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何明俊
編者按:時光的力量滾滾向前,潛移默化,改變世界、改變時代、改變每一個人,不可逆轉。11月18日,《時代週報》將迎來十六週歲生日。十六年來,我們以富有穿透力的思想和銳利的新聞事實,用專業視角解讀中國資本趨勢和產業變革,用工匠精神講好大國崛起的中國故事,用財經智慧助力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夢。我們見證著這個偉大的時代,也記錄著一個個關於勇敢、熱愛、求變的故事。值此十六週年之際,《時代週報》推出“為勇敢作序”特別報道,為勇敢鼓與呼。
2018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國產化佔比逐步提升,電池產業鏈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日益擴大,而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又進一步推動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的發展。
據Clean Technica資料,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創下歷史新高,突破1300萬輛大關,達到1368.93萬輛,同比增長35.7%。而根據中國海關總署資料,2023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額約為654.93億元,同比增長27.55%。
當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已升級為萬億賽道規模。據鋰電池行業規範公告企業資訊和行業協會測算,2023年全國鋰電池總產量超過940GWh,同比增長25%,行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中國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高度重視汽車產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熊繼軍在今年9月的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明確表示。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苗圩則表示,未來,預計我國新能源汽車還將保持10%至20%的增長速度,直到國內銷量達到2000萬輛以上,才會轉入到穩定增長階段。
動力電池迭代史
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起步於千禧年。2000年,中國學術界曾多次提議“把發展轎車清潔能源作為中國汽車工業跳躍發展的起跑線”。彼時,無人可預料中國可以依靠新能源汽車在全球汽車工業版圖中佔據一席之地。
經過多年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廣闊前景被市場看見。
2010年,新能源汽車被國務院確定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主要發展方向確定為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在這兩個方向上,未來的中國走出了“混動王者”比亞迪和一整套完善的動力電池產業鏈。
2013年,消費者購車補貼政策啟動。超額補貼下的新能源汽車,價格接近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藉此進入消費者心智,新能源汽車產量開始翻倍。但直到2017年,動力電池產業鏈的發展依舊緩慢。
發展的轉折點出現在2018年。當年7月,新能源汽車最為知名的美國企業——特斯拉,在上海浦東新區定下了超級工廠的地址。同年12月,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登陸創業板。也是在這一年,動力電池產業鏈國產化程序正式啟動。
2019年至2020年,四部委多次釋出《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其中2019年補貼標準在 2018 年基礎上平均退坡 50%,原則上2020-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並提高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門檻要求。
“補貼退坡+能量密度門檻要求”,新能源汽車從中游動力電池到下游終端車型的競爭全線升級。隨著相關部門不斷完善制度,動力電池產業鏈開始大洗牌,特斯拉如同一條鯰魚,攪動著國內沉寂已久新能源市場。
自此之後,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飛速發展,廣闊的市場空間更容易孵化出巨頭企業。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的蓬勃發展,誕生出一批龍頭企業。
SNE Research資料顯示,2024年1-9月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裝機量為599.0GWh,同比增長23.4%。其中,寧德時代(300750.SZ)以36.7%的市場份額繼續位居全球榜首,比亞迪(002594.SZ)則以16.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中創新航(03931.HK)、國軒高科(002074.SZ)、億緯鋰能(300014.SZ)和欣旺達(300207.SZ)分別排名第四、第八、第九和第十。
雙碳之路:助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
雙碳目標明確了中國能源的發展之路,新能源需要扛起未來能源的大旗。在當前中國的綠色能源儲備中,光伏、新能源汽車、儲能已實現完善的產業鏈配套,但氫能這類終極能源距離完全落地尚有遙遠的距離。因此,推進以動力電池產業鏈為代表的新能源,既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同時也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
過去,日韓企業在全球動力市場上佔據大量市場份額,中國強勁的需求支撐起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的發展。如今,中日韓三國企業將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瓜分,而中國企業則佔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全球排名前十的廠商有六家均為中國企業。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能源結構轉型的迫切,並持續完善法規,行業朝著規範化方向發展。
聯合國環境署(UNEP)評估認為,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需求將飆升至每年3400億美元,但目前的支援金額卻不到1/10。顯然,要確保全球能夠實現協定中將全球溫升控制在低於2℃之內、力爭1.5℃水平的目標,中國力量必不可少。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當中明確到2035年,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減汙降碳協同增效取得顯著進展,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綠色低碳軌道,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同時《意見》提到,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
要實現這些目標,動力電池技術必須持續創新。回顧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歷程,科技是貫穿全程的核心,從磷酸鐵鋰到三元鋰電池再到半固態電池,各種技術百花齊放。而中國企業已經完成了從追趕者到領先者的角色轉變。
動力電池的技術路線基本可以劃分為高能量密度以及高性價比,前者主要依靠技術創新儘可能地提高能量密度,實現更多可能性,後者則透過不同的材料搭配儘可能地降低成本,實現更廣的覆蓋。
對於未來全球能源轉型,各國可以選擇多種技術路線或進行不同技術路線的混搭。當前比較友好的解決方案是降低對材料依賴的同時延長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透過回收動力電池進行二次利用來提高動力電池的能源週期,最終達到綜合效率最大化。
這意味著需要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機制,合理利用舊動力電池。
據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預計,到2042年,全球生產的電池將一半用回收鋰,一半用礦產,就可滿足社會需求。未來或將不需再開採新的礦產資源,全部依靠回收資源進行製造,實現全面的資源迴圈。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和保有量均佔全球市場的一半以上,即將退役的動力電池會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自2012年開始,中國陸續頒佈實施一系列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規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市場。
動力電池是實現全球能源結構轉向的關鍵所在,具備先發優勢的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在全球低碳之路上已佔據優勢生態位。無論是技術還是決心,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都將持續以引領者的姿態,攜手全球各國走向低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