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我國外貿發展總體保持了質升量穩的良好發展勢頭。其中1—10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已經達到3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基本穩定。今年10月,我國國際收支貨物和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43234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貨物貿易出口21462億元,進口16071億元,順差5391億元。但是如果我們去深入細究出口組成,你會發現,中美貿易結構的變化,其實已經導致美方主導的貿易戰實際上打不下去了。
從2024年前10個月情況看,中國對美出口的主要產品是機電、傢俱玩具、塑膠製品、紡織品、賤金屬製品等直接影響民用消費領域,但同時利潤稀薄的普通民品。考慮到大量的洗澡蟹商品都已經脫離了中美直接貿易範疇,剩下的自然是連洗澡都讓人引不起興趣的低附加值產品。這種商品對關稅是不敏感的:你加也得買,不加也得買,因為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買到更便宜的了。這也是很多人預測的,高關稅未來最主要的影響是提高美國國內通脹。對美國來說,它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洗澡蟹中轉國全制裁了,那制裁到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拉了個關稅壁壘來跟自己作對,不過也說不定。
從中國進口的角度看,美國現在就是三大件:農產品+資源,半導體,飛機,農產品+資源全世界競品一大堆,巴西、阿根廷、俄羅斯都是美國的直接競爭對手,飛機屬於訂單交易模式,週期穩定但總價佔比不高,半導體產業就是現在美國重拳出擊的領域,就在剛剛130多家國內半導體產業全部被列入制裁名單,但問題在於,前幾年魔王鬥勇士模式的封鎖並沒有起到作用,隨著華子麒麟9020的釋出和升騰910b的廣泛鋪貨,在高階的AI和手機領域都有了對美代替產品,而成熟製程晶片過我們已經是出口國了。導致半導體領域美國卡脖子的視窗期幾乎已經消失。
川普在第一賽季張牙舞爪,確實嚇壞了很多人,但在我看來,美國最大的失敗在於,它證明了自己沒有能力拉起來針對中國進行封鎖的關稅同盟,不但澳新這樣的鐵桿小弟不配合,連日韓這兩條好狗都不配合。如果拉不起來關稅同盟,那問題就很糟糕了,它可以最大程度的跟中國脫鉤,但不得不面臨在第三國進行商品競爭的壓力。我們提到全球化的時候,往往說的是美元資本主導的那個全球化,但還有一個商品全球流通競爭的全球化,前一個全球化消退了,但後一個全球化加強了,這種加強得益於實實在在的技術進步。這個世界,有能力有條件有意願尋求獨立自主的國家其實是鳳毛麟角的,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80個都是躺平等著列強伺候自己的國家。
這就帶來了兩個結果,第一個結果是,生產中心在第三國競爭會是未來永恆不變的主題。我之前拿泰國市場舉過例子,一輛比亞迪atto3在泰國賣100w泰銖,一輛比亞迪海豹在泰國賣150w泰銖,一輛卡羅拉賣125w泰銖,你日本車怎麼競爭,賣不出去就得降價,降價的結果是,同樣的100萬泰銖,相比日本商品變得更值錢了,也就是說,中國商品透過競爭,賦予了泰國人勞動報酬更高的購買力,而日本同樣的工時同樣的原料同樣的勞動力生產出的東西賺不到更多的利潤,實際上等於降低了日本人的勞動價值。這種現象會發生在中日之間,也會發生在中美之間,會發生在汽車領域,未來也會發生在半導體和飛機領域。
第二個結果是,商品的公共屬性帶來的主權侵蝕將不可避免。我們拿寮國來舉例子,寮國的電力和鐵路都是中國建設的,這是中國的廣義商品—公共服務。寮國享受這些服務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個問題:你的電網是中國建的,那麼你一年用電量和用電結構中國將瞭如指掌,你的鐵路是中國建的,那麼你的貨運構成自然也對中國是透明的。有了這些關鍵資訊,中國自然就可以對你的國家政策導向施加影響,國家的主權實際上流失了。其實這個例子是不太恰當的,因為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下,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中東地區的社交媒體,自己搞不出來就得用美國的,那麼美國施加一點干涉,就可以引起顏色革命。這就是說,一個超級大國,不可能選擇閉關鎖國,躺平了,不輸出自己的商品,就無法輸出自己的影響力,在網際網路和智慧化帶來的體系化商品輸出的時代,伴隨商品輸出帶來的超主權紅利將遠超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放棄在第三國的商品競爭,那就是慢性死亡。如果考慮到這個問題,那麼輸出通脹,降低敵對國家的商品競爭力,就是必然的選擇。
所以未來的趨勢其實是很明確的,貿易戰第二賽季的畫風可能完全不同,像稀有金屬管制,取消原材料出口退稅可能會成為常態化,根據國內技術進度和產能特點,對美系半導體產業鏈採取歧視性管制也是遲早的事。所以說,未來四年,畫風會比第一賽季血腥的多,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