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併購重組活躍度明顯提升。據不完全統計,11月以來,有46家上市公司釋出併購重組相關公告。而上年同期,僅7家上市公司釋出併購重組相關公告。其中,11月下旬以來,有10餘家上市公司釋出併購重組相關公告。
國泰君安研報表示,2024年以來,隨著併購重組政策不斷細化落地,10月份公告實施重大重組家數創月度新高,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熱度回升。
業內人士表示,公司透過併購重組實現協同,可以改善經營效率,實現更高的收益增長率,提升股票價格。不過,對於上市公司及投資者來說,併購重組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風險。例如,商譽減值風險、“忽悠式”重組風險、整合風險、財務風險等。併購重組活動需要關注政策變化和監管要求,避免違規操作。
併購重組市場轉暖
近日,包括雅運股份、申通地鐵、甘肅能源、英唐智控、國中水務、、海通證券、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釋出併購重組相關公告。
不少公司在近日披露的重組進展中提到,相關方正在有序推進重組程序。
雅運股份11月22日晚間釋出關於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預案後的進展公告。公司擬透過發行股份及現金相結合的方式收購成都鷹明智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並募集配套資金,此次交易預計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及關聯交易,但不構成重組上市。截至公告日,公司及相關方正在有序推進此次交易的相關工作,仍需完成審計、評估等程式。公司表示,待相關工作完成後,將召開董事會審議交易事項,並召開股東大會審議相關議案。
11月22日晚間,格力地產披露重大資產重組草案,公司擬以其持有的上海合聯、上海保聯、上海太聯、三亞合聯及重慶兩江的100%股權及格力地產相關對外債務,與海投公司持有的珠海市免稅企業集團有限公司51%股權進行置換,估值差額部分以現金進行補足。
透過本次重組,格力地產將逐步退出房地產業務,注入盈利能力較強、現金流情況較好的免稅業務,發展成為以免稅業務為核心、圍繞大消費運營等產業鏈佈局的上市公司。
國泰君安研報顯示,此輪併購潮主要聚焦“硬科技”,在併購方向上有明顯傾斜,且更加強調產業鏈上下游整合,資本市場服務“硬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內在邏輯。其中,機械裝置、汽車、電子和醫藥生物等科技行業,以及細分領域較多且競爭壓力大的基礎化工、電力裝置等行業是A股併購重組的“主戰場”。
以醫藥生物行業為例,包括東北製藥、康緣藥業、千紅製藥、新諾威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近期釋出併購相關公告。
關注業務協同潛力
海通國際研報顯示,2024年9月,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從支援跨行業併購、簡化重組市場交易流程和提高監管包容度等角度,進一步激發我國併購重組市場活力。內容包括支援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進一步提高監管包容度;提升重組市場交易效率;提升中介機構服務水平;依法加強監管等。對於併購重組市場,應該重點關注併購標的的業務協同潛力。
長江證券認為,上市公司挑選優質資產進行併購重組,如果能夠共享雙方的資源、核心能力以及其他優勢,就能大大發揮協同效應,透過實現經營協同、財務協同、管理協同、稅收協同或無形資產協同,實現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等目的,最終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併購六條”等政策釋出後,市場反應熱烈,A股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熱度明顯升溫。併購重組對A股上市公司來說,可以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資產質量與創新能力、提升發展質量與收益水平、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協同效應。透過併購重組,上市公司可以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行業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併購重組有助於提高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創新能力,整體提升其競爭優勢。
柏文喜同時提到,盲目跨界併購可能帶來企業脫離主業導致的經營風險和監管風險,“忽悠式”重組帶來的風險不容小覷。此外,併購後的業務整合可能面臨文化衝突、管理挑戰等問題,影響併購效果。財務風險方面,併購可能涉及大量資金投入,若併購後無法實現預期的財務效益,可能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造成壓力。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