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作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前奏”,12月初召開的、研究下一年經濟工作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往往備受重視。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其中提出,要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華夏時報》記者發現,最近五年的12月政治局會議中,只有2021年年底的政治局會議針對區域戰略作出了類似的部署,要求有效推進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其他幾年或者未提到,或者僅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概述。
“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過去幾年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相關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2年,長三角、長江中游、珠三角、成渝、山東半島、京津冀及粵閩浙沿海等城市群的GDP增長值均超過1萬億元。2024年一季度資料顯示,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和達到73549.46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24.82%,接近四分之一。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國土經濟室主任黃徵學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三個動力源地區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的經濟總量佔全國GDP超過40%,是穩定中國經濟的“壓艙石”,而長江經濟帶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在國家經濟發展中也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四大區域明確新定位
近五年來,在被視為定調第二年經濟工作的年末政治局會議上,對於區域戰略的表述十分罕見:2020年和2022年,並無相關表述;2021年,要求“有效推進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23年,僅在城鄉融合的相關表述中提及“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到今年,年末的政治局會議才再次對區域戰略有所強調,要求加大實施力度,增強發展活力。
不過縱觀2024年全年,年內多次政治局會議都對區域戰略進行了審議或部署:一季度末的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關於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5月末的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8月末的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黨的二十大以後,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中央透過上述頂層設計檔案和多次座談會,對不同地區的區域發展也明確了新的定位和政策出發點:東部地區中,對於京津冀地區,要求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對於長三角地區,要求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對於中部地區,要求緊扣作為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戰略定位,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對於西部地區,要求聚焦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此外,對於東北地區的發展,12月5日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推動東北地區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實施方案》也提出了新要求:立足東北地區冰雪資源稟賦,積極把握機遇,把冰雪經濟作為新增長點,發展冰雪旅遊、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全產業鏈,努力打造世界級冰雪品牌和冰雪旅遊勝地,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冰雪經濟高地,有力促進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區域發展活力如何增強?
當前,中國最具有經濟活力的地區在哪裡?
此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明星對此進行了研究。他使用城際人口流動資料的出行大資料計算流空間視角下的城市體系,發現7個區域是中國人口和經濟分佈的主要區域: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京——天津、鄭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武漢都市圈。這7個區域組成了“帆船型”的中國城市體系空間結構,其中長三角城市群的總人口流熱度最高,佔整個城市網路空間的11.5%,其次是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京——天津。鄭州、西安和武漢都市圈人口流動熱量占城市網路的比重均約為2%。
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4春季論壇上,他向包括《華夏時報》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應積極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化地區,也是流空間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樞紐和中心,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都市圈,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分工合作,打造高質量發展一體化區域。
近期,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馮奎也在公開發言中表示,都市圈能分享到較長時間增長的紅利。在一個都市圈當中,儘管一些中小城市、小城鎮或鄉村可能有一些人口的減少,但在較長時間來看,整個都市圈的人口、經濟總量能夠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尤其是我國多數都市圈還處於培育階段,超八成的新增城鎮人口分佈在各都市圈。利用增量及其產生的激勵效應,就能設計出更多改革方案,比如針對都市圈農民進城的宅基地使用權改革。此外,他建議,要在都市圈中深化推進系統性改革。例如,探索推進行政區和經濟區的適度分離、都市圈內多個行政主體聯合申報專項債用於支援市域鐵路、市郊鐵路等等。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