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叩叩財經統計,自2019年註冊制改革逐步實施至2023年底,五年時間裡,包括北交所在內,A股共有1905家企業成功掛牌上市,但上市當年即由盈利轉為虧損的企業僅有13家。利爾達和安達科技是自北交所開板以來到目前為止唯二兩家在上市首年就出現虧損的企業。
本文由叩叩財經(ID:koukouipo)獨家原創首發
作者:姚 毅@北京
編輯:翟 睿@北京
日前,北交所向各會員單位下發了最新一期會員通訊。
作為旨在幫助各會員單位及時瞭解業務政策資訊,加強行業交流,併為會員執業提供參考資訊的北交所會員通訊,至今共釋出了19期。
據叩叩財經獲悉,在這份最新的會員通訊中,北交所除了總結自8月底以來的幾個月內有關北交所釋出的各大重要政策與相關資訊外,也在“警示”一欄中以匿名的方式通報了“保薦機構保薦專案上市當年即虧損”的兩大案例。
無論是在滬深IPO還是北交所上市稽核監管中,企業上市即出現業績的大幅變臉甚至虧損,一直以來都是監管層關注的重點。
這並不難以理解。
企業經營的成長性和業績的持續性,都是衡量一家企業是否符合A股上市的重要指標。
那麼,企業一旦在上市之初即出現業績的大幅下滑尤其是虧損者,負責該專案的保薦機構及相關保薦代表人是否履職盡責,自然難逃監管層的質疑和追查。
“在過去多年中,如果保薦的上市企業在上市當年就出現了虧損,不僅保薦機構將被面臨較長時間的業務暫停,而相關保薦代表人的從業資格也將被直接取消。”有接近於監管層的資深投行人士告訴叩叩財經。
2008年,在證監會發布的首份《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下稱《保薦管理辦法》)中,即嚴格規定,如果上市企業在“公開發行證券上市當年即虧損”的,在“中國證監會自確認之日起暫停保薦機構的保薦機構資格3個月,撤銷相關人員的保薦代表人資格”,如果“公開發行證券上市當年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中國證監會可根據情節輕重,自確認之日起3個月到12個月內不受理相關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的推薦;情節特別嚴重的,撤銷相關人員的保薦代表人資格”。
2009年5月,在創業板開板之前,證監會對《保薦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在保持對“公開發行證券上市當年即虧損”的專案沿用“暫停保薦機構的保薦機構資格3個月,撤銷相關人員的保薦代表人資格”的嚴厲處罰外,則將“上市當年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對應懲罰僅限制在了“主機板”中。
近年來,隨著A股註冊制的改革落地,為適應新的稽核與監管趨勢,在最新2023年初修訂頒佈的《保薦管理辦法》中,依然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主機板上市和主機板上市公司向不特定物件公開發行證券並上市當年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股票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並在北交所上市和上市公司向不特定物件公開發行證券並上市當年即虧損且選取的上市標準含淨利潤標準”的,“證監會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保薦機構及其相關責任人員採取出具警示函、責令改正、監管談話、對保薦代表人依法認定為不當人選、暫停保薦機構的保薦業務等監管措施”。
據北交所在最新一期的會員通訊中通報稱,2023 年 2 月,保薦機構 A 及2 名保薦代表人保薦的 B 公司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2023 年 3 月,保薦機構 C 及2 名保薦代表人保薦的 D 公司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B 公司和 D 公司選取的上市標準均含有淨利潤標準。2024 年 4 月,B 公司和D 公司披露 2023 年年度報告,顯示其 2023 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負值,上市當年即出現虧損。
按照上述《保薦管理辦法》和《北京證券交易所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細則》(下稱《北交所保薦管理細則》)第四十九條有關規定,北交所對保薦機構A、保薦機構 C 及 4 名保薦代表人均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自律監管措施。
雖然北交所在通報中僅以B、D代稱兩家涉事公司,但這兩家企業的真實身份並不難猜。
據叩叩財經證實,B公司即為利爾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爾達”),D公司則指向了貴州安達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達科技”)。
在當初利爾達和安達科技申報北交所上市之時,兩家企業都因高速的業績增長和規模化的經營利潤,成為了市場所關注的北交所上市“明星”企業。
公開資訊顯示,利爾達是在國信證券的保薦下於2022年6月30日向北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並獲得受理的。
2023年1月19日,利爾達的北交所上市申請在順利獲得證監會註冊後,於同年2月17日正式敲鐘掛牌公開交易。
安達科技在北交所的上市時間稍晚於利爾達。
2023年3月23日,當安達科技以每股13元的價格於北交所掛牌時,其一度風頭無兩——彼時,其就以超額配售後總計7.48億元的融資額,創下了北交所至今未破的上市最大融資規模。
諷刺的是,在2023年當年,安達科技的業績就出現了鉅額虧損。
於是也就有了包括其上市保薦機構——中信證券以及相關保薦代表人被證監會和北交所的悉數追責的後續。
“利爾達和安達科技是自北交所開板以來到目前為止唯二兩家在上市首年就出現虧損的企業”,上述資深投行人士告訴叩叩財經。
據叩叩財經統計,自2019年註冊制改革逐步實施至2023年底,五年時間裡,包括北交所在內,A股共有1905家企業成功掛牌上市,但上市當年即由盈利轉為虧損的企業僅有13家。
而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中,在當年上市即出現虧損的企業共有5家。其中科創板一家為九州一軌,創業板有北方長龍和格力博兩家,剩餘的兩家即是北交所的利爾達和安達科技。
2024年5月7日,浙江證監局釋出關於對國信證券及相關責任人員監管處罰的決定,宣佈對國信證券、劉洪志、朱星晨分別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並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這也是監管層向中介保薦機構針對北交所上市專案開出的首份因上市當年出現業績虧損所導致的監管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利爾達還是安達科技,其保薦機構及相關保薦代表人被追責固然值得業內警示與反省,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中,兩家企業經營態勢的變化不僅未有企穩,反而愈演愈烈。
1)北交所上市首年業績“變臉虧損”懲處首例
正如上述所言,利爾達是北交所有史以來因上市當年即出現業績虧損而遭到監管層追責的首例。
利爾達是一家主營 IC 增值分銷業務和物聯網模組及物聯網系統解決方案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
早在2015年初,利爾達就成功掛牌新三板,這也為其在2022年申報北交所上市奠定了基礎。
在2022年之前,利爾達的確是有著足夠的基本面實力去衝擊北交所上市的。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9年至2021年間,利爾達的營業收入從12.56億增長至了22.05億,扣非淨利潤也從2019年僅2300萬出頭,至2021年時,就已高企至1.7億。
以彼時利爾達的經營資料,別說包容性更強、上市門檻更低的北交所,甚至是申報A股滬深主機板上市,也是符合相關條件的。
從某種角度上說,利爾達是相當幸運的。
事實上,在其獲得證監會註冊批文成功上市前夕,其業績已明顯出現了變臉趨勢,幾乎與距離上市失敗的命運僅懸於一線。
2023年1月底,正拉開發行大幕的利爾達,公佈了其北交所上市招股書,其表示2022年上半年,利爾達的扣非淨利潤依然保持著持續增長,達到了6528.8萬,同比增長20.86%。
2023年2月17日,利爾達成功在北交所掛牌上市。
僅僅十天後,利爾達的2022年業績快報出爐,其當年的扣非淨利潤落定在了9249.34萬元,同比下滑近46%。
要知道,按照北交所上市稽核的相關規定,若“發行人最近一年(期)經營業績指標較上一年(期)下滑幅度超過50%的,如無充分相反證據或其他特殊原因,一般應認定對發行人持續經營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距離業績同比下滑50%的“紅線”僅僅一步之遙,彼時的利爾達也算是逃過了一劫。
“利爾達2022年時雖然業績出現了大幅波動,但勝在其盈利規模依然近億元,同樣是當時大多數擬北交所上市企業無法比擬的。”上述資深投行人士表示,也許正是有此“光環”加身,即便在業績已出現大幅下滑的趨勢之下,監管層仍然未讓其發行“待定”。
不過此時利爾達也曾向監管層信誓旦旦的表示“假定外界宏觀經濟、政治因素、公司自身經營管理等內外部環境較目前均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公司初步預計 2023 年營業收入和利潤水平較 2022 年度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
顯然,利爾達並未兌現其給予監管層與市場的“預期”。
2023年4月,剛剛上市兩個月的利爾達就給出了一份扣非淨利潤同比下滑96.84%的2023年一季報。
緊接著,在2023年8月,利爾達公佈的其北交所上市後的首份中報中,其就已經出現了200餘萬的虧損,扣非淨利潤同比下滑104.31%。
不得不承認,如果證監會給利爾達的上市批文稍有拖延,那麼利爾達此番上市很可能就將因不滿足北交所上市條件而功虧一簣。
在2023年年報中,利爾達的虧損還在進一步放大。
在這利爾達北交所上市的第一年中,其用一份極其難堪的經營資料回饋給了信任它的監管層和投資者們。
資料顯示,2023年中,利爾達從前一年近億規模的扣非淨利潤下滑至虧損1831.7萬。
這一結果與其曾預測的“2023 年營業收入和利潤水平較 2022 年度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截然不符。
對此,利爾達給出的解釋是在2023年內“宏觀經濟整體下行,客戶需求減弱導致產品業績和毛利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同時因存貨較多計提的跌價損失增加以 及管理費用有所增長,最終導致淨利潤的減少”,並堅稱“公司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繼續專注於主營業務的穩健發展,不斷完 善經營管理體系,穩步實施市場拓展工作”。
無論利爾達如何為自己業績的虧損找理由,但其是明確違反了《保薦管理辦法》和《北交所保薦管理細則》的相關規定。
於是,在2024年5月,護送利爾達北交所上市的相關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成為了因北交所上市專案的業績變臉被監管層處罰的首例。
2024年以來,利爾達業績的斷崖式下滑不僅還在繼續,更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據利爾達剛剛最新公佈的2024年三季報顯示,在2024年過去的前三季度中,其營業收入雖然僅同比下滑了12.79%錄得14.6億,但其扣非淨利潤虧損額已至5595.55萬,同比業績本就羸弱的2023年同期,下滑幅度達到驚人的485.26%。
利爾達繼續將企業在2024年業績的“跳水”歸結於“受宏觀經濟、市場景氣度等因素的影響”,此外,其稱“受匯率波動及利息費用增加影響致財務費用增加”,也讓其利潤進一步被吞噬。
2)從北交所“明星”到投資者的“棄子”
因2023年的年報公佈時間稍晚於利爾達,又或許是因為其上市時間排在利爾達後,安達科技及其中介機構慶幸地躲過了監管層對北交所上市專案業績變臉的首罰。
在利爾達北交所上市的保薦機構國信證券及相關保薦代表人被浙江證監局懲處落地三個月後,中信證券及相關保薦代表人才因保薦安達科技北交所上市遭到了貴州證監局的監管處罰。
2024年8月5日,貴州證監局公佈了對中信證券及其保薦代表人陳健健、趙倩採取了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處罰決定,並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據上述來自於貴州證監局的處罰決定稱,經中信證券及相關保薦代表人保薦的安達科技於2023年3月23日在北京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上市標準中包含了淨利潤標準。然而,安達科技在2024年4月29日披露的《2023年年度報告》中顯示,公司2023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63,392.83萬元,即上市當年即出現虧損。
時間回到一年多前,當2023年3月,一舉募得創北交所上市最大規模資金紀錄的安達科技,此時應該不會想到,彼時被投資者作為北交所上市“明星”企業的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會跌落神壇,一度成為遭投資者“用腳投票”的棄子。
以安達科技在上市前公佈的業績水準,其能從北交所圈走7.48億資金,是並不讓人覺得意外的。
畢竟,在2022年時,也即是安達科技上市前的最後一期財務報告中,其當期賺得的扣非淨利潤就已高達8.16億。
主營鋰電池正極材料及其前驅體的生產製造的安達科技,主要從事磷酸鐵、磷酸鐵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主要產品中磷酸鐵主要用於自產磷酸鐵鋰,磷酸鐵鋰主要應用於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製造,並最終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及儲能領域。
2022年10月,在安達科技提交北交所上市申報後,在對其發行上市稽核中,監管層便重點關注了其業績大幅增長的可持續性,並要求安達科技說明期後是否存在業績下滑的風險。
然而安達科技自信地回覆北交所稱,目前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向好,隨著下游需求的持續增加,公司經營業績情況良好。
安達科技所謂的“情況良好”也僅僅在堅持到了其成功上市之前。
和利爾達一樣,同樣的劇情在安達科技中上演。
2023年4月26日,安達科技就給出了一份同比扣非淨利潤下滑93%的2023年一季報,此時,距離其成功掛牌北交所上市尚不足一月。
2023年8月,安達科技釋出其北交所上市後的首份中報,其扣非淨利潤在此時便已虧損2.4億,同比下滑139.06%。
雖然早有預期,但當2024年4月29日,安達科技向市場交出了其營收同比下滑超過50%,對應淨利潤虧損規模超過6.33億的上市首年“成績單”時,還是引發了市場的熱議。
不僅業績劇變,經貴州證監局調查還稱,安達科技將客供碳酸鋰對應磷酸鐵鋰銷售業務收入確認由淨額法調整為總額法,導致披露的2023年一季報、半年報、三季報、年度業績快報分別多累計確認營業收入10.25億元、13.48億元、17.49億元、19.23億元,以及分別多累計確認營業成本10.25億元、13.48億元、17.49億元、19.23億元,造成資訊披露不準確、更正不及時。
和利爾達一樣,令人擔憂的經營環境惡化趨勢,安達科技也還在繼續。
在2024年10月底,安達科技釋出的2024年三季報中,其營業收入繼續以超過50%的跌幅下探,2023年前三季度尚有超過25億營收的安達科技,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僅剩下了10.8億。對應的扣非淨利潤在同比下滑近37%後,虧損額已擴大到5.28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