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慄松編:小影
01
比亞迪,又把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
上週,創始人王傳福才剛剛分享了三十年的成功創業史,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也正式下線。
但這周,這家新能源車企龍頭,就因為面對供應商的強勢和剛硬而火爆出圈。
02
近日,一封主題為《2025年比亞迪乘用車降本要求》的郵件流出。
郵件內容顯示,比亞迪銷量的突破,得益於技術創新、規模化優勢和低成本供應鏈。比亞迪要求相關供應商所供貨產品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
接下來,一封疑似供應商對比亞迪的回信也在網路上流傳,該回信對比亞迪此舉表達出強烈不滿,認為比亞迪以極致降本和低價戰略擴張國際市場的同時,已經埋下了被髮達國家抬高關稅和全面抵制的隱患。
一旦失去價格競爭優勢,所謂的“成功”將瞬間化為烏有,而所有被壓榨的利潤和價值也終將成為他國經濟發展的嫁衣。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毀掉了自身,更拖垮了整個產業鏈,犧牲了勞動人民和企業的長遠利益。
“回信”也呼籲比亞迪應立足於長期發展的全域性高度,停止無底線的壓榨模式獲取短期利益。
03
面對輿論的持續發酵,11月27日中午,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社交平臺上進行了回應。
他表示,“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比亞迪基於規模化大量採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據介面新聞報道,汽車製造商每年初會有例行降本動作,5%是零部件降本中位數。而此次比亞迪降本10%範圍的供應商,可能涉及智駕、玻璃、輪轂、輪胎等領域。價格戰壓力下,汽車供應商降價空間已幾近於無。
04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比亞迪有著“價格屠夫”的稱號。
今年開年,比亞迪就打出了“電比油低”的口號,將插混車型價格打到了8萬元以下,主動打響2024年車市價格戰第一槍。這之後,上汽通用五菱、吉利、長安、哪吒等多家車企也不得不跟進,紛紛降價。上半年行業掀起了史無前例的慘烈價格戰。
除了將整車的價格打了下來,比亞迪更是帶動著行業價格一輪又一輪的調整。
05
這一次,比亞迪掀起爭議,背後就是新能源車“淘汰賽”愈演愈烈,為了不被淘汰出局,廠商們只能不斷加碼價格戰,把壓力傳導給上游廠商。
一位做車規晶片的從業者告訴壹度Pro,車企打價格戰,只能不斷壓縮上游供應鏈的利潤,很多供應商被逼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些供應商為了維持與車企的合作,不得不接受降價要求,甚至不惜以犧牲利潤為代價。
再以動力電池行業玩家孚能科技為例,已經連續多年虧損,前三季度虧損3.04億元。孚能科技在半年報中還提到,若車企價格戰進一步加劇,公司成本壓降不及預期,將帶來公司營收和利潤下降的風險。
06
新能源汽車廝殺激烈,商戰世界不相信眼淚,比亞迪的強硬,可以說是應對市場競爭的縮影。車圈這場價格戰,更關乎著企業的生死存亡,沒有人敢主動退出。
只是,價格戰廝殺慘烈,並不是一個行業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面對行業“價格戰”,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 吉利董事長李書福都曾發出質疑。李書福表示,“過度的內卷和單純依賴價格戰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下降、造假售假以及無序競爭等問題。”
新能源汽車“價格戰”下,行業利潤率越來越低。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CPCA)資料顯示,今年前9個月,行業整體利潤率僅為4.6%,遠低於工業平均水平6.1%。此外,單車利潤更低,有資料顯示,9月單車利潤僅為1.1萬元,創下新低。
07
這兩年電商行業的低價戰,其實已經給新能源汽車行業提了一個醒。
一直堅持走低價戰略的拼多多,最近遭遇多位知名企業家點名稱,低價體系,“對中國品牌,對中國產業是一種巨大傷害。”
強制低價競爭,會帶來惡性競爭的囚徒困境,甚至會破壞“中國製造”商譽。
拼多多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三季度已經開始扶持上游商家,更加看重生態投資帶來的長期價值。
08
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領航者,比亞迪在奮力爭奪市場份額與利潤的同時,更需意識到,車企的繁榮發展不應僅僅建立在自身的輝煌之上,而應深切關懷供應鏈的穩固性和供應商的生存狀態。
唯有構建一個公平、透明且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生態系統,確保每一環節都能共享成長的果實,比亞迪與其供應商,乃至整個新能源車行業,才能贏得更長遠的發展。
圖片源於官網,侵刪。
歡迎交流
微訊號:yiducaijing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