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規範量化交易,維護市場穩定執行。
去年9月1日,滬深交易所釋出了《關於股票程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於加強程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建立起針對量化交易的專門報告制度和相應監管安排,於2023年10月9日正式實施,目前上述制度已平穩落地。
過去幾年,國內量化私募行業迎來了一輪爆發式的增長,規模快速飆升,吸引了一批海外和國內的頂級學霸加入其中,這也推動了國內量化行業的快速崛起,但同時行業競爭也在加劇。最新規模統計顯示,一線機構的門檻落在200億元以上。如果要進入超一流(前四名),規模不可小於600億元。
截至2023年9月末,總計有33家量化機構是百億私募。頭部“四大天王”:幻方量化、九坤投資、明汯投資和靈均投資,這四家機構資管規模均超過600億元,且成立時間均有十年。此外,誠奇資產、衍復投資、金鎝資產這三家機構長期盤踞在400-600億元陣營。
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高頻量價賽道逐步擁擠,在中證500指數見頂的背景下,頭部量化私募出現了一輪大面積回撤,不少私募開始封盤控規模並迭代策略。進入2023年,除了中證1000以外,量化的整體超額都在減弱。
統計2023年百億量化管理人表現,超額表現最好的量化管理人分別是寬德、九坤、衍復、因諾和世紀前沿,超額做到了16%+。
相比之下,致遠、念空、思勰、靈均的管理人表現則令人唏噓。其中,思勰是2022年超額王者,但是2023年卻落到最後一梯隊,靈均也是之前2022年表現很好,但是2023年業績變臉,甚至少了10%超額。
在行業人士看來,量化投資作為一種工具,其發展和應用應更加註重與市場的和諧共生,而不是單純追求短期的超額收益。量化私募需要加強獨立思考,為市場提供差異化的超額來源。
第一,量化應更加回歸投資本源,而不是各種短期主義的套利;第二,量化更加深度研究基本面,而不是隻看量價,不看公司質地、流動性、估值等;第三,量化會探索新的超額來源,用高科技投高科技,更加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
魯迅先生真有說過: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大大小小的量化私募,未來命運的分野,也將取決於每一場危機裡的表現和每一次危機後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