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股價創造歷史新高,收盤價格達33.26元/股,當日大漲12.75%。也就在同一天,拓斯達釋出公告稱,人形機器人相關業務暫未產生實際收入,後續可能面臨諸多變化,經營情況存在不確定性。
靠注塑機起家的拓斯達,已經進入機器人"俱樂部",其與的合作更是備受關注,為求全力押注機器人,公司還大幅削減其他業務條線。選擇主動"換擋"的拓斯達能否如願?
主動"換擋"
股價高漲的背後,拓斯達的業績資料並不樂觀。從三季報來看,公司營業收入22.35億元,同比減少30.96%;歸母淨利潤902.37萬元,同比減少92.99%。若從單季度利潤看,拓斯達在三季度利潤虧損2678萬元,同比下滑超過160%。
拓斯達早在2007年就已成立,最初售賣、生產注塑機,此後涉足數控機床,經過技術積累,如今成為機器人概念股中一員。從2024年中報看,公司的業務可概括為四大類,其中最重要的是工業機器人,期間營收超過3億元;"基石"業務注塑機排名第二,營收約2.3億元;此外還有數控機床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營收規模大致在8000萬—1億元。
對於利潤下滑,拓斯達也給出瞭解釋。公司方面表示,收入下降主要因為公司主動收縮專案類業務,其中"智慧能源及環境管理系統"收縮約43%,"自動化應用系統"收縮約26%。利潤表現不佳主要因"智慧能源及環境管理系統業務"盈利下降。在拓斯達大刀闊斧的改革下,智慧能源系統相關業務在三季度中,收入同比下降接近90%。
解釋之餘,拓斯達也給市場服下"定心丸"。公司表示,機器人業務態勢向好,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8.91%,毛利率同比增加5.17%,尤其是多關節工業機器人,收入同比增長超過67%。
注塑機作為公司老牌業務,受市場週期影響,表現也不錯。公司注塑機業務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23%,主要因下游客戶補充庫存,且海外需求增長,行業整體景氣度有所提升,致使銷售回暖。
雖然都是公司旗下業務,但因為全力押寶機器人,拓斯達不得不"厚此薄彼"。儘管"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業務"看起來像累贅,但實際上,這也是拓斯達的"親兒子"。拓斯達在2017年開設了該板塊,其也曾是業績的重要支撐。該板塊主要是提供智慧工廠整體解決方案,透過物聯網、大資料等技術,監測工廠水、電、燃氣各類能源消耗情況,提升利用效率。
接下來,拓斯達還要繼續最佳化業務結構。公司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持續調整業務結構,聚焦產品,收縮專案,未來隨著智慧能源相關業務佔比進一步降低,公司業務將會進一步最佳化。
背靠華為
拓斯達之所以在機器人上高歌猛進,主要還是搭上了華為這棵"大樹"。而華為也在傳統業務之外,瞄向機器人這個未來產業,尤其當國內的機器人產業鏈已成氣候,華為不會不落子。
就在9月下旬,華為正式啟動具身智慧產業創新中心,該中心是與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寶安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創的,旨在推動具身智慧在產線上解決更多難題。華為之前已聯合多類機器人廠商夥伴,探索實現具身智慧"大—小模型結合"方案。
拓斯達就是華為的合作伙伴之一,此外樂聚機器人、智元機器人、宇樹機器人等一批業內新星也加入華為的陣營。
華為在機器人領域並非"試水",而是十分認真。智慧汽車在華為版圖中愈發重要,對於問界的宣傳也在肉眼可見地加碼。與其他汽車品牌一樣,華為也不想在機器人方面落後。如今比亞迪、奇瑞都已佈局人形機器人,而小鵬機器人Iron在今年正式亮相,整體採用仿人結構設計,身高178釐米,體重70公斤,搭載AI功能,已經可以進入工廠擰螺絲。
目前拓斯達的機器人已經運用在3C數位生產之中。比如其今年新推出的一款四軸機器人,就可以應用於汽車、新能源、3C等行業。華為手機裡也隱隱有拓斯達的身影。實際上早在華為之前,拓斯達作為"果鏈"企業,已經在數位產品生產中佔據了較重要地位。
拓斯達在半年報中提到,招工難、用工難持續困擾著生產企業,為此工廠大規模普及自動化應用,在此趨勢下,公司自動化應用方案在手機、智慧穿戴、平板電腦等3C行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從客戶方面看,富士康、立訊精密、華勤技術、歌爾股份、聞泰科技等赫然在列,這也從側面說明,拓斯達與數位產品牢牢繫結。拓斯達把這些大客戶作為"根據地",並表示將持續在重點潛在客戶、優質客戶上挖掘訂單,進行精準營銷。
壓力何來
雖然背靠大樹,但由於競爭者眾多,拓斯達的壓力也不小。這也能解釋其為何急於砍掉支線業務,在機器人業務上全力以赴。
資深人工智慧專家郭濤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在AI大模型出現之後,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也如雨後春筍。人形機器人在應用場景上要有通用性,不能只在單一場景下完成任務,比如擰螺絲的就擰螺絲,掃地的只掃地。而通用性更是產業的難關,大模型的出現讓機器人有了深度學習能力,使其有了更聰明的大腦,所以人形機器人重新火熱起來。
一眾同行的存在讓華為和拓斯達感到壓力。除了優必選、智元機器人等機器人公司外,還有小米、小鵬這樣"跨界"而來的對手。
從成果上看,優必選不僅開發出Walker這個國內首個商業化雙足真人尺寸機器人,在應用落地方面,也和一汽大眾、一汽奧迪、比亞迪、富士康等積極合作。而小米的人形機器人CyberOne,具有深度視覺模組和AI互動演算法,三維空間感知能力突出,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如今人形機器人雖然品牌眾多,但之所以還沒真正走進人們生活,只因技術上仍有難點。比如算力的制約,人形機器人很難全天候實時響應命令,即便響應命令,動作也較為遲緩,其"大腦"還有待完善之處。
目前,拓斯達正是在此處下功夫。拓斯達新設立了子公司矩陣智控,專注於通用機器人"感、算、控"一體化高效能運動控制平臺研發。
拓斯達認為,運動控制平臺在具身機器人中,起到了"小腦及脊椎"的連線作用,而矩陣智控的研發,可實現硬體跨平臺部署,以適應不同的AI算力要求,作為運動控制物理引擎接入AI模擬系統。
具身機器人研發道阻且長,投資者關注的是,主動"換擋"的拓斯達,在未來能否和華為一起繁榮,利潤下滑之時,其又能否頂住研發成本壓力?一切問題還有待揭曉。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拓斯達,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北京商報記者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