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格總在人間的第817篇原創
我之前不建議大家炒股,現在改口了,原因都在下面這個影片裡。
可以從這個影片引申出來一個道理。
就是人這輩子如果想得到很多,那麼拓寬行為邊界是必做的事,不可避免,而且拓寬行為邊界的過程裡必然伴隨陣痛,陣痛同樣不可避免。
所以一個人的成就大小,認知高低,完全取決於你承受陣痛的能力,以及如何從陣痛中反思並迅速恢復。
就拿炒股來說。
第一種情況是小白砸進去一大筆錢,虧掉,久久不能翻身,這是很多老股民的血淚教訓。
第二種情況是乾脆不參與,不入市,所謂的不炒就跑贏99%的人,因為炒股的人大多都在虧。
拋開以上兩種無腦參與和乾脆不參與,我建議的選擇是當你非常年輕月薪3000的時候開戶,可能最初只投個1萬塊錢,在裡面窮折騰,看自己能把這1萬塊折騰到什麼地步,反正不管怎麼縮水,堅持不下牌桌。
等10年後你月薪比如說2萬了,你已經把炒股的學費交過了,這時候你在股市裡駕馭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甚至更多,風險就要小不少。
所以大家發現普通人最容易犯什麼錯誤了沒?
要麼,心血來潮一把梭哈,全部積蓄虧掉半數,把自己整得死去活來不說,還怨天怨地從不反思。
要麼,乾脆敬而遠之,不參與不犯錯,可是也錯過財富指數增長的機會。
前者就像是“速勝論”,後者像是“投降論”,都不是積極的思考方式。
我更崇尚“持久戰”:
前期以極小的代價換來寶貴經驗教訓,慢慢的當你認識提升,自家血槽也厚了,資訊和資源也豐富了,再透過勝利成倍賺回來。
我兒子現在初三,有一次散步我和他聊起這個話題,就說等幾年後他18歲成年,會立刻去開個股票賬戶,給他一點錢自己折騰。
除了炒股,創業戀愛之類也是一樣。
我希望他在大學畢業之前就用很小的代價,把很多人40歲50歲都沒有經歷過也沒想明白的事,都經歷了,想明白了,帶著相對還算成熟的思維方式進入社會。
不要學他爹我,我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高配版的高中生,啥也不懂,在社會上花了很長時間撞得頭破血流,雖然後面靠自己悟出來一些道理,但是大把時間也過去了,就很遺憾。
所以說,網際網路上那個金句“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是有道理的。
認知之外的認知從哪裡來?別人告訴你就算得到認知了嗎,並不是,認知只能從折騰中來,從來沒有折騰過就不可能收穫高階的新認知。
比如誰都知道炒股不能追漲殺跌,請問10月8號、9號那兩天,跟著輿論衝進A股追漲,又在之後急跌那兩天慌忙割肉的人有多少?簡直不要太多。
沒辦法這就是人性,說起道理來都懂,一操作就衝動,就欲罷不能。
所以,“持久戰”提倡的(1)儘早投入,(2)小規模投入不下牌桌,(3)損失後反思總結,這3點缺一不可,尤其是反思總結。
有人中了一槍會覆盤自己衝鋒的姿勢不對,爭取下次避開火力,但有人中槍只會抱怨子彈不長眼睛自己運氣不好。
當然了,是不是按我說的這些,就一定可以達成目的賺到錢?
也不一定。
不過我相信另外一個金句,就是“模糊的正確也好過精確的錯誤”。
模糊的正確未必能馬上看到結果,但是方向沒問題,拿到結果就是遲早的事,精確的錯誤恰恰相反,過於精確會對條件要求太苛刻,往往事與願違。
什麼叫“精確的錯誤”?我舉個例。
很多家長幫孩子高考填志願,喜歡找人問,什麼專業未來最好就業?他們企圖找到一個精確方向,只要進到該專業穩妥拿到學歷,孩子就有個飯碗了。
這種飯碗有沒有,也許有,但是很少很少,要不然,該怎麼解釋今年畢業找不到工作的這幾百萬大學生呢,他們當初的志願全都報錯了麼?
很顯然,並不是。
真正原因是“專業選好,就業能有保障”這個結論,需要太多前提條件了,比如經濟形勢持續向好,比如熱門行業不發生萎縮,而這些沒有誰可以保證。
前提條件一旦變化,當初看起來精確的安排,立刻會變成精確的錯誤。
記得馬斯克有次接受採訪時就說,科技進步太快了,兩年之後的工作崗位都還沒發明出來呢。
所以,家長不如採取“模糊正確”的策略。
比方說我自己,我也不知道兒子未來會學什麼專業,他想讀到什麼學歷,不知道他會不會喜歡炒股,炒股能不能賺錢,不知道他會創業還是打工,啥時候創業往哪個方向創業,我啥都不知道,前面完全一片模糊。
但是沒關係。
我一直鼓勵他不斷嘗試新領域,鼓勵他試錯,提醒他總結,讓他學會打持久戰。
我教育他具備一個成事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比如抗挫能力,比如學習能力,比如團結別人的能力,比如發現機會的能力。
具備了這些素質,誰都拿不走,他未來遲早可以找到一件事自己喜歡且擅長還賺錢,這就是“模糊的正確”。
我是格總,前華為銷售;前投資公司總監;《職場的邏輯》書作者;影響120萬人的職業規劃諮詢專家。
往期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