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都市報、N影片報道
近日有訊息稱中國多產品線裁員,賠償方案有“N+1”“N+2”“N+3”不等。有強生中國區被裁的員工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此次裁員規模為20%,主要涉及外科部門,裁員是透過郵件私發的,她簽訂的離職日期為今年年底,而近年強生陸續都有人員最佳化,但這次涉及架構調整,波及面更廣,“賠償還不錯,按年限有劃分,最多是N+3”。
11月14日,南都·灣財社記者透過官方郵件渠道聯絡強生中國,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應,同日記者致電強生中國,但未得到明確回應。
2023年以來強生集團被曝多次裁員
今年第三季度增收不增利 亞太非地區營收微增
美國強生集團(J&J)原本擁有大寶、強生嬰兒、露得清、泰諾、邦迪、城野醫生、李施德林等涵蓋個護、健康護理等業務的產品,但自2021年集團將旗下消費者健康業務拆分後,便專注在醫療科技(MedTech)和創新制藥(Innovative Medicine)兩大業務上,而消費者健康業務則成為一家獨立公司Kenvue(科赴)並於2023年在紐交所上市。
圖源強生官網
公開資料顯示,強生自2023年以來就被曝出有過多次裁員,涉及業務合併、關閉其製藥部門的心血管和代謝部門、裁員其子公司位於美國工廠的員工等。但在公開報道中,強生集團並沒有公開對此回應。
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近期也有訊息稱強生中國對其外科事業部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前述受訪員工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確有此事,記者曾於11月14日聯絡強生中國求證,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應。訊息稱,自2025年1月1日起,外科事業部將重組為由微創與能量外科事業部、傷口閉合事業部、生物外科事業部、外科全產品拓展事業部(即廣域市場事業部)、戰略市場部、機器人與數字化六大部門組成。
據強生10月15日釋出的三季報,今年第三季度,強生銷售額同比增長5.2%至224.71億美元,淨利潤同比下滑37.5%至26.94億美元,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調整後淨利潤同比下滑13.3%至58.76億美元。
分部門看,第三季度,創新藥物營收同比增長6.4%至145.80億美元,醫療技術營收同比增長3.7%至78.91億美元。據強生中國官網顯示,其創新制藥的產品覆蓋血液、免疫、實體腫瘤、傳染病等,其醫療科技則是用於微創及開放性手術、電生理學、骨科、整形及感染預防等領域的醫療器材。
按地區來看,美國是強生營收主要來源,佔比約57%,而亞太非地區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微增0.5%至34.75億美元,營收佔比約15.5%。
據強生中國官網,今年進博會上,強生創新制藥中國區總裁Cherry Huang表示,期待繼續攜手行業各方,服務更多中國百姓的健康需求,為中國的醫療健康事業添磚加瓦。強生醫療科技中國區總裁周敏濤表示,將推動眾多創新展品更快在中國落地,並將源自中國、本土生產的“中國智造”創新產品推向全球市場。
消費品新公司上市後也瘦身
CEO稱明年重點為EMEA地區 疑似失意中國市場?
脫離強生併成功上市的科赴也於今年開啟裁員。南都此前報道,美國時間5月7日,科赴釋出一季報時表示,公司董事會批准了一項措施,預計全球裁員4%,旨在提高組織效率併為科赴的未來增長做好更好的定位。據科赴官方披露的資料,科赴共有22000名員工,以此粗略估計,此次裁員預計影響880名員工。
科赴的產品比新強生更加面向C端,不過,據其11月7日釋出的三季報,其皮膚健康和美容板塊的營收也出現同比下滑,該板塊也是科赴公司前三季營收唯一下滑的板塊,包括的產品有大寶、露得清、艾維諾、城野醫生等。
整體來看,科赴前三季度(截至9月29日的前九個月)淨銷售額同比微增0.13%至117.93億美元,淨利潤同比下滑44.88%至7.73億美元,調整後EBITDA同比增長2.03%至28.68億美元,調整後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58.0%增長至60.9%。
圖源大寶官方賬號
科赴似乎“失意”中國市場。在早前半年報電話會議上,執行長Thibaut Mongon就曾表示,科赴在中國的大部分業務都是自我護理,尤其是在過敏、鎮痛、抗真菌、兒科等領域,但是在皮膚護理和美容板塊,消費者會更加謹慎。
在三季報電話會議上,Thibaut Mongon表示,眾所周知在中國,消費市場仍然充滿挑戰,他表示,“我認為我們不能指望亞洲消費者的情緒有所改善,因此對我們來說,2025年真正的重點是推動EMEA地區的擴張,該地區業績良好”。
科赴首席財務官Paul Ruh表示,去年第三季度,公司開始感受到中國消費者對日本(品牌)的抵制情緒,所以公司也正在應對,“這不是影響第三季度的重要因素,同樣也不會成為影響第四季度的因素”。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兩位科赴高管所指受影響的品牌為科赴旗下日本品牌城野醫生。
這是否意味著科赴失意中國市場呢?接下來企業對其在中國市場的規劃如何?南都·灣財社記者曾於11月10日傳送採訪郵件至科赴總部IR及媒體聯絡處,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