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一個月前,小區電梯裡還天天迴圈播放“高合汽車”的廣告。
但春節過後的復工第一天,高合汽車就宣佈:
即日起將停工停產6個月。
此外,3月15日之後,高合員工僅發放上海基本工資,也就是2960元。
我搜了一下,目前大量商場高合的展位,已經關閉撤出。
如今,是新能源車最好的時候,國內外的銷售量,均有超越合資燃油車之勢。
而且這個春天,已經有好幾家新能源車企宣佈“降價決戰”。
高合,怎麼就凍斃於春天呢?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高合(HiPhi)比較年輕,但來頭不小。
公司實控人丁磊,曾任上海通用汽車總經理、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海浦東新區副區長,可謂政商通吃。
2017年丁磊立志造車,併成立了華人運通,註冊資本2.5億元。
2019年華人運通推出了高合品牌,定位豪華智慧純電品牌。
三款車型HiPhi X、HiPhi Z和HiPhi Y,售價介於30萬-80萬元之間,在造車新勢力中,比華為問界還要高半個頭。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出道”即高階,顯然和消費者的心智認知是衝突的。
蔚來、理想深耕多年,也還在努力對標A。
BB
一個剛出來幾年的品牌,憑什麼讓消費者覺得你是比A更有品牌力的車?
BB
我查了下銷量,2021年高合汽車賣了4237輛。
2022年,賣了4349輛。
2023年,高合投放巨量廣告,月銷售量在2023年的第三季度,分別達到1021輛、1556輛、1606輛。
但失去資本輸血後,銷量就難以持續。
最新的資料是,2023年12月,高合汽車三款車型的總交付量為564輛。
總的來看,高合三款車型去年一年的銷售量,還不到五菱宏光mini的一半。
造車需要燒錢,資本給錢的速度,要看你每年燒錢的效果,如此銷量,資本自然是要放棄了。
據說在2023年的年初,高合門店外就有人拉橫幅,上面寫著“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相似的一幕也在癱掉的威馬汽車身上發生過一次。
去年10月,高合被曝進行一輪大規模裁員,裁員比例達20%,個別部門裁員高達50%。
巨頭供應商博世直接斷供零件。
而今,高合停工停產,處境已經非常危險。
高合“曲高和寡”的關鍵,很有可能出在戰略定位上。
不同於問界有華為的背書,也不同於A、保時捷多年的口碑積澱。
BB
高合最大的背書,也許只是董事長丁磊。
2019年12月,《中國汽車報》對丁磊進行了一對一專訪。
當時丁磊並不想談什麼新車的技術、銷量的目標,而是大談燃油車到電動車的未來增長想象,談他的公司和很多地方政府有合作示範專案。
似乎高合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政府的資源。
然而,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是過去的供銷社,消費者的選擇太多了。
追求豪華的話,有保時捷新能源車和特斯拉Model X。
追求中高階的話,有蔚小理、比亞迪、極氪。
追求高科技的話,有華為帶著一幫兄弟上陣。
高合有什麼?
更何況,這個丁磊不是網易的丁磊,更不是特斯拉的馬斯克,具有較強的名人效應。
甚至不如樂視的賈躍亭。
所謂的“赴港IPO”、“中東土豪56億美元融資”,也僅僅停留在傳言中。
最最關鍵的是,時代變了,消費市場變了。
現在是“低價當道”的市場,消費零售拼多多大殺四方。
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降價的比亞迪、五菱,成了銷量冠軍。
何小鵬在新年內部信中提到,2024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
和當初手機市場一樣,一開始是幾十個品牌讓人挑花眼。
但最後活下來的,只有小米、OPPO、vivo、華為等幾個大廠。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行業共識就是,車市已進入淘汰賽,主流新勢力品牌尚且岌岌可危,更別提高合、威馬、愛馳這樣的“小玩家”。
買車不是買手機,幾十萬的投入下去,消費者自然希望能好好開個很多年。
但一些邊緣化的品牌,如今正面臨無處修車、車輛快速貶值等問題。
這自然會讓消費者打退堂鼓。
要想玩下去,可以,但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
大眾之前研發第八代高爾夫,總共花了22億美元。
小米造車,也是1000億元的投入。
據悉,高合的融資渠道主要是國資系統。
但現在大家都知道,大量的地方債問題需要化解,哪有多餘的“糧草”勻給高合?
這個錢,看來是燒不起了。
2024年,一定會是新能源車血雨腥風的一年。
小米即將在年初登場,能否丟下價格的“深水炸彈”,猶未可知。
另一邊,老牌車企上汽也憑藉著口碑銷量雙豐收的飛凡,不斷進取。
比亞迪、極氪領克、五菱星光,也是蓄勢待發,打出骨折價。
至於造車新勢力,更是殺紅了眼,什麼智駕智艙,豪華內飾捲成了一鍋粥。
真正的大浪淘沙,才剛剛開始。
要麼拼技術,要麼卷售價。
在此情況下,高合能拿得出手的是什麼?
據說,有太空艙座椅、車載冰箱香檳、超大中控屏、炫酷的翅膀門……
但這些算得上高科技嗎?
高合的高管曾放言:“我們是車載冰箱引領者。”
這就尷尬了,新能源汽車總不後排加個電磁爐、破壁機就是創新吧?
很多造車新勢力所謂的專利,都是什麼外觀設計、大螢幕影音啥的,搞不好放個冰箱也是專利。
在車好賣的時候,這些專利還能拿出來吹一吹。
但潮水退去,也就能看出誰在裸泳了。
至於把冰箱當成核心賣點的車,也許在2024年,就得凍斃於冰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