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跑了?外資:我沒跑,我是被“出局”了!
外資跑了?外資:我沒跑,我只是換了個“姿勢”。
泰國首富“鐵定不跑”,釋放外資在中國一個微妙的訊號。
中國企業出海,一個值得普通人思考的視角。
半個月前,泰國首富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如何看看待“外資撤出中國”這個話題時,當即給出了明確表態。
他的原話是:“大家退我進,這正是我的機會。”
謝國民這一番斬釘截鐵表態的背後,不光是一個頂級企業家從更高維度,透過甚囂塵上“外資撤出中國論”做出的果斷決策,更是對中國經濟活力的信心和篤定。
最近幾年,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外媒在“外資跑了”這個話題上翻炒,生怕“外資跑了”在輿論上涼涼。
而每每在這樣一些微妙時刻,“穩外資”這個關鍵詞,也會頗頗推至臺前。特別是今年,“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之一,讓外資在國內又吃到了一波罕見的紅利。
比如,在2024年商務部龍年首場外資企業圓桌會上,“外資24條”就被重點關注。比如,今年備受關注的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再比如,允許外資醫院進入國內等等。
一系列動作的背後,釋放的是高層對外資的重視和開放的決心。畢竟,外資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
一組來自商務部的資料顯示,近些年來,外資企業在中國吸納就業人數超過4500萬,其中城鎮就業崗位就達到了10%以上。同時,還貢獻了1/3的進出口額和1/6的稅收。
貢獻的背後,是龐大而又不離不棄的外資群體。2023年,外資企業在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規模處歷史高位。這組資料在2022年,是: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數量為38497家。而2021年,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為6.1萬家,同比增長23.3%。
從2021年的6.1萬家,到2022年的38497家,再到2023年的53766家,儘管資料有反彈,但毫不避諱的說,的確有外資跑了。
不說遠的,拿今年來說,前些天商務部就公佈了一組最新資料:今年前10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932.1億元人民幣,這個資料在2023年,是11339.1億元。
儘管2024年還有最後2個月資料沒有披露,但能預想到的是,要想從6932.1億元追到11339.1億元,恐怕是個非常艱鉅的任務了。
當然了,單說資料有點兒抽象,觀察近幾年來一些些比較知名外企的動作,不管是業務上,還是規模上的變化,就直觀多了,比如:
2024年8月,IBM中國區突然決定,把原本設在中國系統實驗室的開發任務轉移到海外,退出在中國所有開發任務。
2023年,微軟突然撤離了中國區七八百名Azure人工智慧團隊員工。
2019年,三星手機先後關閉了在深圳、天津、惠州等地的工廠;亞馬遜也宣佈,退出中國電商市場,關閉在中國的電商業務。
有人說,這些知名外資在國內業務上或收縮、或轉移、或退出,是他們不看好中國。
但如果再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一部分往日風光無限的外企們,無論IBM、微軟也好,三星、亞馬遜也罷,如今在中國這片市場上,曾經耀眼的光環,正日漸暗淡,甚至有的都打不過同類國貨產品。
舉幾個咱們都熟悉的例子。
這些年來,華為在智慧手機、通訊裝置、雲服務,特別是在5G技術和智慧手機領域,就不輸三星、蘋果。
小米智慧手機這幾天在全球市場上風聲水起,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市場上的佔比,已然說明一切。
阿里巴巴和騰訊在雲計算服務領域,已能與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爭個高下。
如果從這個角度再去琢磨,有些外資跑了,並不是不看好中國,對中國市場失去了信心,而是跑的很順應趨勢,說的更直白些,他們的調整、甚至“出局”都是大勢所趨。
儘管觀察最近20年的資料會發現,2009年、2012年、2016年等,每隔幾年,就會發生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回落的情況,特別是最近幾年“外資撤出中國論”呼聲日漸高漲。
但客觀點兒說,對於一個有著百萬億級GDP超級大市場的中國來說,誰帶著真金白銀來了,誰又帶著真金白銀走了,都算正常,不必過於擔憂。
而值得擔憂和正視的是,與以往相比,如今中國市場的結構,變了。
還得拿官方資料說事兒。
商務部發布的行業分佈資訊透露,2021年,外資在中國投資還主要集中在製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等領域。到了2023年,醫療儀器裝置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建築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32.1%、43.7%。
說白了,如今的中國經濟,新興產業正逐漸取代傳統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最新抓手。而這一次“轉換”背後的巨大潛力,已有別於以往傳統產業、傳統思維。
有意思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泰國首富謝國民,這些年來就是從農牧食品,到商業零售、製藥、地產、工業、金融和傳媒等領域,藉助於中國不斷蓬勃的新舊轉換改革潛力,才十幾年來一直穩坐泰國首富寶座。
更微妙的是,在中國深耕了40年的謝國民,他背後的泰國,這兩年被形容是中國企業出海和國際化的橋頭堡。
現在的泰國,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產品、中國企業、中國資本隨處可見。
早些年,中企出海泰國,最大的優勢專案,是大型基建工程。泰國機場、鐵路、碼頭、工業園的大型專案上,都有“中”字頭基建巨頭忙碌的身影。
修橋架路,中國的實力不消多說。
後來,越來越多的中企進入泰國,在電商、小家電、流媒體、餐飲(尤其是火鍋和飲料)等行業,逐漸嶄露頭角。
再後來,新能源車在泰國火了。資料顯示,過去三年,泰國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增長了近40倍。更令人驚訝的是,原本被日系車常年“霸佔”的泰國街頭,如今停滿了上汽、長城、哪吒、比亞迪、埃安、長安、奇瑞等中國品牌。
2023年,中國車企在泰國的市場佔有率從5%直接提升至11%。而且泰國官方認為:仍有龐大增長空間。
這也意味著,在泰國的中企,還會有更多的成績。這些成績更多的是市場邏輯之下的自然趨勢——自由競爭,優勝劣汰。
這些成績的背後,是:紮根本土→更深層次瞭解當地市場→互利共贏。
站在今天的視角,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企業或個人,走出去,都不失為一種選擇。
當然了,我們知道出海之路並不會一帆風順,有文化差異、法律法規差異,也面臨著市場競爭、匯率波動風險。
但,對於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經濟態勢,出海都將是企業和個人的一條嶄新的路子,走好這條路,做好對沖,新的機會就會來到你身邊。
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經濟態勢,
作為普通人,該如何應對?
一困惑就出門,
走出自己固有的思維和環境,尋找新出路。
對資產趨勢、當下機會、投資方向有需求的朋友,
可以掃碼進入成竹資產配置交流群。
開啟全球視野,尋找掘金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