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股民操作改善與買賣點的選擇思路》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07758063288391中,詳細介紹了買賣操作,今兒我們要補充一個要點,那就是。決定操作的不是某個指標,而是整體的邏輯,而我們往往會忽略實際的複雜,會將事情想得過於簡單或樂觀,這顯然會導致諸多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逆向思維的補充,讓我們發現平時看不到的風險和機會,甚至直接決定了盈虧結果。從操作反面入手,改善策略逆向思考是股民需要的,逆向的目的是彌補自己正向思維的漏洞。我們需要強迫自己想到事情的反面,即我們明確自己要賺錢,但很可能有些時候我們未必知道怎樣賺錢,我們可以到反面去思考,什麼會虧錢,虧小錢可以接受,虧大錢是必須要避免,只要不虧大錢,其實我們堆積財富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什麼會讓你虧大錢?加槓桿、頻繁交易、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單一品種重倉押寶等很多,大家應該能想到很多,把這些都寫出來,無論是自己經歷過的,還是看到的、聽到的,都寫出來,然後規避這些因素,其實我們距離堆積財富就很近了。加槓桿是很多股民進階路上一道坎兒,因為本金少賺錢慢,人們都會想到要加槓桿,一旦加槓桿,錢就不是自己控制了,因為你的資金有時限了,背後還會有諸多限制,你想到的只能是短期快速產出利潤,這樣一切操作不再是客觀,而是成為金錢的努力,被時間這個鞭子抽打著,不斷走向深淵,是一條不歸路。
頻繁交易也是弊端,很多股民想到的是交易越多,機會越多;但盈虧同源,你所謂的機會多,實際上風險也多,虧損的機率也增加。我們逆向思考,這個市場是每時每刻都有機會嗎?股市是始終強勢週期嗎,是賺錢效應都大於虧錢效應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就意味著我們要甄別,要有所選擇,放棄一些所謂的機會,反而是提升了操作成功率。
我們繼續思考,市場有機會的時候,每一次都是在我們能力圈嗎?如果不是,是不是需要我們耐心去等待,比如說市場往往都會炒一波投機品種的題材,這個時候,市場會有各種新概念,都是遊資貼的各種標籤,這時候我們能把握嗎?如果不能,是不是耐心去把握指數利潤,後期迴歸行業時,我們再精選個股,是不是可以接受,且大機率盈利的呢?這些因素都是非常值得股民思考的,股民往往操作太多,而思考太少。逆向思考之下跌的意義股民一般都會研究上漲,如何上漲,怎麼漲,但其實我們需要逆向思考,研究下跌,其實怎麼漲不必管,隨其自然就好,真正需要管理的是下跌。尤其是如果我們想長久的把投資做下去,取得長期的回報。那麼,長週期中必然要經歷下跌的,如果操作體系不能處理下跌因素,只想著上漲這種理想狀態,那註定活不久的。
從指數角度,我們研究海外指數,比如說美股的下跌,一般持續週期不會太久,從資料角度來看,最近80年來,19次大跌中,持續週期最長的就是2年,還是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隨後無論是2008年金融危機,還是2020年疫情,其實都是修復很快。所以,博弈海外指數,我們利用的是區域性規模大跌後的抄底,甚至可以左側。
但A股方面則完全不同,即便下跌幅度沒有那麼大,持續週期都不會太短,修復起來也很波折,會比較慢,更適合的是右側策略。哪怕是採用定投策略,也需要考慮定投的週期要長一些,將困難做足,否則很可能調整週期會超預期,一旦資金儲備不足,反而會導致定投模式中斷而失敗。這就是下跌模式不同引發的。
同樣道理,各行業的調整也不同,科技股的調整就遠大於週期行業,金融行業的調整也不同於公用事業,這些都是需要股民明確的。如果連自己博弈品種的下跌方式都不知道,那麼何來買與賣的策略呢,更談不到盈利思路了,以及其他品種實現資產配置最佳化收益了,所以逆向思維可以強迫我們發現自己計劃中的問題。接下來,教會如何利用逆向思維做好買賣的短期與長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