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招商證券釋出研報稱,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券業併購案例呈現一定共性,即交易雙方多屬於同一實控人;國資出讓券商股權多為響應監管要求、集中資源聚焦主業而剝離非主業持股專案,而民企出讓券商股權則為減輕經營壓力。圍繞以下思路挖掘潛在併購個股:屬於同一實控人旗下的兩家或多家券商;國資剝離非主業持股專案,倘若剝離專案在資管、投行業務上具有相對優勢,則可大幅增加被並機率。
招商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回溯歷史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六項建議”搞活市場、分業經營、化解混業風險,到 2004 年首版“國九條”出臺、行業違規運作暴雷拉開“綜合治理”序幕,2008 年“一參一控”控制同業競爭、重塑行業格局,再到 2014 年第二版“國九條”出爐、創新成為行業發展關鍵詞,券商“各取所需”,掀起市場化併購潮。而現在,金融強國目標下,第三版“國九條”出爐,“功能性”作用前置,行業又一次站上新一輪併購重組週期的起點。會發現,證券業每一輪併購重組,基本與資本市場支援週期相接近;而每一輪資本市場政策的出臺,均是為解決“舊時期”券業發展遇到的結構性矛盾、適應“新時期”證券業發展的新需求。
券業併購影響幾何
就行業格局,伴隨併購動因中“市場化”佔比上行,行業逐漸從“百花齊放”走向“頭部做強”“中部差異發展”。就業務發展,開端總伴隨著業務風險積聚、行業陷入經營困境,後監管明確業務規範、業務開展進入整頓陣痛期、行業格局進入洗牌階段,再後來守正合規的土壤中孕育出創新業務。這一螺旋向上的過程在保證金安排制度發展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就公司影響,以中信證券為例,熊市低成本擴張併購金通、萬通、廣州證券,構建起強大經紀業務網路;全球金融危機下併購里昂證券、佈局境外業務。多輪併購補強業務、高效整合協同發展,使中信證券成為了穿越週期的券業王者。
“國君+海通”微觀視角
就併購必要性、可行性,“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推動上市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向高能級邁進成為國君、海通攜手的監管助力,而行業景氣度走弱降低外拓成本、同屬上海國資利好整合推進。就併購焦點,交易預案已公佈,人事整合、牌照去向、資產風險處置、香港子公司合併尚存難點,而這不僅涉及併購後新主體業務成色,還將為後續頭部券商併購提供樣本、範例。就新主體業財情況,資產負債表更為強大、均衡,延續國君審慎穩健的風控理念,新主體資配空間有望充分開啟;分項業務上,經紀、投行、信用有望超越中信,資管/自營排名大幅提升、有望挑戰中信。
行情覆盤
從市場演繹情況來看,歷次券商併購浪潮都伴隨著市場的反彈/上漲。風格表現上,在每輪併購重組浪潮開啟後的1個月、3個月後,小盤風格明顯佔優。從行業表現來看,非銀金融行業並非在每一輪併購重組浪潮初期都佔優,僅在2009、2014年兩輪併購重組浪潮中,漲幅居於前列,其中2009年漲幅最高。以申銀萬國和宏源證券的併購重組為例,發現交易方公告重組事項復牌後、交易方即將退市、新成立主體上市這三個時間節點,交易方將取得較大的超額收益;在交易方停牌期間,非銀金融板塊上漲幅度較大。
風險提示:整合不及預期;市場超預期回撥;存量政策效果不及預期,增量政策態度轉向、邊際收緊;流動性超預期收緊;業務費率持續下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