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澄清一個誤解,美國當選總統在社交媒體上說:明年1月20日正式履職後,將對來自中國、墨西哥、加拿大的商品徵收更高比例的關稅。其中,對來自墨西哥、加拿大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
而對來自中國的商品,要加徵10%的關稅
10%與25%,看起來是特朗普是在“苛待自己的盟友——加拿大,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墨西哥,優待被多位美國政客定義為競爭對手的中國”。這裡的“苛待、優待”,都需要打上雙引號。
僅僅是一種形象的描述罷了,特朗普並未優待我國。他是要在原有的進口商品關稅基礎上,再額外徵收不同比例的關稅。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之間的商品貿易關稅很低、很低。
而在特朗普前一任期,拜登政府的這最近四年內,美國對來自中國製造的商品已加收了多輪關稅。基礎已經很高了,即使新的方案僅僅是額外增收10%,疊加之前的基數,依然屬於高水平了。
但特朗普還是“手下留情”了,與他在競選期間高調宣揚的“至少加徵60%”的激進口號相比,還是更為務實了。
那新的問題來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為何由之前的激進與對抗性,變得相對緩和呢?
他內心裡的真實想法,並未對外透露,我們只能猜測一下了,首先可能是:特朗普及他的團隊——例如馬斯克等人意識到,與中國這樣的“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開展貿易戰,徹底鬧僵,得不嘗試。
特朗普需要的是“美國再度強大”,無論是貿易戰、金融戰,還是科技戰,目的都是讓其他國家給美國讓利。前一個任期內的博弈及結果,已讓特朗普及其團隊明白,中國吃軟不吃硬,大家坐下來。
協商、談判,反而可能出現“雙方都讓步”的現象。估計特朗普先打出“僅加徵10%的關稅”,低於市場預期的牌,謀求在接下來的談判中,勸導我國在貿易層面讓步——例如,將來自俄羅斯。
沙特、伊朗、伊拉克的石油訂單,部分轉給美國。將來自巴西的大豆訂單,來自澳大利亞與卡達的液化天然氣訂單也轉移一部分給美國,降低美國在和中國雙邊貿易中的逆差金額。
若效果滿意,大家皆大歡喜,特朗普既履行了競選時期的口號——加徵關稅,又不至於讓美國境內的通脹率飆升。若不能滿意,還可以“加徵10%的關稅僅是開始”為理由,分批次增稅。
此外,特朗普及其智囊團還可能會擔心,若真的加收60%的超高水平關稅,將導致“來自中國的嚴厲報復”。畢竟,中美兩國的經濟已緊密聯絡,馬斯克等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商業帝國受到重創。
這樣操作,是可以給選民解釋的
畢竟一下子“加徵60%關稅,24小時內解決俄烏戰爭”都是競選時期口號,都是為了突出自己的執政綱領,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選票。競選時將事情往“很大、很大的角度”來宣揚,在美國是常態化現象。
此外,特朗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加徵關稅不會導致美國境內的通脹迅速擴張,他的目的是透過“以美國龐大的市場為誘餌,強迫他國企業來美國境內投資、生產、從而規避高額關稅壁壘”。
預計在特朗普及其智囊團隊人的內心裡,美國的再次強大離不開中國優質企業的投資。在和我國相關部門的談判中,預計會提出“讓中國高新產業、裝備與裝置製造企業擴大在美投資”的要求。
還有可能要求中國遠離,俄羅斯
英國《衛報》稱,特朗普團隊向俄羅斯傳遞了“俄烏和解”的方案,其中的一條是:希望中俄兩國的軍事聯絡“中斷”。呵呵,這當然是不值得批駁的條款了,中俄兩國除了聯合軍演、參加彼此舉辦的國防展。
基本就沒有多麼深入的“軍事聯絡”了,俄烏衝突期間我國並沒有給交戰雙方出售任何武器,賣的都是民用產品。中國製造的民用無人機,俄羅斯人可以買、烏克蘭人可以買,美歐等國也可以買。
中俄之間不是軍事盟友,那麼點“正常國家之間的軍事來往”不會中斷,不受第三國脅迫。更加重要的是,普京等俄羅斯領導人會想到:四年後,美國總統換個人,自己不就吃虧了。
換個角度,特朗普團隊給俄方提出的要求是“中斷中俄間的軍事聯絡”,可能會向我國提出“中斷中俄間的經貿聯絡”的要求。獅子大開口,明知道會被中俄雙方拒絕,但卻可以成為籌碼,干擾對方。
總之,這僅僅是開始,在特朗普的新一任內,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這個四角關係之間的互動、博弈會更加精彩。只要我們本著和平與發展理念,廣交朋友,堅持世界多極化,就不會失敗。
反而比拜登-哈里斯政府時期,美國與歐盟高度合體,在歐洲、中東、朝鮮半島及我國南海地區不斷挑事,試圖激化地區矛盾與衝突,打亂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陽光一些”。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分享和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