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這幾年就像被丟進了攪拌機一樣,變化大得嚇人,整個行業都在重新洗牌,以前那些固定的競爭模式全都被攪和亂了,就像搭好的積木被推倒重來了。
就說上汽集團吧,以前那可是威風凜凜啊,連續18年都是中國最大的汽車集團,那地位就像武林盟主一樣,沒人能撼動。可現在呢,它的淨利潤一下子暴跌了93.53%,這就好比一個站在山頂的巨人,突然就掉進了山谷,從神壇上狠狠摔了下來。
咱先看看這淨利潤暴跌的情況。誰能想到上汽集團的淨利潤會像雪崩一樣,那跌幅大得讓人下巴都要掉地上了。財報資料擺在那兒呢,今年第三季度,上汽集團的營業收入是1458億元,這數字看著不小,可別高興太早,因為和以前比,它同比下跌了25.91%呢。
這下跌幅度已經夠嚇人了吧,但淨利潤更誇張。三季度的時候,上汽集團淨利潤就剩2.8億元了,和去年同期比,暴跌了93.53%,和上季度比,也暴跌了82.85%。這就好比一個人跑步,本來在前面跑著,突然就被後面的人遠遠甩開了。上汽集團現在不僅被(116.07億)、長城(33.50億)、理想(28.21億)這些車企遠遠超過,就連以前那些不怎麼起眼的小廠,像賽力斯(24.13億)和江淮(3.24億),都比它強了。
再看看今年前兩個季度,上汽淨利潤分別是27.14億元、39.14億元,雖然那時候同比也在下滑,不過是個位數,分別下滑2.48%、9.03%。可到了三季度,淨利潤一下子少了九成多,這真的是讓人驚掉了眼鏡,在行業裡遠遠地落在後面了。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累計淨利潤是69.07億元,和去年同期比,大幅減少了39.45%,以前那種遙遙領先的優勢已經沒了。這時候再看看比亞迪、長城汽車,它們的淨利潤分別是252.38億元、104.29億元,那可是上汽的3.6倍和1.5倍啊。
再說說上汽集團這個曾經最大汽車集團的沒落。在中國汽車產業這個江湖裡,以前一直有個說法叫“一超三強”。這“三強”到底是誰,大家說法不太一樣,有不同的版本。但這“一超”沒什麼爭議,就是上汽集團。
2006年的時候,上汽集團新車賣得可火了,賣了122萬輛,一下子就超過了一汽集團,成了中國最大的汽車集團,然後就一直佔著這個位置,連著18年呢,那真是上汽集團的輝煌時代啊。2018年的時候,上汽集團賣了705萬輛車,那場面,就像它在汽車行業裡橫著走一樣,根本看不到對手,那就是中國汽車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
可惜啊,從那以後,上汽集團就開始走下坡路了。2023年,上汽集團雖然還是行業第一,但銷量降到了502萬輛,五年的時間就少了200多萬輛。到了2024年,情況更糟了,上汽連這第一的寶座都丟了。截止到今年9月份,上汽的月銷量已經連續四個月被比亞迪超過了。
今年前9個月,上汽累計銷量大概是265萬輛,和去年同期比,下滑了21.65%,而同期比亞迪大概賣了275萬輛,超過了上汽。看樣子今年比亞迪銷量能突破400萬輛,上汽可能就300萬輛出頭,看來比亞迪是要取代上汽,成為新的中國最大汽車集團了。
那上汽為什麼會從神壇上跌落呢?這裡面的事兒可不少。上汽從一開始就像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在上海得到了最好的資源。早在1958年,上汽就造出了鳳凰牌轎車,這可是實現了上海汽車工業轎車製造從無到有的突破啊。
1984年的時候,國內第一家合資公司在上汽落地了,就是上汽大眾,這下上汽得到的資源就更好了。1987年,汽車工業成了上海的第一支柱產業,上汽集團就像明星一樣,被大家捧著。說實話,上汽集團能成為最大汽車集團,主要就是靠抱住了大眾和通用這兩條大腿,靠著這個,風光了差不多20年呢。
在合資的黃金年代,上汽旗下的合資產品每年都賣得特別好,而且價格還不低,那時候上汽就像躺在錢堆裡賺錢一樣。就拿2019年來說,上汽總營收8433億,淨利潤256億,這錢賺得可太容易了。
但是現在時代變了,合資的時代過去了,自主品牌起來了,上汽以前靠著的大腿不行了,自己旗下的自主品牌又沒什麼起色,可不就一落千丈了嘛。其實上汽本來有機會抱住華為這條新大腿的,但是上汽用“靈魂說”拒絕了華為。
你看賽力斯,本來都快倒閉了,就是個三四線的小廠,全面擁抱華為之後,一下子就成了新的巨頭,現在市值都超過上汽集團了。在新能源汽車這個新時代,上汽的自主品牌沒扛起來,拒絕華為之後,電氣化轉型也是困難重重。
上汽的子品牌非凡已經宣告失敗了,和榮威進行內部合併了。智己這個品牌呢,一直不溫不火的,也沒開啟什麼局面。現在上汽集團就像陷在泥潭裡一樣,未來怎麼樣,誰也看不清楚。
在汽車行業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上汽集團的遭遇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個很值得研究的案例。對於上汽集團自身而言,這是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它以前靠著合資品牌過得太舒服了,可能就放鬆了對自主品牌的研發和創新。
在合資時代,上汽的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和外資品牌的合作上,比如和大眾、通用一起搞生產、銷售,在技術研發上可能更多是依賴外資方。這就導致當合資品牌優勢不再的時候,上汽自己的品牌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就像一個人一直拄著柺杖走路,突然柺杖不好用了,自己的腿卻沒力氣。
對於整個汽車行業來說,這也是一個警示。其他車企看到上汽的情況,就得明白不能只依賴外部力量。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得這麼快,技術更新換代就像火箭一樣快。
車企要是不自己努力搞研發,只想著靠別人,遲早也會像上汽一樣被市場淘汰。比如說那些還在猶豫要不要在新能源領域加大投入的車企,就得趕緊行動起來了。
再看看消費者這邊,上汽集團的變化對他們也有影響。以前上汽的合資車很受歡迎,消費者覺得質量好、品牌響。但現在上汽自主品牌不給力,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可能就會更多地考慮其他品牌。
而且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也在變,現在大家都想要新能源汽車,智慧化程度高、續航長、充電方便的車。上汽如果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就會失去更多消費者。
還有那些和上汽有合作關係的企業,比如供應商之類的,上汽銷量下滑、利潤減少,給供應商的訂單可能就少了,這對供應商來說也是個挑戰。他們得重新考慮自己的合作物件和業務方向,不然也會受到不小的衝擊。整個汽車產業鏈是一環扣一環的,上汽這邊出問題,就像在平靜的湖面扔了一塊石頭,漣漪會擴散到整個行業。
在這個汽車行業大變局的時代,每個車企都得找到自己的路。有的車企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加大研發投入,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才;有的車企在努力拓展市場,在國內國外尋找新的機會;
還有的車企在最佳化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上汽集團也得從自己的失敗中吸取教訓,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戰略,儘快從泥潭裡走出來,不然就真的要被時代淘汰了。而且行業裡其他企業也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能重蹈上汽的覆轍,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裡活下去、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