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看短劇已經花了一萬多塊錢了!”“這種短劇現在侵害的都是中老年人!”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部分短劇小程式平臺利用“免費觀看後續”等誘導性廣告標語,為中老年人設下了難以脫身的充值消費“連環套”。而這些“連環套”執行的底層邏輯,往往離不開基於大資料的精準推送。在成為中老年群體日益流行的娛樂方式的同時,微短劇能否對中老年群體起到積極影響?微短劇行業該如何更好地保護中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小額多次 看個短劇花費上萬
“我爸平時省吃省用的,沒想到給短劇花錢是真捨得啊,一個月就花三千多。”當談到家中長輩的短劇“癮”,上班族張莫滿面愁容地說道。
據張莫透露,她的父親看短劇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期間多次在短劇平臺上充值69元、99元、360元不等金額,累計充值已經接近萬元。
然而,張莫父親的情況並非個例。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僅在平臺,與“老人短劇被騙怎麼退錢”相關帖子已有509篇。不少消費者發帖表示,自己家中老人累計被各類短劇小程式扣費近萬元。
“我爸爸陸陸續續被這些短劇小程式扣了將近一萬塊,每次都是19.9元、29.9元這種小錢,但累積起來就是大數了。”趙女士忿然說道。
趙女士進一步解釋道,當她的父親在一個短劇小程式中完成充值後,該小程式不僅會停止更新能夠免費觀看的短劇全集,還會另放入其他短劇開頭的幾集,“如果想看後面的劇情,就需要跳去同一家公司的另一個小程式進行再次充值。這家公司註冊了上百個小程式,就這樣迴圈吊著人付費”。
“免費餡餅”是消費陷阱
目前,各平臺需要付費觀看的短劇小程式,收費模式大多分為點券充值、周卡、月卡、年卡這幾種型別。
北京商報記者在某社交平臺搜尋欄中輸入關鍵詞“劇場”,並隨機選取一個名為“冬絮劇場”的小程式,花費14.9元購買了該平臺的“7天免費看會員”。
接下來,在使用該小程式的過程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在其側邊不斷閃爍“領幣看劇”的廣告標語,點開後是一則“邀您0元看劇”的廣告,附帶某企業微信客服二維碼。另外,在該廣告下方還充斥著“美女主演1對1陪看”“免費短劇天天看”等誘導性廣告語。
北京商報記者順藤摸瓜,添加了該客服的企業微信。隨即,在該客服的聊天框內彈出了“念初短劇”的小程式卡片,廣告標語上赫然寫著“點選繼續觀看後續精彩劇情”;而該客服也給記者發來了“現在給您推薦免費短劇,不需充值!直接點選上面短劇卡片觀看”這樣的標語。
需要指出的是,“念初短劇”與“冬絮劇場”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小程式,消費者需要在“念初短劇”中再次完成充值,才能觀看這部所謂“免費”短劇的全集內容。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與“冬絮劇場”隸屬於同一家公司的短劇小程式共有4個。此外,天眼查資料顯示,小程式“念初短劇”與“冬絮劇場”所屬公司雖然不同,但兩家公司的股東、實控人完全相同,均為股東黃玉民持有80%公司股份、李靖蓉持股20%。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小程式均設定了不可轉發的限制:當北京商報記者首次在iOS系統完成“冬絮劇場”的充值後,便無法使用其他非充值微訊號再次搜尋到該小程式。而當記者設法在另一微訊號中開啟該小程式並試圖充值時,卻被提示“iOS功能暫不可用”。
基於演算法的“定向誘餌”
中老年群體之所以會沉迷短劇,在初期都離不開短劇平臺的精準推送。
“針對短劇平臺的營銷渠道,通常遵循‘使用者在哪裡,營銷就到哪裡’的原則。”企業數智化轉型顧問駱建華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對於已經使用相對固定的“短劇小程式”的使用者群體,小程式可以透過使用者在這些短劇小程式裡面的相關瀏覽行為資料,結合短劇的“產品畫像標籤”實現精準推薦。
“對於還未使用短劇小程式的使用者群體,則是透過公眾號、影片號等營銷平臺進行大資料精準投流拉新。”駱建華談道。
而對於消費者提到的“不同小程式之間跳轉”的現象,駱建華則對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微信小程式之間的使用者資料是可以共享的,但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步驟:根據微信開放文件,雲開發支援跨賬號環境(資源)共享(即一個小程式的雲開發資源可以授權共享給同主體下其他小程式/公眾號使用)。
“這意味著,如果兩個小程式屬於同一個主體,它們可以透過雲開發環境共享功能來實現使用者資料的共享。需要注意的是,資訊共享涉及到使用者隱私和資料安全等問題,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並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確保使用者資訊的安全和合規性。”
另外,駱建華提到,開發者可以實現小程式之間的跳轉,即允許小程式跳轉到任意其他小程式,無需任何關聯或繫結在同一個公眾號,但每個小程式可跳轉的其他小程式數量限制為不超過10個。
可打造老人版“青少年模式”
中國網路視聽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在微短劇使用者年齡分佈中,50歲以上中老年使用者佔比高達29.9%。
“微短劇中有不少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角的作品,這與傳統影視劇以中青年為主角有較大不同。這類內容吸引了時間充實、付費意願較強的銀髮一族,滿足了他們一直被忽視的娛樂需求。”《白皮書》顯示。
但也有調查發現,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消費者無法簡單明確獲悉充值可解鎖的集數,容易陷入反覆充值、多次充值的套路。部分短劇觀看渠道雖然對劇集充值價格進行明示,但充值金額、廣告、使用者須知等關鍵資訊使用小號字型,對全劇所需虛擬幣總數明示不清,多種付費選項花樣繁多,對老年使用者並不友好。
浙大城市學院心理中心專職教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心理師符國帥曾就此問題提出:“現在很多平臺針對未成年人群體會跳出提醒彈窗或打造專門青少年模式。若平臺能打造更適合老人的防沉迷和風險警示模式,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也建議,應當參考未成年人模式,平臺可以考慮提供針對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服務版本,透過最佳化自動續費機制,將有關收費方式、收費標準、收費上限等資訊突出顯示、放大字號,增強針對老年人的數字包容,減少老年人衝動消費情況。
此外,針對微短劇收費存在費用高、不透明、誘導付費、維權困難等問題,今年5月,廣電總局有關部門啟動專項治理。6月1日,國家廣電總局釋出的《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實施生效,這意味著“野蠻生長”的微短劇行業,邁入“強監管”的新階段。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王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