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隨著股市段子手和知道分子開始上班,A股圈興起了一波對節前市場撲街原因的分析與反思,形成了一些產出。
邏輯思路是這樣的:暴跌的原因,大體上歸咎於量化策略的集體爆倉,而量化策略為什麼爆倉,原因在於監管層把網線拔了,關鍵時刻股票砸在手裡賣不出去——這就是大概《守山之死》這類文章的思想根源。
其實節前這一輪傾覆,是2018年那次的完美翻版,從國際環境、到演化過程、以及最終的踩踏撲街,都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而“守山”在他的文章中披露年齡是30歲。那麼可以反推2017~2018年的時候他應該是剛剛大學畢業或者在他所謂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某些名校讀研。對於這幾年發生的事情,自然是沒有經歷過,也沒有肌肉記憶,更不知道如何去規避。
那麼金融機構為什麼把投資者的錢交給這樣一批newb去管理?難道只是因為透過這些小哥哥和小姐姐易於吸粉和募資嗎?這才是最根本需要思考和釐清的東西。
所謂的"量化",遠川的文章中給了一個總結,第一種是指數增強,第二種是中性策略,第三種所謂DMA,其實就是加了槓桿的中性策略。而此次爆倉最嚴重的是後兩者,也就是中性策略和加槓桿的中性策略。
中性策略,用人類的語言描述一下,就是選一些有可能跑贏指數(跑贏大盤)的股票,做多他們;同時利用股指期貨在指數上開空倉,這樣兩邊一對,剩下的就是這對股票淨跑贏大盤的部分。
數學公式:(α+β)-β=α
很多人把中性策略認為是一種α策略,其實在我看來,中性策略得到的依然是β,或者叫做“選股β”,並不是α。α是你比市場知道的多或者知道的早的資訊,以及某些神的啟示所帶來收益;而透過選股+幹掉大盤得到的收益,不能算α。
Anyway...
而此次中性策略爆倉的根本原因,並不是中性策略本身的問題,而在於他們的選股,幾乎是清一色地選擇中小盤股甚至微盤股,卻幾乎很少甚至沒有選擇大盤股。而他們究竟知不知道中小盤股在A股市場的巨大風險?或者不知道,或者明明知道卻還要這麼做——說 透了無非三個原因:
(1)可能是教科書上說small cap比big cap更能得到超額收益(讀書讀傻了)
(2)可能是基金經理之間經常互通電話,一致達成的某種默契(金融從業者團伙化)
(3)可能是收到了某種神秘力量的指示(被外星人腦控)
總之,出於某些我們不知道的原因,大量的中性策略選擇做多中小盤股(微盤股),而做空中證500、中證1000這些基準指數。而這樣的策略構建方法,有可能在兩個層面出問題(兩個雷):
(1)你選取中小盤(微盤股)本身就是錯的,中小盤沒有行情;
(2)你選中小盤股沒錯,中小盤確實有行情,但由於做的人太多,過於擁擠,一旦出現風吹草動,由於沒有衍生工具構建對沖倉位,所以資金會集體大量出逃,形成踩踏;
而這兩個層面的問題,都不是量化策略本身的問題,而是A股市場自身結構以及特質所決定的。而這次集體爆倉的量化策略,卻好巧不巧,這兩個雷全踩。
首先,過於擁擠的交易往往會走向自身的反面,最終必然以踩踏收場。另外 ,近幾年來的A股市場對中小盤股極度不友好,押注中小盤是必死的,只不過什麼時候死罷了。這兩點,正是經歷過2017-2018年行情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而沒經歷過的人不可能知道的。
其實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句,2022、2023、包括2024前兩個月A股的行情,真的是那麼差嗎?
是。
但也不是。 請看下圖。
這是A股之王、眾王之王、王中王的股票——中國神華,從2020年初(疫情開始)到現在的走勢。請問,自2020年初起,這隻票有跌過嗎?
除了2022年 四季度到2023一季度有一點下行之外,其他時候幾乎全都是上漲的。
而且神華還有分紅。
如果你有神華的話,或者說你這三四年定投神華的話,那你有什麼煩惱?天天都是過年好不好???
只是——神華不應人人有,股民能得幾多手?
那麼不妨看看跌得屁滾尿流、被股民噴的梨花帶雨的寧德時代,從2020年初現在的走勢圖如下。
雖然寧德自2022年初以來已經跌了一半多,但距離2020年初的低點仍然有3倍多的漲幅。而且你不要告訴我,從50多漲到380的時候,你不賣一部分幫自己買輛特斯拉,哦不,買輛比亞迪?偏要等到跌回160附近在那哭天搶地?
所以,寧德時代哪裡對不起股民了?
再看茅臺——過去4年之中,絕大多數時間都在1500到1900的區間之內吧。你可以罵他沒有漲過,但換個角度來看,人家也沒跌過好嗎?
還有工行——
陝煤——
甚至再差一點的,例如濰柴——
乃至中鋁——
雖然各有漲跌起伏,但總體來講,共同特徵是:都不至於讓投資者抄家式虧損。
舉這些票的意思,是想告訴大家,同樣是量化,如果你這幾年沒有去碰那些勞什子的中小盤股微盤股,而是做多我上面列出來這些票,同時short IF甚至short IH,那你會天天都很happy,根本不用擔驚受怕,更不會在未知的某一天,突然做了昨天還是小夥伴的對手盤被踩踏,然後在那批判監管不按市場規律辦事不許我賣股票。。。。
然而,就是出於某些未知的原因,可能是新晉基金經理智術淺短,可能是被什麼神秘力量腦控,他們用了中小盤股甚至微盤股作為構建中性策略的標的,並且選擇IC或中證1000作為對沖,那麼隨著中小盤行情的覆滅,這些策略就一個個都難逃厄運。
好吧,You jump, I jump...........
講到這裡可能還會有很多人不服,為什麼這次死的是中小盤股,而不是大盤股?
或者說,什麼時候眾王之王的神華才能低下高貴的頭?
抱歉,時辰未到。
文章開頭我提到,2020至今的行情,跟2015-2018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下面我就來分析一下,告訴大家為什麼這一次大盤股又贏了,而中小盤股依然難以翻身。
且不說什麼國運、進退等等虛渺的東西,大家看下美股,不也是強者恆強,Mega 7永遠高高在上嗎?這也許將會使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全人類經濟和股市的一個共有特徵,而非中國特色。
但除此之外,分析具體問題,其實2023年的行情,在我看來就是2017年的翻版。
2017年,中小盤和大盤股之間的“二八分化”不僅無法彌合,而且更加極端化甚至朝著“一九分化”、甚至“1%對99%”的趨勢發展,2023年如出一轍。
而這兩個年份的宏觀全球大圖景也是一致的。
2016年,美聯儲開始加息,2017年進入加息主體階段,全年加息4次,2018年加息逐漸停止,2019年開始降息。
2022年,美聯儲開始加息,2023年加息進入主體階段,全年加息6次,2024年加息停止,2024下半年或更遲開始降息。
美國加息導致A股資金面緊張,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不要跟我講什麼貨幣高邊疆之類的鬼東西,現在的事實就是,中國股市受國際金融流動性的影響非常大。有兩個原因:
(1)經歷了2015年818匯改之後,人民幣匯率兌美元已經是自由波動了。
(2)香港有1萬億離岸人民幣,可進可出,可作為北向資金參與A股,所以A股的流動性就是與國際流動性枯榮連在一起的。
那麼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下,資金會聚攏在大盤股、業績股、高息股等類別,進行報團取暖。隨著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不斷提高,A股的資金面越來越緊,抱團的範圍會越來越小,這就是“二八分化”向“一九分化”演進的邏輯——上證50騎著牛市的翅膀飛翔,而創業板指,甚至更下沉的中小盤指數例如當時有個叫做“三板做市”的指數(類似於今天的北證50),則跌入漫漫熊途,風雪路途遙。
而再往極端化發展,可能只有幾隻股票能夠維持價位,而其它股票全部下跌。
2017年的抱團行情發展到2018年,終於堅持不住了,經過了1年的震盪下跌,到10月的最後一天大盤見底,當天有五隻巨盤股跌停:茅臺、平安、招行、美的、格力。
股民網友戲稱:主公,今日我軍出征,陣亡五人,關張趙馬黃。
2018年最終崩的是大盤股,只不過當時還沒有所謂的什麼“中性策略”,當時的基金經理只是單邊做多大盤股,抱團抱團抱團,在大盤股上形成了過於擁擠的交易。最後出現風吹草動而導致崩盤的反而是大盤股。而當時小盤股無人問津,每天跌一點慢慢陰跌,到11月份風向一變開始爆炒。
這次,大盤股幾乎無人問津,擁擠的交易全都堆在了小盤股上,同樣是流動性收緊,而且越來越緊,最終崩的就是小盤股,這大概就是這次與2018年的唯一不同。
由於崩的是小盤股,自然也就不會出現那年茅臺跌停的慘劇,以致於網友找到了7只可以與美股的Mega 7媲美的股票,稱之為YYDS 7。如果你看這些股票,與那些崩盤的中小盤微盤股,那真的是來自兩個世界。
既然找到了底層邏輯,那麼後市展望就好辦了。
A股和港股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於流動性收緊——那麼流動性什麼時候開始重新放鬆?答案依然是要看美聯儲。
之前美股市場炒預期已經把第一次降息預期打到3月份了,但隨著近期議息會議以及CPI、PMI、非農等資料出爐,異常強勁,所以3月肯定不會降。甚至連6月會不會降息現在依然是一個問號。
而參照2018年11月市場見底的時間節點,大致是美聯儲第一次降息之前。因此可以預判,今年之內,什麼時間可以確定美聯儲第一次降息,那麼那個時候大致就是A股流動性的底部。
至於流動性來了之後先炒什麼板塊?一定是現炒中小盤。像2018年11月最極端的恆立實業,董事長失聯股票13漲停,這種鬧劇,我們這次也一定會在A股市場看到。隨後就是2019年1月北上資金開始大規模買買買,而那些所謂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基金經理”們,最早也要等到4、5月份才開始增持A股。
因此,大A底部的徵兆:(1)垃圾股爆炒;(2)北上資金大規模流入。現在,這兩個標誌還沒看到,但隨著美聯儲降息的腳步越來越近,應該已經在不遠的未來像我們招手了。
本文源自智通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