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汽車行業即將掀起新一輪價格戰,2025年的競爭烈度將再上一個強度,11月27日,比亞迪剛剛要求供應商降價10%,共同應對2025年的競爭。11月28日,上汽大通也宣佈參戰,要求供應商降價10%,行業的內卷還在加劇。
一、為什麼要打價格戰?
價格戰往往出現在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時候,玩家太多,不容易賺錢,新的玩家憑藉新的技術和成本優勢,搶佔市場份額,引發各方激烈競爭,透過價格戰能夠淘汰一批競爭對手,剩下的玩家就能夠穩定市場,每一家都有一定的勢力範圍,劃分剩餘的市場份額,相互形成均衡之勢,形成類似於寡頭的格局。
比如我們當前的白色家電市場,在90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也曾發生過激烈的價格戰,當時品牌要比現在多得多,但是如今基本就剩下三大品牌,美的、格力、海爾,這是三大巨頭,年營收都在2000億以上,美的今年更是有望突破4000億。剩下還有海信營收接近1000億,屬於中部企業,剩餘的美菱、深康佳的營收都在200億以下。
手機行業也經歷過殘酷的價格戰,十幾年前山寨機到處都是,品牌眾多,深圳華強北到處都是山寨機,後來經歷過一輪洗牌後,剩下比較有實力的“中華酷聯金”等幾大品牌。2010年雷軍選擇手機行業再創業,小米上市後又將市場洗了一遍,今天的手機市場就剩下五大品牌,華為、小米、榮耀、OPPO、VIVO,平均市場份額在15%左右,合計佔了79%的市場份額,剩下的就是蘋果以及其他品牌瓜分。
如今也來到了汽車領域,因為汽車領域中國國產品牌及技術發展長期落後,追趕得比較慢,是等到了新能源電動汽車才迎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新能源電動汽車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中國新銷售的汽車中,將近50%都是新能源電動汽車,在歐美地區還只有10%-20%的市場佔有率。
這波技術發展 ,首先就會將傳統燃油汽車的市場份額取代掉,5年前的2019年,新能源汽車市佔率還不到5%,當時對行業沒有任何衝擊力,但是到了2023年佔有率就增加到31.6%,今年10月份更是已經滲透到46.8%,發展速度不僅遠超官方當初的規劃,也超過從業人者的預期,傳統燃油汽車的市場份額短短几年間就下降了近50%,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行業鉅變。
二、傳統車企的反撲
傳統車企會束手待斃嗎?肯定不會,這是一場生死存亡之戰,輸了就得被淘汰出局,傳統車企,主要是合資品牌,憑藉幾十年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和品牌溢價,都是躺在功勞簿上吃利潤的,如今迎戰最好的方式就是降價,有利潤空間嘛,比如中國以前的老大上汽集團,2012年銷售淨利率為7%,去年已經降到了2.76%,今年前三季度更是降低到2%,如果以扣非淨利潤來計算,淨利潤率已經跌到0.2%,上汽集團已經處於盈虧平衡點了。
上汽集團以前主要依靠三大品牌,大眾、通用和五菱,在2018年的巔峰時期,上汽集團銷售了705萬輛汽車,其中大眾207萬輛,佔比29.4%,通用197萬輛,佔比28%,五菱207萬輛,佔比29.4%,這三大品牌貢獻了上汽大眾87%的銷量份額。到了今年,前10個月的銷量,較2018年同期大幅下滑,其中大眾下滑48%、通用下滑80%、五菱下滑41%。
傳統車企將利潤都降沒了之後,剩下的就是要供應商降價了,繼續實施價格戰,甚至要虧損銷售,這幾乎是一家企業的必經之路,如今上汽大通為何會是比亞迪之後第一個宣佈參戰的?可能是和自己的銷售紅線有關。
在中國,一個品牌的存亡線是10萬輛 ,如果一年銷量低於10萬輛,基本就被視作淘汰出局,很快就會低到沒有聲音。上汽大通今年前10個月的銷量是15.5萬輛,其中10月份只有13萬輛,同比下滑29%,今年全年可能也就19萬輛左右,按照當前的下滑速度 ,要不了兩年就會得到10萬輛以下,會成為一個被淘汰出局的傳統品牌。
最近這兩年降價已經成為傳統車企試圖挽救下滑趨勢的通用手段,各地的汽車消費者都會發現汽車便宜了很多,即便是寶馬 、賓士、奧迪這種中高階品牌,降價力度也非常大,以前這些品牌溢價高,先將溢價部分拿出來分享給消費者,如果還是抵不住銷量下滑的頹勢,要求供應商降低成本,共同參與價格戰,如果還不行,還會虧損銷售,繼續打價格戰,直到無力再戰、淘汰出局。
三、價格戰如何保證利潤?如何保證供應商的利潤?
供應商肯定是反對降價的,但是他們一般都沒有定價權,要麼同意,要麼出局,除非你的產品技術擁有無可替代的競爭力,無論是蘋果在國內選供應商,還是沃爾瑪選擇供應商, 都是將成本壓到極致,然後保留一定的利潤,任何巨頭都是如此。
但是在價格戰期間,供應商很可能會面臨虧損的境地,因為缺乏溢價能力,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能夠降低成本,只有虧損了,也存在偷工減料的可能,這個時候需要監管部門的監管強度能夠跟得上, 降價不能降低質量,汽車事關安全,這是底線。
價格戰期間,毛利率是會下滑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格力電器身上找到印證,家電行業的在2000年到2004年發生了價格戰。那個時候價格戰極為激烈,2004年銷售毛利率只有16%,淨利潤率也只有3%,而在90年代的時候,格力電器的毛利率有28%,淨利潤率也有6%-7%,這一輪價格戰結束後,格力的毛利率明顯回升,到2014年達到36%,淨利潤率在2017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5%。
如今格力電器的毛利率維持在30%左右,淨利潤率維持在14%左右,美的集團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維持在26%和9%左右,這是在行業達到均衡之後的結果,卷完之後,淘汰出一批企業,生存下來的企業瓜分所有市場,毛利率和淨利潤率也會回升,供應商也會跟著過一段好日子。
有很多人擔心當前就業困難,加工資難,汽車行業涉及的產業鏈廣,如果再打價格戰,供應商必受牽連,整個產業鏈都將進一步拼成本,從業人員的工資恐怕也會受到影響,太內捲了。
但是這是產業規律,市場要出清,要競爭,價格戰是一種篩選,優秀的企業才能勝出,整個行業並不會消失,淘汰出去的企業市場份額會被生存下來的企業吃掉,整個行業將迎來重生。
這其中監管部門責任重大,在拼成本的時候,偷工減料的衝動就大大提升了,如果企業想辦法降成本,而又不至於 降低質量, 這對終端品牌以及監管部門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如果是以降低質量來達到降成本的目的, 那麼損失的將是整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